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作者:知乐古典音乐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人类每逢世纪更迭,面临不可预知的未来时,或多或少都会感到不安、甚至颓废、歇斯底里,导致混乱成为社会常态。这样的大环境为情感细腻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更加开阔的创作空间。其中巨擘们不但要在作品中反映时代现象,而且往往要预示未来。假若“预言”一旦经得起考验,那他就会成为不折不扣的大师先知。十九世纪末,跨越二十世纪时,只有马勒是这样的古典音乐作曲家。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伯恩斯坦在他的《发现》(Finding)一书中提到,马勒的生涯可谓阴阳对照:创作者和演奏者集于一身,犹太人与基督徒、信仰者与怀疑者;既天真又成熟,崇拜浮士德哲学却又向往东方神秘力量。马勒的音乐具有双重能量,既细腻又喧闹,既修饰又粗糙,既客观又伤感。伯恩斯坦还说:二十世纪是死亡的世纪,马勒成了精神先知,世界经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战、种族歧视、肯尼迪事件等一些列动乱,人们终于发现马勒的音乐早就隐喻了一切,而且在预言的同时,也为这个世界降下一场无法超越的美丽甘霖。如今新世界第一个二十年已经走到结尾,抚今追昔,回顾马勒作品,真如寒冬抱冰,点滴在心。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h1>旅人之歌</h1>

马勒的祖母是贩夫走卒,作着丝绸买卖的小生意人,马勒的父亲(Bernhard Mahler)却积极进取,自学成才,盼望着提升社会地位,后来变成白兰地酒厂的经营者,而且以意见领袖为人敬重。马勒的母亲是肥皂商人的女儿,家境不错。两人结婚,生活似乎并不幸福,父亲野心勃勃且略微粗鲁,母亲常常是父亲古怪脾气的牺牲者。

马勒1860年7月7日出生于波西米亚与拉脱维亚接壤的边境小镇Kaliste,他在家中十四个孩子中排行第二。家里十四个孩子只有六个长大成人,在这个六个兄弟姐妹中,马勒成了大哥。马勒继承了父亲那种机灵的手腕以及源源不绝的精力;也感染了些许母亲软弱的个性。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马勒家附近有一个兵营,进行曲以及起床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在他的音乐里这些元素成了死亡与毁灭的象征。小时候,窗外手风琴演奏流行歌曲的记忆,成年之后也一直萦绕不去,庸俗音乐永远与他的个人悲剧相纠缠。

马勒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父亲也刻意培养,十岁那年在Iglau城开钢琴独奏会,为父亲赢得不少羡慕的眼光。十一岁时,马勒来到布拉格读书,不久又因为水土不服被送了回来,在布拉格他亲眼目睹过粗暴的场面,深受刺激。他的音乐里,感官愉悦与人类苦难相互交织,实属来自内心。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十五岁时,马勒进入维也纳音乐院,成绩优异,后来又到维也纳大学选修历史与哲学,他还参加布鲁克纳主持的讲学会。这个时期,他曾以《悲叹之歌》(Das Klagende Lied)角逐“贝多芬大奖”,但落榜了,因此确信自己无法依靠作曲为生,从而选择指挥之路。《悲叹之歌》讲述了:女王承诺下嫁给率先找到森林之花的人,两兄弟参与搜寻。弟弟先找到,却被哥哥谋杀。某游吟诗人找到弟弟的遗骨,做成骨笛,吹奏时,它却说出被谋杀的故事。哥哥抢去吹奏,笛子继续控诉,城堡倒塌,众人作鸟兽散。此剧本是马勒亲自撰写的。

由于工作勤勉,又带有革命气质,马勒的指挥总能掀起风暴,毁誉参半。1880年-1886年,他先后在Bad HALL、Laibach、Olmutz、Kassel、布拉格等地的歌剧院担任指挥。在Kassel时,马勒爱上了女歌手李希特(Johanna Richter);但后来劳燕分飞,引发他写出《旅人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这一组美丽而浓烈的管弦乐伴奏歌曲,乐评们公认是马勒的第一套杰作,其中“旅人”就是马勒自己,试图用孤独地流浪来解脱情感的创伤。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h1>奏响的魔法号角</h1>

