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夺冠。图/IC Photo
“今天来北大报到啦!以后就是北大新生‘学习宁’了。”最近,乒乓球运动员丁宁宣布退役,并进入北大攻读研究生的消息引发热议。
学姐发现,“学霸型”运动员吸引不少网友的关注:上海交大被称为奥运健儿“摇篮”、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招生、清华大学射击队杨倩“暑假期间拿了两块奥运金牌”等词条频上热搜,运动员的大学生活也再一次被人关注到。
运动员的大学生活和平常人有什么不一样?从运动场到大学校园,他们会面临哪些学业上和生活上的挑战?他们在大学校园里会被“追星”吗?走出校园,在人生赛道上如何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转型”?最近,学姐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女子体操团体冠军李珊珊聊了聊她充满烟火气的大学生活。
李珊珊的形象照。受访者供图
“好像一直都在转型”
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操女队穿越层层荆棘,最终夺得团体冠军,六名成员娇小可爱的模样也一直留在大众的印象里。每当有重大的体操赛事播出,当年六朵金花的比赛视频就一定会重新“出圈”一次。
退役、上大学、读研、转型、走入职场、结婚生子……13年过去,如今已接近而立之年的她们,早已告别职业运动员的身份,步入新的人生阶段。六个女孩中,有人到体校任教,有人在高校担任体育老师,有人结婚、生子,“转型”成妈妈。
当年的合影中,李珊珊排在第三个,一手举起熠熠发光的金牌,一手举高手里的捧花,绽放出骄傲满足的笑容。这一刻,对于李珊珊来说,仿佛改写着命运。
她既不是六个女孩中最“出名”的选手,也不是热度保持最久的那一个。早年,她“怕在镜头面前说错话”,不愿接受过多采访。在大众视野中的印象,好像只是“惊鸿一瞥”。
退役后,李珊珊出了自传,也忙于学业。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没有留在体育圈,而是改行到了银行系统,成为一名女白领。她曾笑称,“我好像一直都在转型,是‘跨越’幅度最大的那一个。”
李珊珊2008年奥运会比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退役后迎来有烟火气的大学生活
转型的开始,是17岁那年的退役。
对于运动员来说,刚刚走上巅峰就退役,并非常态。这意味着要和过去的生活彻底告别,大步向前,迈向新的人生。用她自己的话说,“退役那天,既有期待又怀念。现在想来,当时还是怀念、不舍更多。”
2010年8月29日,李珊珊正式成为中央财经大学学生,进入体育经济与管理学专业2班学习。
18岁进入大学,李珊珊当时的年龄与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一样。但是,“突如其来”的校园生活,对李珊珊来说似乎更神秘、好玩一些: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和不同的专业,校园里的楼宇也经常让她“迷失”方向。“训练久了,也体会一下当学生的感觉,挺新鲜的。”
读书时期的李珊珊。受访者供图
此前,在国家队时,训练场所离居住的宿舍不远,每天结束训练后,运动员直接回到宿舍休息,第二天又开始同样的生活。假期不多,没有太多的社交活动。
只不过,和训练队截然不同的生活,也经常让李珊珊乱了阵脚:原本在国家队,饮食起居有人照顾着,她时常觉得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错。可一到校园里,一个学期下来,她的饭卡丢了好几次。一丢饭卡,李珊珊就去找热心的班长“大哥”借饭卡“蹭饭”。有同学在校园里捡到李珊珊的饭卡,给她送回来,觉得眼熟,“原来世界冠军也丢饭卡!”
也正是诸如丢饭卡之类的小事,让周围的同学发现,除了是奥运冠军外,李珊珊也是一个真实的女孩,真实得就像邻居家的姐姐一样。
李珊珊的毕业照。受访者供图
这样一个真实的女孩,也抓住一切机会融入大学生活。
她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策划、筹备学校的大型活动,并利用自己奥运冠军的身份,联系知名的运动员到学校里做讲座。
李珊珊曾经是运动员,后来是学生。所以,她特别清楚学生对运动员的好奇,也了解运动员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就觉得这个工作非我莫属啊,一直在主动做好学校社团的工作。”
起初,社团里的小伙伴得知“奥运冠军”要加入社团,惊喜又慌张。后来,一起共事起来发现,“冠军生活在我们周围,其实跟普通人差不多呀。”
一不小心挂了科
对于退役运动员来说,体育类高校或家乡所在省份的大学是热门的选择。但李珊珊没有选择回到湖北老家,而是选择到中央财经大学攻读体育经济与管理。
谈及专业的选择,李珊珊说,退役时,赛事运营、场馆运营已成为国内外体育行业里的热门,她想从学习的角度,再去审视一下自己从事十几年的体育事业。
听起来容易,但从运动员转变为学生也的确有难度。在集训队时,李珊珊最少一天要训练8小时以上,不是在做器械训练,就是在竞技项目上“翻跟头”。
比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不再有训练时条条框框的约束,课少的时候,李珊珊可以睡到自然醒。“以前每天都在输出运动量,那段时间只有体育课有运动量,而且体育课的运动量只相当于训练前的热身。”惬意的日子没过上多久,李珊珊尝到“苦果”——“怎么胖成了这样?”
