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草鞋兵”到“无川不成军”

从“草鞋兵”到“无川不成军”

图片皆来自网络,谨致谢!

从“草鞋兵”到“无川不成军”

川军出川,推着独轮车,穿着草鞋,装备简陋

死守滕县,写下最光荣一页

1937年9月1日,成都少城公园,人声喧哗,旗帜飘扬。这里正举行“四川省各界民众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川军的高级将领刘湘、邓锡侯、孙震等悉数到场。欢送会上,四川大学、成都商会、成都妇女会等各界向川军赠送“抗敌先锋”、“为国干城”等锦旗。在“为民族危亡而战,不负家乡父老”的呼喊声中,川军开赴抗日站场!

出发的川军分为两路:由邓锡侯率领的22集团军一路向北,徒步经陕西宝鸡、西安到山西前线;刘湘的23集团军经重庆出川,走水路到达南京前线。此外,杨森的20军、郭汝栋的43军、李家钰的47军分别从贵州、西昌等地出发。

那时候的川军,刚从地方军阀部队改编而来,装备很差,也就保安团强一点儿。步枪20%是汉阳造,80%是川造;机枪少的可怜,有的一个师才一二十挺;大炮压根儿没有,只有少量的迫击炮。北上的部队穿着草鞋背着斗笠、大刀和步枪,穿越自古“蜀道难”的秦岭,才能够坐上火车。不少士兵随身携带着烟杆,因此川军被蔑称为“双枪部队”、“草鞋兵”。然而,千辛万苦走到宝鸡,又乘火车到西安的川军,却没有得到最先允诺的补给。

川军9月出川,10月的山西已是初秋的寒意,而川军还穿着单衣! 刚到前线,川军立足未稳,太原即告失守,且战且退,部队残破不堪,装备皆无,衣食无着。看到晋军撤退后留下无人看守的仓库,川军遂自行补充。但却被阎锡山告到军委会,声称第二战区不要川军。出川抗战,军备不整,初战失利,还面临被赶回去的羞辱。川军并不服气!辗转之下,部队被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收留。李宗仁不仅没有歧视川军,还尽力补充装备和军需。这让川军第一次感受到尊重,发誓打好仗回报李长官的知遇之恩,也为四川父老争口气。

1938年1月徐州会战打响,日军打算会师台儿庄,打开通往徐州的大门。驻守滕县的川军,被要求阻止日军南下,为国军调集军队反击赢得时间。

当时川军22集团军45军127师及124师一个旅在滕县北为第一线,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为41军第二线。3月14日,万余日军配备20余门坦克,在坦克、飞机配合下,猛攻川军阵地,127师死伤极为惨重。3月16日开始,日军用重炮进攻滕县县城,同时飞机狂轰滥炸。川军以落后的武器与日军激战。战至17日,日军每分钟向城里发射15发炮弹,全城皆成焦土。当时王铭章师长在十字路口指挥作战,虽弹尽援绝,但抱定必死之心与城共亡,激战中中弹身亡。王铭章牺牲后,守城官兵继续与日军搏斗,直到18日午前,滕县才彻底沦入敌手。守城的川军将士全部壮烈牺牲。

滕县保卫战阻滞了南犯徐州的大量日军,奠定台儿庄一战的胜利基础。后来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并赞扬川军“滕县一战,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从“草鞋兵”到“无川不成军”

建川博物馆里的滕县战役雕塑

喋血淞沪,从杂牌到主力

当川军22集团军在北方打响的时候,川军的其他部队在也先后在上海、安徽、浙江投入战斗。

杨森的部队9月从贵州出川后,每天步行100多里山路。白天行军,晚上打草鞋准备第二天穿。一直步行到湖南辰溪,才坐上船,辗转到长沙坐火车,千辛万苦于10月12日到达上海前线。一支部队紧赶慢赶,要41天才能到达前线,也可见当时国力贫弱的中国支撑全面抗战的不易。

当时的淞沪战场,日军已经集结了20多万人,中国也投入了70多万人,其中包括中国最精锐的德械师。这是中日军队血火大对决。中国打这一仗,一方面是振奋全国民心;一方面也引起国际关注;也为大量的工厂、学校等内迁赢得时间。最激烈的时候,几乎一天就要消耗一个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远道而来的20军顾不上休整,迅速投入桥亭宅、顾悟寺、蕴藻浜、陈家行一带的作战。从10月15日黄昏到17日凌晨,装备落后的川军向文彬团经过反复冲杀、与日军肉搏,收复桥亭宅、顾悟寺阵地!但代价也相当惨重,全团士兵仅剩120余人。与此同时,20军的林相候团也与日军在蕴藻浜(即今日的嘉定区)血战。日军凭借飞机大炮的优势,发动猛烈进攻,团长林相候中弹牺牲。20军在淞沪战场的桥亭宅、陈家行一带与日军激战了7昼夜,伤亡7000多人,部队只剩下5000多,不得不下撤整编。但20军的血战,也让人刮目相看,杨森升任27集团军军长,部队也大量补充兵员和弹药,从杂牌军变成了主力军。

从“草鞋兵”到“无川不成军”

川军战士像

在20军下撤时,川军的另一只部队43军还在淞沪战场血战。43军当时只有26师一个师。日军凭借海陆空和火炮优势,每天上百门火炮和飞机轰击26师阵地,还不时出动坦克冲击。川军阵地周围士兵尸体成堆,牺牲极大。解固基团长勉励部下:“人生百岁,终不免死,为国捐躯,精神不死。”解团长激战中中炮牺牲。士兵们在战场上只找到他的钢盔和半截血衣,靠血迹模糊的军衣上的胸章符号,才得以辨认。43军在大场打了七天七夜,4个团长阵亡两个,14个营长伤亡13个,部队仅剩600多人。1938年春,在武汉的国防会议上,蒋介石宣布,43军26师为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连日军后来也称之为“国民党旁系有力部队!”

