天天看点

孩子应该尽早读小说

作者:唐晓敏

唐晓敏

翻阅一些学者的自传,发现他们都是从小即有了读书的兴趣,而激发他们读书兴趣的,往往并不是非常好的书籍。

作家贾植芳这样说:

“我自幼顽劣,虽然5岁时,就被送上私塾启蒙,后来又改上新式小学,但对读书始终没有兴趣,因而逃学成性,为此屡屡受到老师和家人的“教育”——老师打我板子,罚我下跪孔夫子牌位,长辈斥责以致痛打我。大约是所谓“逆反心理”,在责骂和棍棒的威胁下,反而更激起我对书和读书的蔑视和反感。”“但是进入高小时,一位同学从家里拿来一本石印本的绣像本《封神榜》给我看,书里的字虽然许多不认识,但书里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却大体看得懂,并且使我入了迷。也可以说,以此为契机,书开始对我具有吸引力,因此把读书变成了一种生活需要,最终由一个山野的顽童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以读书、买书、以致写书、译书与教书为业、而不知老之将至。”(贾植芳:“读书不知老已至”,见杨耀文选编:《文化名家谈读书》,第153页,京华出版社,2008年)

贾植芳读的《封神榜》,而王梓坤读的是《薛仁贵征东》。他的偶然中看到一本书,“原来是一本《薛仁贵征东》,我一下便被吸引住了。”王梓坤说:“这次大发现对我一生有决定性意义,从此我到处找书看,从《薛仁贵征西》、《罗通扫北》到《聊斋志异》、四大奇书、着迷到放牛时、车水时,甚至在田间小道上走路时,也手不释卷,心无旁骛。这样,既识了字,添了智慧,而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喜欢读书的习惯。”(卢嘉锡等主编:《院士思维》第三卷,第90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季羡林也是如此,他读小说,看的是《彭公传》之类的书:

在我读小学时,小说被称为“闲书”,是绝对禁止看的。但是,我却酷爱看“闲书”。高级的“闲书”,像《红楼梦》、《西游记》之类,我们看不懂,也得不到,所以不看,我们专看低级的“闲书”,如《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封神榜》,等等。书中侠客们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仿佛就在我跟前晃动,我似乎也参与其间,乐不可支。这样的“闲书”。我看得数量极大,种类极多。光是一部《彭公传》,我就看了四十几遍。”

在今天看来,这些小说大概都是不适合孩子读的。但上述的情况告诉我们,读了也没有害处,不仅无害,而且有益。这些学者都是因为读了小说而激发了阅读兴趣,由此养成了阅读习惯,而这成为他们一生成长和后来取得成就的一个关键之点。

今天,有些老师,特别是家长,在孩子可以读什么书方面,太过小心,总是害怕孩子读了不应该读的书,怕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其实,最大的问题不是孩子可能受到影响,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在需要养成读书习惯的时候,因被限制而没有读书,因而没有阳城读书的习惯。我们总是觉得书中有“不好”的东西,而这些会影响到孩子。而没有看到,书中也有很多好的东西,这好的东西正帮助着孩子成长。难道孩子只会受到不好东西的影响,而不接受好的影响?不要把自己的孩子想象得那样不堪。

季羡林回忆自己读那些小说时,就说:这些小说的故事“越说越荒唐,越说越神奇。到了后来,书中的侠客个个赛过《西游记》的孙猴子。”“但这有什么害处呢?我认为没有。……不但没有害处,我还认为有好处。”季羡林认为,自己从这些小说中学到了文章写作的方法。并指出:“现在,对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同别的方面一样,管得过多,管得过严,管得过死,这不一定是正确的方法。”(季羡林:《谈写作》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104页)季羡林所说,值得我们的深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