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自古就受到人们重视,其本身不仅具有实用性,也是一种可以怡情悦性的雅玩物,在选材、雕刻、形制等各方面都有讲究。
砚的鉴藏自隋唐已经开始,柳公权痴于藏砚,并著有《论砚》。
宋代以来,关于砚的著作陆续问世,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专论笔砚纸墨,米芾的《砚史》、唐询的《砚录》、李之彦的《砚谱》、叶樾的《端溪砚谱》、高似孙的《砚笺》、唐积的《歙州砚谱》等都是其中较为出色的撰著。
到了明代,以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中的《古砚论》及高濂所撰的《遵生八笺》中的论砚部分最为著名。明人将当时所见各式砚石加以图绘,更是一大创举。
及至有清一代,有关砚石的撰著更为发展,朱彝尊的《说砚》、高凤翰的《砚史》、纪昀的《阅微草堂砚谱》、唐秉均的《文房肆考图说》,以及乾隆皇帝命人编纂的《钦定西清砚谱》等,图文并茂、叙述详尽,将对砚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吴兰修《端溪砚史》一书即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撰写问世。

吴兰修,原名诗捷,字石华,清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曾任信宜县学训导。阮元督粤时,爱其才,命监粤秀书院。曾发起组织希古堂,构建学海堂,并被任命为学海堂首任八位学长之一,参与编刻了《皇清经解》、《学海堂初集》。
吴兰修生平枕经葄史,构书巢于粤秀书院,名之曰“守经堂”,藏书数万卷,自榜其门曰:“经学博士”。其学问精博,是研究南汉史的著名专家,擅算学,亦工词,被誉为“岭南词家巨擘”。著有《南汉纪》五卷、《南汉地理志》一卷、《南汉金石志》二卷、《方程考》一卷、《端溪砚史》三卷、《桐花阁词》一卷、《荔村吟草》三卷等,是嘉庆道光间广东学界的中坚人物之一。
《端溪砚史》一书分三卷,卷一记产石各坑,卷二论石质并琢砚、藏砚、用砚诸法,卷三记开坑及其他。全书叙述了端砚的产地、性能及品质,描述生动而详备,既有对前人论砚的汇集,也有自己的个人议论,常有独到之处。
《端溪砚史》一书有较多版本,较为常见者有:
清道光十四年(1834)郑氏淳一堂刻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北广文书局即以此本影印。
道光三十年(1850)南海伍氏粤雅堂《岭南遗书》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华书局曾以此本排印,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道光十七年(1837)嘉善周氏刻本。
道光二十八年(1848)怀米山房刻本。
咸丰九年(1859)叶砚农刻本。
光绪十五年(1889)许增《榆园丛刻》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曾据此本重印出版,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四十八册。
以上诸本均见录于《中国古籍总目·子部》。
另外,据《南开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可知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清抄本一部。
民国后至今此书又有铅印本、影印本乃至复印本若干。
我们今天说的是清道光年间味菜庐木活字印本。《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著录有《味菜庐丛刻》,此本即其中之一。据《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活字本书目》,可知天津市图书馆藏有一部,为周叔弢先生所捐。又据陈琳主编《贵州省古籍联合目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2页),可知贵州省图书馆亦藏有此种版本。
味菜庐本的目次、内容大体同他本,惟“阿婆坑”置于“岭北”而非“峡北”条内,“黄坑”后多“附辰沅州石”一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