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王宁
“我也经常在疫情中有一些思考,如果来日方长,我一定要见到我喜爱的人,一定要好好拥抱;如果来日方长,我们一定要好好说话,疫情之前我跟部下交流有时候说话还比较激烈,现在也好好说话;如果来日方长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如果来日方长我们一定要深深地热爱……”卓尔书店创始人阎志说。

万莉演唱歌曲《如果来日方长》
“……母亲的梦惊窗扉,父亲的酒才半杯。你们如此爱着我,我是如此爱你们。如果你,如果我,来日方长,人人是奇迹,个个天使飞……”青年歌唱家万莉深情唱道。
4月8日晚,一声声“如果来日方长”,在武汉卓尔书店被重温。这里是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新书《如果来日方长》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现场
此前,由刘醒龙作词、方石作曲、万莉演唱的歌曲《如果来日方长》,在2020年疫情期间曾让很多人感同身受,热泪盈眶。刘醒龙根据疫情期间的真情实感,又写作了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来记录2020年这场疫情中的武汉人。正如他在新书腰封所说:“对于我们,两江四岸的武汉三镇,过去是生活与存在,现在是生死之交。”
刘醒龙为读者签名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动情而客观的描述了封城之中武汉人的生活、情感、血泪和拼搏
分享会现场,黄梅戏表演名家杨俊、协和医院眼科护士长谭璇,以及《如果来日方长》中写到的“小陈”陈婉清,纷纷上台分享阅读《如果来日方长》的感受,或朗诵其中的篇章。青年歌唱家万莉现场演唱歌曲《如果来日方长》,旋律中有悲与伤,更有爱与暖,让人动容。
杨俊分享和朗读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说,刘醒龙在这部《如果来日方长》,用亲身经历、大量细节、详实的数据动情而客观的描述了疫情之中的武汉人的生活、情感、血泪和拼搏,让我们看到了武汉为什么是英雄的武汉,武汉人民为什么是英雄的人民。他和千百万普通武汉人一样就在第一现场,作为父亲、丈夫、儿子,一家三代六口人被封闭在一个屋檐下的日常。他既从高层,又能够从民间、幽深细微之处着手,从国际时事、国内宏观动态形势,到亲朋好友的真实状况,以及医生、护士、志愿者、作家、企业家、政府领导等一众人物的书写,让读者能够更加贴近,更全面地了解到武汉当时的实情。
评论家:一种中国式情感的书写,确证着他的美学“生命之上,诗意漫天”
文学评论家周新民分享说,文学作品如何反映现场,如何反映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情。就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反映疫情的作品,有好几种方式,一个是用宏大叙事的方式表现疫情和与疫情斗争的场景。第二个是采访相关人员,写出抗疫的英雄群英谱,这都是宏大叙事的写作手法。而更加文学化的表现,作家个人情感个性表达的文学创作,《如果来日方长》是一个很重要的典范。作品中写战疫、抗疫,不是写外在的火热的场景,而是写一个家庭很琐碎的日常生活和大众共有的情感。有一个细节是情人节,不能买花,丈夫把冰箱里好不容易留下的两根红菜薹作为鲜花献给自己的妻子,任何一个人看到这个细节和场景的时候不可能不动容,这就是亲情和爱情。这种细节的感情描写,都体现出中国人的亲情,对中国人来说,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这是一种不同于《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中国式的书写。
评论家蔡家园说,《如果来日方长》,他读了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我十分担心,怕我配不上我所经历的苦难。我读完刘醒龙的这本书,可以非常欣慰的说,他配得上经历的这场灾难和苦难。”蔡家园认为,这部书以日常生活小事折射时代大事,以杯水风波象征江河激荡。质朴平易,又不乏顿挫,细腻婉转又不乏大气磅礴,这部长篇散文也是对刘醒龙自己提出美学的一种确证——生命之上,诗意漫天。
刘醒龙:许许多多的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垒在心里,写时哗啦一下就流出来了
活动接近尾声时,刘醒龙发言说,4月8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因为疫情,我们有了不一样的这一天,也是因为疫情,自己才有了这么一本不一样的书。
刘醒龙分享创作感受
刘醒龙坦言,在个人的写作生涯中,从来没有哪部作品让他觉得如此艰难,这种艰难不是写作本身,而是写作的那段生活,那段日子。他说,“在我的写作生涯中,也从来没有哪部作品,让我写起来如此不用绞尽脑汁,那是因为许许多多的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垒在心里,只是选择写和不写,甚至根本用不着去斟词酌句,在笔下很多东西仿佛就是与生俱来的,想写的时候就哗啦一下流出来了。虽然拜老天爷所赐我写了这本书,但是我真的不希望有第二次写这种书的机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
极目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将奉酬谢。报料微信请关注:ctdsbgfwx,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