淞沪会战失利后,日军企图从太湖西进攻南京,1937年11月,川军23集团军到安徽广德、浙江泗安一带布防。144师郭勋祺腿部负伤,坚持不下火线,坐在担架上督战。饶国华的145师陷入苦战,在拼光部队后,饶师长自杀殉国。

川军,在最柔情的江南土地上,打出最烈的血性!

从“草鞋兵”到“无川不成军”

抗战时期,四川人抢修机场轰炸日本

整个抗日战争中,在战场上牺牲的集团军总司令有两位,一位是张自忠,一位是李家钰。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李家钰出自民族义愤,通电请缨杀敌。 9月初他率47军从西昌出发,单衣草鞋,行程4000余公里,12月抵达山西前线。1938年初,李家钰率部在东阳关、长治一带同装备精良的日军108师团激战九天九夜,牺牲达7000人。1938年2月28日的《新华日报》以“长治我军苦战,有极壮烈牺牲”为题,称李家钰的部队。川军的奋勇作战,甚至引得日军也对战死的川军脱帽致敬。

在山西期间,李家钰与八路军关系融洽,并学习游击战术。47军在山西作战两年多,屡立战功,毙伤敌人近万人。1939年冬,李家钰晋升36集团军总司令,随后率部驻防河南陕县、渑池一带。难能可贵的是,出川后李家钰军纪严明,规定部队不得扰民,还经常放电影给老百姓看。据幸存的司令部译电员黄开仁回忆,1942年,河南新安古村闹蝗灾,驻守此地的李家钰命令全军官兵节约口粮,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1944年4月,日军发起“豫中会战”。日军首先击破了汤恩伯的4个集团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即率先弃洛阳而逃。数十万部队顿失指挥,纷纷撤退。为掩护友军后撤,李家钰随即以104师吴长林团在云梦山,178师532彭仕复团在铁门以南地带阻击日军,为后撤部队赢得了时间。阻敌一天一夜后,两个主力团伤亡惨重。5月17日,一路撤退的几个军的部队抵达小镇翟涯,陷入混乱。在临时会议上,将领们一致推举李家钰作总指挥,指挥有序撤退。李家钰慨然允诺承担最危险的殿后职责。

李家钰部撤至新安以南时,已四面受敌。1944年5月21日中午,李家钰在陕县秦家坡陷入日军伏击圈。当时,他身边只有一个警卫连。敌人子弹如雨点般飞来,李家钰被击中头部,他转身坐在麦地上紧急下令,叫104师跑步赶来战斗。他抽出钢笔想写“快速增援”,头部、胸部又连中数弹,钢笔从手中滑落下来,鲜血如泉水一样涌出来,浸透军装。至此,将星陨落!其随从少将处长萧孝泽,少将高参陈绍堂等200官兵几乎全部殉国。

1941年2月,四川省各界抗战前线慰劳团到李家钰部驻地灵宝县劳军,李家钰写下:“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十四个字,以明为国报效之心志。

没有想到,这竟一语成谶。

从“草鞋兵”到“无川不成军”

李家钰将军

赐我一面死字旗,我死国生!

在四川成都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陈列着一面偌大的旗帜,白底的旗帜上是一个大大的“死字”。旁边还有小字:“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做这面旗帜的是四川安县的一个老者王者成。那是1937年的冬天,王建堂和100多名青年请求上阵杀敌。出征时,年迈的王者成无法步行数十里到县城给儿子送别,托人送来了这样一面旗帜。那时候,由于国力贫弱武器落后,上战场即意味着死。王者成给儿子送来这面旗帜,就是要儿子不怕牺牲,尽一个中国人的力量,挽救处于危难的民族。这份大义,现在想来,也令人动容!

从“草鞋兵”到“无川不成军”

川军背后,正是有无数的王者成、王建堂父子这样的川人!

抗战期间,四川到底出了多少兵,多少人?属于川军的集团军就有22、23、27、29、30、36等六个。另外还不包括43军、88军和独立35旅等部队。而抗战爆发后,战事惨烈,四川更是以每年10-30万的人员补充进部队。

曾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著有《八年抗日之经过》,书中详列了四川8年的壮丁总数,25788810,加上特种部队和西康(现四川甘孜、凉山、雅安一带)的三万多人,总数达三百万之巨。也就是说,每十五六个四川人就有一个上了前线,抗敌前线每五六个就有一个四川人。

他们操着四川话,以落后的装备,转战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豫中会战等各大战场。以多达64万人的伤亡,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也赢得了“无川不成军”的赞誉。

从“草鞋兵”到“无川不成军”

位于人民公园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从“草鞋兵”到“无川不成军”

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作者/陈坚。画面反应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递交投降书的庄严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