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此人六十岁被皇帝辞退,七十岁又被推荐起来,皇帝还让他当宰相

西汉时期的公孙弘就算放到今天,也应该算是我们学习的励志典范,为什么这样说呢?

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人,他自幼家境贫寒,没读过什么书,靠给富人帮工贴补家用。

此人六十岁被皇帝辞退,七十岁又被推荐起来,皇帝还让他当宰相

(公孙弘)

成年后,公孙弘谋到一份在衙门当狱吏的差事。虽说只是衙门中的小喽啰,但好歹也算是吃上了国家饭,日子也好过一点了。结果因为没文化,对法律条文多有不懂。业务能力太差就容易出错,所以没过多久,他就犯了渎职罪,问题很严重,于是被开除了。

失业后的公孙弘一没手艺二没文化,所以只能再次回到老路上,靠给富人打工讨生计。这次他的工作是牧猪。那时候的养猪都是养的生态猪,把猪赶出去放养。公孙弘就这样,每天将猪赶到野外,一呆就是一天。生活就像复印机,每天都像昨天生活的回放。

就在公孙弘牧猪的时候。西汉推崇儒术,有一个和他同龄叫贾谊的人因为通晓《诗》《书》而闻名遐迩,很快这个有文化的贾谊就受到了朝廷的重用,短短一年时间就升迁到太中大夫的岗位。什么是太中大夫?差不多就是现在副省部级或厅局级干部的级别吧。总之,贾谊凭着有文化就当了大官这事深深地刺激了放猪倌公孙弘。

公孙弘突然醒悟,不能做一辈子放猪倌,人生难得几回搏,说不准赌上一把,还能成为人生大赢家呢!于是,四十多岁的公孙弘开始进入脱盲读书的阶段。

此人六十岁被皇帝辞退,七十岁又被推荐起来,皇帝还让他当宰相

(脱盲读书)

想要从零开始,对于无产阶级公孙弘来说,还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不过,人生处处有奇遇,就在他励志要做学霸的时候,专门研究《公羊春秋》的博士胡毋生告老归田,正好回到乡里,公孙弘便拜在他的门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别说,在大师的指点下,再加上公孙弘踏实肯学,二十年之后,竟学有所成。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渴慕贤才的他推行了“察举制”,公孙弘很幸运地被菑川国推荐给了朝廷。

这年,公孙弘六十多岁了。

白发苍苍的公孙弘在等待汉武帝诏见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仕途的人。这个人叫辕固,也称辕固生。他是当时对《诗》极有研究的大V,比公孙弘大三十岁。又是公知大V,又比自己年长,公孙弘自然对他非常敬重,连看他都不敢直视。辕固生见公孙弘对自己这般尊重,于是就以资深名人的口吻给了他一个友情提示:“公孙先生,你务必要按儒家思想来事君,不要为了投世人所好而歪曲自己的学术。”

能得到名人辕固的指点,公孙弘自然感激零涕,牢记在心。

刚到朝廷的公孙弘便出了个公差——出使匈奴。

公孙弘回来后,便按辕固生的指导方针向汉武帝汇报了工作。结果,他的汇报正好和汉武帝的想法相悖,因此汉武帝很不高兴,认定他没有才干。

此人六十岁被皇帝辞退,七十岁又被推荐起来,皇帝还让他当宰相

(初次入仕)

想想每天上班要看老板黑脸,这碗饭吃起来也如鲠在喉啊。混不下去的公孙弘不得不呈上辞职信,谎称自己有病,不能继续为人民服务了。汉武帝呢,顺势就同意了他的申请,于是公孙弘再次失业回家。

都近七十的人了,又再次失业,公孙弘应该没有出头之日了吧?且慢,机会还有。

就在公孙弘失业在家的时候,汉武帝也致力于改革,特别是对于削藩的问题非常头痛。为了集思广益,汉武帝再次向全国下诏,要求各地推荐贤良之士。

菑川国的官吏考虑到公孙弘是《公羊春秋》的研究名家(至少在齐地小有名气),又对后妈非常孝顺,后妈去世后还守孝三年,无论哪一条都符合汉武帝“举孝廉”的政策呀,于是再次向朝廷推举了公孙弘。

此时的公孙弘都七十多了,想想上一次被举荐后的事,心里满满都是惶恐,于是他推辞不去,表示要把机会让给别人。但他越是推辞,越是说明他品行好呀,于是地方官吏还是将他推荐给了朝廷。这样一来,公孙弘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入仕之路。

此人六十岁被皇帝辞退,七十岁又被推荐起来,皇帝还让他当宰相

(策问)

在西汉,以“举孝廉”的形式被举荐的贤人,官职大小还要经过皇帝的“策问”,差不多就是考试的意思,然后凭着个人的见解高下来决定官职的大小。

当时,全国各地被举荐的有一百多人,想要在这一百多人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公孙弘有过当狱吏的工作经验,又曾在汉武帝那里因思想相悖而吃过苦头,所以他答题的时候更是从汉武帝的想法出发,于是他先以“天子须身正,为百姓树立信义”起头,然后提出了“凭才干任官职,不听无用的意见,不制造无用的器物,不夺民时妨碍民力,有德者进无德者退,有功者上无功者下,犯罪者受到相应惩罚,贤良者得到相应奖赏”这八条治国之策,最后他考虑到汉武帝推崇儒术,又将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作为治国之本。总之,公孙弘这篇策论,完全是揣摸着汉武帝的思想写就的。

策论由朝廷中的太常官评定优劣。太常官一看,哟!这不是那年皇帝不待见的公孙弘嘛,年纪也那么老了,只怕皇帝更不待见他了。于是,看也没看就把公孙弘的策论放在了最下面,然后呈给了汉武帝。

此人六十岁被皇帝辞退,七十岁又被推荐起来,皇帝还让他当宰相

(公孙弘见汉武帝)

汉武帝正因国事焦头烂额,颇想求得贤君来为他分担,因此对于呈递上来的策论又细细看过,结果这一看,他觉得公孙弘是个人才呀,于是将公孙弘的策论排到了第一位。

为了确认公孙弘的才干,汉武帝宣旨诏见了他。此时的公孙弘已非初次入朝没有经验的那个人了,他向汉武帝行过礼后,谦恭有节地站在那里,对于汉武帝的问题,更是谨言慎行,斟词酌句,每一句都说到了汉武帝的心坎上。汉武帝龙颜大悦,觉得此君正是自己多年来渴盼的“千里马”呀,于是立刻封他为经学博士。

自此以后,公孙弘的人生终于迎来了黄金年华,后来还当到了御史大夫、丞相,虽然此时他已七十多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