1886-1888年,马勒在莱比锡与尼基什(Artur Nikisch)共享指挥舞台,演出超过二百场歌剧。期间,他受委托整理韦伯歌剧残稿,爱上了老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的孙媳妇。就在这场注定没有结果的恋爱中,马勒写出了自己的《第一号交响曲》,他曾经给这首交响曲题名为“泰坦”(Titan,隐喻巨人),这是借用Jean Paul的同名小说,不过作品跟小说没有任何关系,马勒的“泰坦”就是他自己,描写青春的欢乐与哀愁。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1888-1897年,马勒转战布达佩斯与汉堡。他曾经在柴可夫斯基授权之下,代理指挥歌剧《尤金·奥涅金》,得到柴可夫斯基的赞赏。大指挥家彪罗(Hans von Bulow)对马勒持抵制态度(类似于福特文革勒对卡拉扬)。面对马勒热情洋溢、毛遂自荐的信不但不回;后来马勒在彪罗面前演奏《第二交响曲》钢琴初稿时,彪罗居然说,“如果这也能算音乐,那我就不懂什么是音乐了!”彪罗去世,马勒依旧参加葬礼。当仪式到达最高潮,合唱团由管风琴伴奏,吟诵Klopstock的《复活颂》时,马勒因而得到写作《第二交响曲》终章的灵感。彪罗的去世使得马勒作曲信心随之“复活”,创作犹如惊涛拍岸,一发不可收。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在此期间,马勒的双亲纷纷辞世,自己不得不肩负起照顾姊弟的生活责任。弟弟奥托(Otto)很有才华,马勒想大力培养,没想到奥托却在25岁时选择自杀,给马勒沉痛打击。马勒开始在每年暑假畅游山水之间,面对旖旎风光,潜心作曲。《第三号交响曲》可以说是“对万物荣耀的庞大赞美诗”,写此曲期间,马勒要求Steinbach湖边小屋附近的奶牛摘掉驼铃、猫狗远离;鸡鸭回笼,收割的农夫不可魔他们的镰刀……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1897年,马勒应邀出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十年任期内为歌剧院塑造了辉煌的黄金年代。上任不久,马勒就写出交响曲目中最富有诗意、洋溢难言之美的《第四号交响曲》。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号交响曲都含有声乐部分,这些声乐乐段都取自马勒的另一组歌曲集《少年的魔法号角》(Des Knaben Wunderhorn)。因此,音乐学者常将这三首交响曲并称为“魔法号角”交响曲。其实《少年的魔法号角》原本是包含大约七百首作品的德国传统民俗诗集,编著的学者意图将分裂为各个城邦的德意志,籍文字的力量重新团结起来。马勒选择其中十二首谱曲,展现了身为飘落犹太人寻求国家根源的潜意识。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h1>英雄与悲剧</h1>

维也纳文化圈有一群前卫的分离主义者,马勒与他们交往甚密,马勒由此结识了其领导人默尔(Carl Moll)的继女艾玛·辛德勒(Alma Maria Schindler)——她的生父是风景画家Anton Schinder。艾玛既漂亮又多才多艺,还是作曲家,随策姆林斯基(Zemlinsky)学作曲。1901年12月,马勒在雪地独行良久后,决定娶艾玛为妻。艾玛答应后当天便结为夫妻,但正式婚礼到了次年2月才举行。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婚后五年内,两个女儿——玛利亚(1902年出生)与安娜(1904年出生)相继诞生,生活的安定促使马勒创作能力到达最高峰。不过艾玛却不得不臣服于马勒反复无常的怪脾气下,放弃自己的作曲事业,只为人妻、为人母兼做私人秘书。后来艾玛与建筑师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有奸情,等马勒无意间发现两人情书,已为时已晚。马勒去世后,艾玛正式嫁给格罗皮乌斯,她一直活到1964年(85岁高龄)才结束人生旅程。

这段时间马勒完成了三首纯器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可以算马勒的“英雄”交响曲,第四乐章著名的“稍快版”灵感源自对艾玛的爱。《第六交响曲》是他最个人化,情感投入最深的作品,第一乐章第二主题是艾玛的音乐画像,第二乐章(诙谐曲)描写孩子们的嬉闹,这也是马勒唯一的“悲剧”交响曲,因为结尾主人翁被彻底击败。卡拉扬曾表示结局最悲伤的交响曲有三: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西贝柳斯《第四交响曲》以及马勒《第六交响曲》,三首都是传世杰作。也有不少音乐学者认为“悲剧”乃马勒最佳作品。《第七交响曲》含有两个标题为《夜曲》的慢板乐章,此曲由夜间的诗意经过黑暗阴影,最后走向朝阳的终点。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1907年,马勒发现反犹太的气氛正在剧院内酝酿,而且保守听众对他的种种改革措施渐渐不以为然,他当机立断,选择急流勇退。马勒在事业最高峰时光荣引退,时间点选择地相当漂亮。这一年对于马勒来讲十分不幸,他写完另一套歌曲集《孩子的死亡之歌》(Kindertotenlieder)之后不久,大女儿就因猩红热去世,使他深深内疚。《孩子的死亡之歌》根据诗人吕克特(Friedrich Ruckert)怀念早夭孩子的诗篇谱曲而成。马勒遗传自母亲的先天性心脏病也是在这一年被诊断出来的,开始切身感受到死亡的威胁。

