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大走出来的象棋、跳水世界冠军:许银川、孙淑伟对话彭玉平

作者:南方都市报
中大走出来的象棋、跳水世界冠军:许银川、孙淑伟对话彭玉平

许银川(左)、彭玉平(中)、孙淑伟(右)

日前,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校友论坛(第四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怀士堂举行,象棋世界冠军许银川和跳水世界冠军孙淑伟回母校,与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展开对谈。

在彭玉平的主持下,二人与现场师生回忆当年在中大就读时的峥嵘岁月,从过去的20多年时光缝隙里追忆学习生活和师生趣事。

中大走出来的象棋、跳水世界冠军:许银川、孙淑伟对话彭玉平

彭玉平,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1996年,中山大学中文系迎来了举国瞩目的两位世界冠军入读。一位在棋坛上“大杀四方”,18岁即夺得全国个人锦标赛个人冠军,被誉为中国象棋特级国际大师的许银川;一位是16岁在第25届奥运会跳台“一跳成名”,创下中国奥运跳水史第一枚金牌记录的孙淑伟。

中大走出来的象棋、跳水世界冠军:许银川、孙淑伟对话彭玉平

许银川,中国象棋特级国际大师,1992年为中国队夺得第七届“亚洲杯”象棋赛男子团体冠军立下战功。现任广东省象棋队运动员。

中大走出来的象棋、跳水世界冠军:许银川、孙淑伟对话彭玉平

孙淑伟,男,前中国跳水运动员。中国男子跳水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中国首个男子跳水“三冠王”。

年少成名的他们,年龄相仿,在“动”与“静”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成绩斐然。而在成为世界冠军以后,作为大学进修,二人都选择走进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课堂。

彭玉平与曾经的两位学生展开了亲切对话,谈笑间,一段冠军与中大结缘,与中文系结缘的往事徐徐展开.....

忆往昔峥嵘岁月:中文系成就棋局博弈的好心态

1996年,许银川到中大报到。那一年,他在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上夺得第一名,这是他的第二个全国个人锦标赛冠军,也是当时中国象棋项目最高的荣誉。在校学习期间,他也时常处在紧张的备赛状态。

他坦言,面对无时无刻的压力,在中大与书为友,和同学一起看书读书、写文章的校园时光,反而是对自己的一种“救赎”。

随着中国象棋项目渐渐走向世界化,许银川在1997年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锦标赛,获得了个人第二名,团体第一名的振奋人心的佳绩。1998年,他再度夺得全国锦标赛冠军,拿了第三次个人冠军。这些职业生涯最高的荣膺,均发生在他就读中文系期间。

许银川回忆,那时他的脑海里总想着一盘棋。“可能我和同学们在一起看书的时候看上去没有很特别,但是其实我的内心总是想着一盘棋。我总是想着有一天马上就有个比赛的召唤,马上就要拿起刀枪去拼杀第一线。”

中大走出来的象棋、跳水世界冠军:许银川、孙淑伟对话彭玉平

许银川(左),彭玉平(右)

“下棋本身是一种文化,不能够以棋论棋,要有更高的一个角度来看待它,这样才能够去应对一些更强的对抗。其实除了技艺之外呢,更多的就是综合素质的教育。”许银川表示。

在中大就读中文系期间,无论是中文系深厚文化底蕴氛围的滋养,亦或是“100篇”文章和各类书籍的洗练,都让许银川赢得了一个好心态,学着更为客观的看待人生,避免陷入过强的胜负欲之中。

“一眼定终身”:与跳水台的羁绊

家住在一条小河边孙淑伟从小便十分喜欢水,与水亲近。他学会游泳的方法是,父亲用一根绳子将他绑在轮胎上,放在河上飘。

也许是命运的偶然,一次广东省跳水队的运动员在揭阳的表演让孙淑伟遇见了跳水,并将跳水从此以往作为一生的事业。“我小时候揭阳刚好建了一个跳水台,我那天是刚路过,就在那里看热闹,后来它开始招人。”

幼时身体较弱的他决定报名以锻炼身体。后来被选中参加训练,孙淑伟正式踏上与他羁绊甚深的跳台生涯。

中大走出来的象棋、跳水世界冠军:许银川、孙淑伟对话彭玉平

彭玉平(左),孙淑伟(右)

入读中大中文系后,孙淑伟又成功地取得了第七届全运会的冠军,97年拿下第八届全运会的男子跳台冠军。随后的两年间接连拿夺得世界杯和世锦赛的双人冠军。

直到1996年,中国才取得奥运男子跳水史上第一枚金牌,在此之前,奥运跳水夺冠名单上是一片空白。这对孙淑伟来说意味着——他要挑起大梁。

在无法预期的成功到来之前,孙淑伟面对的是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孙淑伟坦言道,“跳水是一个非常需要靠时间去磨的项目,每天从事很长时间的训练,走上去跳下来,走上去跳下去。就算你那个动作学会了以后,还要通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满分的目标。”

他表示,自己拿冠军的背后充满了很多人的心血。“能够获得那么多金牌,除了有一点点天赋,还要通过后天大量努力,包括教练员辛勤的劳动和指导。”

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邱晓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