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初唐四杰的杨炯,对王勃到底是“不服”还是“惺惺相惜”?沉静之杨炯,才华横溢之少年文学造诣少年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

作者:简秋习文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而杨炯所说的“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前半句“吾愧在卢前”,“我才学不如卢照邻,排在他的前面,真让人不好意思啊”,这句话大多没有什么异议。

卢照邻较王勃、杨炯年长十几岁,四人齐名之时,想必卢照邻已诗文已较为成熟,杨炯面对年长而又诗文著述颇丰的卢照邻,愧在卢前,也是应当。

而后半句“耻居王后”,同样是少年天才的杨炯和王勃,杨炯对王勃的态度,是后人存在异议的重点。

有人理解为“王勃排在我前面,我不服,以至于让自己很羞愧”,这是一种不服气的愤懑;

而我个人理解为:

应该是一句自谦之语,大意是“我这点才能实属不足,能够排在卢照邻、王勃的前后,真是愧不敢当。”

初唐四杰的杨炯,对王勃到底是“不服”还是“惺惺相惜”?沉静之杨炯,才华横溢之少年文学造诣少年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

<h1 class="pgc-h-arrow-right">沉静之杨炯,才华横溢之少年</h1>

出身

杨炯出生在名门贵族的杨家,祖上是弘农杨氏一族。

这个家族也是人才济济,西汉丞相杨敞、东汉关西夫子杨震、三国的杨修都是弘农杨氏一族的。

杨炯的曾祖父、伯祖父都是赫赫有名的将军,虽然祖父和父亲没有什么官职,但是文武世家确是实至名归。

十岁及第

杨炯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十岁的时候,应弟子举及弟,被称为神童。

十一岁的时候,待制弘文馆,小小年纪就在弘文馆有了编制,不过这待制,一待就是十六年。

(弘文馆是专门教授皇亲贵族的高等学府,如果朝廷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

学而优则仕

二十七岁的杨炯在弘文馆已经十六年了,他非常渴望有施展才华的天地,而不是只做做学问教教书。

在此期间,他做了《青苔赋》和《幽兰赋》表达自己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情志。

同时在二十七岁的时候,杨炯当上了秘书省教书郎的职务,但是这个职务只是一个区区九品小官。

三十三岁的时候,经举荐杨炯终于平步青云,当上了东宫太子的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

遭受牵连被贬,仕途受挫

杨炯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跟着徐敬业造反,最后他们父子被杀,杨炯受到牵连,被贬到梓州。

四十一岁的时候,任满回到洛阳,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

此时的杨炯心中纵有万千不满,但是仍旧献上《盂兰盆赋》,称颂武则天“周命惟新”,并希望武则天作为“神圣皇帝”,能够成为帝王的楷模。

四十三岁时,杨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

四十四岁,杨炯卒于任上。

初唐四杰的杨炯,对王勃到底是“不服”还是“惺惺相惜”?沉静之杨炯,才华横溢之少年文学造诣少年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

<h1 class="pgc-h-arrow-right">文学造诣</h1>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歌。

初唐上官体所代表的宫廷诗风盛行,这种诗体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修辞之美。简而言之就是过分的“华而不实”。

而杨炯和初唐四杰都是打破了这种华而不实的风格,展现了清新刚健的诗风。

现存诗30余首,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比如:《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的赋、骈文更是构思精心、形神并茂,否则也不能一直在当时的文化、教育机构任职啊。

初唐四杰的杨炯,对王勃到底是“不服”还是“惺惺相惜”?沉静之杨炯,才华横溢之少年文学造诣少年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少年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h1>

究竟是否恃才傲物

后人常说杨炯恃才傲物,我想作为少年天才都应该是有些清高的。

但是如果看看王勃做《滕王阁序》时的“槛外长江空自流”里,所流传下来的“一字值千金”,杨炯的恃才傲物不过是“麒麟楦”,对于当时“上官体”文风的不屑一顾。

(杨炯常常以朝士矫饰伪装为耻,称之为“麒麟楦”。有人问他什么叫“麒麟楦”,他回答说:“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

而当时朝廷上有名的伯乐、一代名将裴行俭对初唐四杰有这样的评价: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鲜为幸。”

大意是说:这四个人才气过人,可才高性傲......四个人不能成远大的人。惟有杨炯性格稍微沉稳,应得令终。

所以,杨炯的性格虽然高傲,但是还算是沉稳的,想想他从11岁待制弘文馆,被贬梓州后仍旧上书文章劝武则天做个好皇帝,这辈子,也算是老老实实的人了。

《王勃集序》

在杨炯留存的46篇骈文中,有一篇《王勃集序》,总计有2500余字,其中对王勃极尽赞美之词:

君之生也,舍章是托。神何由降?星辰奇伟之精;明何由出?家国贤才之运。性非外物,智乃自然。孝本乎未名,人应乎初识。器业之敏,先乎就傅。

说王勃出生是星辰之精华,家国之才运。神机若助,日新其业。西南洪笔,咸出其词;每有一文,海内惊瞻。宏伟绝人,稀代为宝,正平之作,不能夺也。

最后,他对王勃的英年早逝表示出极度的惋惜、心痛不已,甚至是说“殁而不朽”。

(王勃27岁溺海而亡。)

初唐四杰的杨炯,对王勃到底是“不服”还是“惺惺相惜”?沉静之杨炯,才华横溢之少年文学造诣少年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

所以,杨炯对四杰之外的宫廷诗人,对他们华而不实的文风十分看不起,但是对改变这种文风的三杰应该是惺惺相惜的。

孔子说看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看一个人,要看他做了什么,而不能光凭一句话就断章取义的理解一个人。

我更相信:“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都是杨炯的谦词,意思是,我才能不足,排在卢照邻、王勃的前后,有所羞愧。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