此后四年,马勒远赴纽约,分别担任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管弦乐团的指挥。不过当时,托斯卡尼尼是纽约乐坛的宠儿,马勒的表现空间相仿有限。他的最后指挥生涯不算很得意,一次在旅店窗口看到救火队员的葬礼行列,他不禁潸然泪下。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h1>爱情与死亡</h1>

在纽约的这段岁月,马勒写下了这些作品:《第八交响曲》——前半段取材自圣灵降临节的赞美诗,后半段取材歌德《浮士德》最后场景。前后呼应、后者庆祝“创造的灵魂”,全曲使用两组成人合唱团,一个儿童合唱团,八个独唱者以及扩编的交响乐团,因此被称为“千人交响曲”。《第九号交响曲》是跟人生告别的总结之作,《大地之歌》根据翻译的唐诗诗集所作的声乐交响曲,全曲悲欢离合夹在音乐中,把马勒映射的世界提炼到极端奇妙的境界。英国乐评家奥斯本(Richard Osborne)说,“其色彩之纯粹以及旋律的简洁之美,令人联想到但丁和布莱克(Wiliam Blake)的作品。”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1911年2月,马勒在纽约病情加重,返回欧洲治疗也毫无起色,他被可能失去艾玛的焦虑情绪煎熬着,5月18日在维也纳抑郁而终。马勒生前不喝酒、不沾荤,以开水、菠菜和水果维持生命。他要求死后不立碑,因此坟墓上只刻了名字,没有其他记号。马勒死后留下《第十交响曲》残稿,此曲第一乐章“慢板”相当完整,常常被单独演奏,其余四个乐章经英国音乐学者Deryck Cooke(1919-1976)整编成可以演奏的版本,经过艾玛签字允许面世。全曲前两个乐章一反《第九交响曲》的悲观,改用比较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谱写第三乐章时,由于发现妻子不忠,曲风展现马勒所受到的伤害,扉页还题有“炼狱、地狱……”等字眼,第四乐章开头写着“魔鬼与我共舞”,第五乐章终结段充满温柔,最后的音符上方马勒签了艾玛的名字,显示马勒挥别人生之前,重塑了妻子纯真的形象,最终爱情战胜死亡。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h1>唱片推荐</h1>

马勒将自己整个人生都写进了作品,又前瞻二世世纪之动荡,音乐波澜壮阔,甚至滥情沉溺,习惯与传统德奥秩序、井然音乐语法的听者往往很难接受,连Decca版瓦格纳《指环》全集的大制作人卡尔萧在回忆录制过程中都自承不喜欢马勒。然后经过近半个世纪唱片录音的大量流传,爱乐者对马勒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如今甚至出现了“马勒症候群”这样的新说法,其中年轻人尤为狂热。马勒的确是个预言家,他曾豪情万丈的宣称,“我的时代终将到来。”如今真的实现了……

瓦尔特(Sony)和克伦贝勒(EMI)都曾经是马勒的助手,两人均录制过部分马勒交响曲,前者的道德以及后者的非道德诠释取向,各自掌握着作者部分地道本质。

马勒,世纪交替的伟大预言者旅人之歌奏响的魔法号角英雄与悲剧爱情与死亡唱片推荐

卡拉扬(DG)的知性与伯恩斯坦(DG)的感性,让聆听者深刻领悟到两种极端对比,却有充满说服力的美学观感。

马勒全集方面,索尔蒂的Decca版将马勒对音乐的经营发挥到极致,是相当可信的收藏版本。然而从身兼指挥家、作曲家,还羁绊着情感纠葛……综合这些因素来看,将心比心,伯恩斯坦的两套全集(Sony 与DG)应该最接近马勒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