更多的挑战来自课堂。此前,大量的运动量让李珊珊的身体已经适应“动”的状态。所以,刚成为大学生时,她会经常走神,“觉得安安静静听课好难啊,会坐不住,就想看看窗外,想去外面溜达一会儿……”
那时候,李珊珊的状态有两种:适应,和“强迫自己适应”,大约半年后,李珊珊成为一名“优秀大学生”。即使是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难的高数,李珊珊也坚持“啃”了下来。
“没感觉高数太难啊,训练队里也是会有文化课的,也会学一些数学。另外,学校也会开一些预备课程给体育生补充知识。而且,我小时候数学不差,如果一直走升学这条路,应该也是个小学霸……”李珊珊笑了起来。
把李珊珊“拉回现实”的是大一下学期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少有机会“玩电脑”的李珊珊对编程操作理解起来很费劲,尽管学习得很吃力,最后临考也加强突击了一阵子,不过看到成绩单的一瞬间,李珊珊无比沮丧:“挂科了。”
从那之后,李珊珊发现,知识对谁都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对“金牌”得主有任何照顾。她又花了一个学期,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学这门课,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
毕业典礼现场,穿着学士服的她自拍了一张。受访者供图
大学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珊珊加入澳门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跨专业开始学习传播学。
李珊珊想,能不能用传播学的视角去看待运动?既然体操受众小,不能像大球一样去普及,那能不能通过宣传,让更多人看到体操之美?
于是,她聚焦于体育宣传方向。学习传播学之后,李珊珊比以前愿意“运营”自己了。“原来很少接受采访,怕自己说错话,在全国人面前出糗。”不过后来,越来越不怕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珊珊来到澳门读书。受访者供图
“冠军身份会一直伴我前行”
每当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2008年的那个夏天都会是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
北京奥运会,队伍要想在主场拿到冠军,每一个人都应该最大限度地突出自己的特长,避免失误。面对重压,作为压轴选手出场的李珊珊逆境爆发,凭借在平衡木上16.050分的高分动作,为队伍夺冠添了一块基石。
李珊珊并非“天赋型”选手,她只能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来夯实自己的实力。在决赛中展现的这套动作,她从2005年就开始准备,3年的时间,她在成套动作上不断地进行优化编排与动作调整,已经训练了几千次。
平稳落地后,李珊珊面向观众席,自信地绽放笑容,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观众站了起来,为小将挥舞着五星红旗。
李珊珊把当年比赛的视频拿出来看了又看。在队里时,她更关注比赛的过程,仔细地看每一个动作的发挥;退役之后,几个队员在夺冠时抱在一起、哭成一团的场景却更让她怀念,“只要经历过就会懂,没有别的感情,只想哭,大家一起,抱头痛哭……”
2008年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赛比分出来,几个女孩子激动地抱头痛哭。图/IC Photo
“人生因不确定而精彩”
李珊珊的人生经历着不断地“转型”:上大学、读研、创业……即使到现在,已经在澳门彻底转型成一名银行职业白领的她,即使有了崭新的生活,在被人介绍时,也时不时会冠她以奥运冠军的头衔。
李珊珊既不觉得这是一种荣耀,也不因人生的高光时刻停留在16岁感到可惜。“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重点,当年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的我,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是最高的荣誉;而今做好我在银行的工作,也是我的职责所在。如果大家还记得当年赛场上的我,我其实是很开心的。”
现在,当年平衡木上翻滚的女孩,已经在银行成长为一名职业白领。受访者供图
今年奥运会时,李珊珊被邀请到澳门电视台,做体操比赛的解说,有熟悉她的澳门青年很快识别出了她的声音。
她高兴地看到,赛场上,越来越多的运动员用新媒体的形式表达自己,树立了自己的公众形象。人们不再只关注金牌了,奥运赛场上的感人瞬间,有时能更长久地停留在公众记忆中。
李珊珊接受媒体采访时。图源网络
此时,距离北京奥运会过去了整整13年。看着体操小将们在平衡木上“翻滚”,李珊珊又回忆起当年的画面。“每当这一刻,特别是看到师弟师妹在赛场上的时候,就会去感慨一些事情,时间过得真的很快。”
看到队友也在朋友圈发了关于东京奥运会体操比赛的动态,李珊珊马上点了个赞。距离之下,队友们已经好久没线下见面了。退役后,她们互相之间并非是交往最密切的闺蜜,但李珊珊坚信,曾为命运共同体的她们,默契不会退却。“我们可是一起‘打过仗’的啊。”
2008年奥运会参赛选手合照。图源网络
竞技体育残酷也优美,赛场上的泪水与欢笑,都成为日后的勋章。李珊珊看着他们,开始准备第二天的工作。
“竞技体育因为不确定性才精彩,人生也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