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00年前,罗素在北大讲台上:中国人的缺点,贪婪、懦弱、冷漠贪欲难治挣破枷锁世态炎凉

作者:华夏九州纪

“中国人的缺点有三,一是贪婪,二是懦弱,三是冷漠……”,100年前,当哲学家罗素在北大讲台上将自己的观点讲出时,激起了议论纷纷。

此次他是应邀而来,而他演讲的课题是中国人的特质,以及这种特质会对中国人造成的影响。

100年前,罗素在北大讲台上:中国人的缺点,贪婪、懦弱、冷漠贪欲难治挣破枷锁世态炎凉

<h1 class="pgc-h-arrow-right">贪欲难治</h1>

罗素曾经对中国进行过长时间的考察,中国是一个有诸多优点的国家,罗素在他所著《中国问题》里写到,中国和西方的激进相比更加具有韧性,同时虽然是一个暂时性的弱国,却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改造国家的勇气,中国人灵魂之中有一股永不服输的气魄,这种精神非常难得。

只是当时正是新旧交替的存在,乱世让诸多中国人身上的缺点显现,罗素所说的三条,就是他对于中国人致命缺陷的总结。今天时间过去了一百年,我们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客观分析,当时罗素的判断是否有道理。

贪婪是罗素提出的第一条,这不是中国一国独有的,而是人类的共性。

100年前,罗素在北大讲台上:中国人的缺点,贪婪、懦弱、冷漠贪欲难治挣破枷锁世态炎凉

在乱世之中,部分人的贪欲显得更加强大。所谓贪婪,在大局之中,并不是指对于鸡毛蒜皮的争抢,而是宏大的部分,比如军阀混战,是对领土和权力的贪婪,寡头出现,是对经济命脉的贪婪,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贪婪并不意味着坏事,适当的欲望可以催人奋进,中华民族一向是一个非常愿意努力的国家,这是公认的。

然而当欲望超过了限制,就会失控。罗素对此有个预言,如果中国人凭这样的形式发展,就会滑向深渊,但如果能加以约束,则可以安然无恙。

在当时的中国,强烈的贪欲会造成什么后果,无数次王朝覆灭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凡朝代末期,往往贪官污吏横行,四面战局纷乱,最终会动摇国家命脉,中华民国当时已经处在悬崖边上,罗素的预言不是凭空而来。

100年前,罗素在北大讲台上:中国人的缺点,贪婪、懦弱、冷漠贪欲难治挣破枷锁世态炎凉

今日我们回看历史,会觉得松一口气,万幸,我们的国家走向了正确的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挣破枷锁</h1>

第二条,懦弱。这一条在当时最受台下听讲的学生赞同,为何身为当时中国最热血的一群人,北大学生会赞同这一条呢?

可以归结为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国家已经风雨飘摇的情况下,千千万万中国普通民众选择的"不争",就等于对敌人举了白旗。

100年前,罗素在北大讲台上:中国人的缺点,贪婪、懦弱、冷漠贪欲难治挣破枷锁世态炎凉

中国人的性格是两面性的,一方面,每到绝境,就会爆发出惊人的意志力,这也是我们历史上多次遭遇强敌入侵,却始终没有灭亡的原因。

可另一方面,很多底层人民的想法是这样的,只要不逼到死路上,他们就绝对不会起来闹上一场。这样的心态在和平年代,或许影响不大,可看看一百年前,国家已经四面受敌,人民的心态依然如此,就非得来一个破旧立新不可了。

大学生们赞同"懦弱"这一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年在鲁迅、胡适等学者的带领下,中国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中有个非常著名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意在推翻儒家学派对人们思想的桎梏。

100年前,罗素在北大讲台上:中国人的缺点,贪婪、懦弱、冷漠贪欲难治挣破枷锁世态炎凉

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属于极为先进的流派,但随着儒学千年来作为统治者的工具,它对人精神中的反叛性、独立性是具有严重削弱作用的,尤其是经历过朱熹等理学家的强化,到了民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国独立的枷锁。

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人们精神独立、精神自由。而儒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这让"违逆"成为了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当时的大学生们最大的压力就来自家庭,因为很多知识分子出生于旧式地主家庭,往往会遭遇包办婚姻、强制退学等一系列来自家中的强行安排,这一切把"父权"、"夫权"凌驾于独立人格之上,使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体,而是制度之下一颗棋子,必须沿着既定的路线行走,不能得到突破。

100年前,罗素在北大讲台上:中国人的缺点,贪婪、懦弱、冷漠贪欲难治挣破枷锁世态炎凉

这样的不敢反抗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就是对旧规则的全力遵从,他们对于新的事物不能接受,对于旧势力百般顺从,想要改造这些人的思想非常困难。

一个例子足以说明:辛亥革命之后,许多平民死活不愿意剪掉自己的辫子。他们懦弱吗?他们看上去十分强硬,面对革命军队和进步青年的轮番劝说,就是油盐不进。

可他们又是懦弱的。不剪辫子正是因为他们恐惧于封建王朝的统治,恐惧"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的规训,因为这条辫子已经在中国人脑袋上留了几百年,代表着清朝遗迹的这条辫子让很多人两股战战,不敢改变。

剪了辫子,就意味着新的生活,可新事物,他们是害怕的;不敢改变,随波逐流,这是最深层的懦弱。

100年前,罗素在北大讲台上:中国人的缺点,贪婪、懦弱、冷漠贪欲难治挣破枷锁世态炎凉

这样的懦弱进化到最严重的地步,就是清朝后期的割地求存,用大白话来讲是活着就行,至于国土沦丧这档子事情,就顾不得了。

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曾经的顺服成为了毁灭国家的利器,因为一个人既然不敢反抗父权、王权,就意味着也一定不敢在强国面前奋起抗争。

很难指望一群不敢反抗的人去改变国家命运,唯有从思想上刮骨疗毒,让他们先清醒过来,把自己身上的那些条条框框击碎,或者如近代那样遇上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切才有可能改变。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世态炎凉</h1>

第三条是冷漠,这一点也大可以看鲁迅的文章,在懦弱中所呈现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冷漠这个特质上同样适用。

100年前,罗素在北大讲台上:中国人的缺点,贪婪、懦弱、冷漠贪欲难治挣破枷锁世态炎凉

鲁迅的短文小说中可能每一篇都可以提炼出近代中国人冷漠的特质,沾了血的馒头、被嫌弃的祥林嫂、长大之后的闰土……

其实说来奇怪,中国人骨子里是热情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历史中,义气相投,同舟共济的故事也发生过很多次,"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也是文人士子追寻的目标。但是中国人的冷漠也有史可寻:"各人自扫门前雪"。

"兼济天下"的是少数人,然而大多数普通人的本性也并不坏,只是他们的热情局限很大,一家人之间,还可以团结互助,一国之间,却未必同仇敌忾。当时国内战争频繁,大多数手握重兵的军阀都怀着这样的心思:只要不打到自家门口,谁被端了都无所谓。

100年前,罗素在北大讲台上:中国人的缺点,贪婪、懦弱、冷漠贪欲难治挣破枷锁世态炎凉

这样的冷漠造成了近代前期的分裂割据,人人只求两件事——一则兼并弱者,二则在强者面前自保。

团结互助是不存在的,但这样做的结局,几千年前的战国七雄就给出了答案,东方六国互相观望,虽然表面联合,实则松散不堪,对盟友受到的攻击置之不理,结局是强秦崛起,将东方六国依次收入囊中,冷眼旁观,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把自己变成砧板上的肉。

小到个人,亦是如此,从军到民,心中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爱惜自己倒是不错,关键也要分什么时候。日军侵华如此神速,除了日军军事实力远超于中国之外,也和许多守将抵抗不力脱不开关系。

为何不全力抵抗呢?很多守城将官当时最怕的不是日寇侵略全中国,或者说一开始可能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

100年前,罗素在北大讲台上:中国人的缺点,贪婪、懦弱、冷漠贪欲难治挣破枷锁世态炎凉

他们脑子里想的是要保存自己的实力,因为彼时军阀之间相互争夺地盘,万一在抵抗日军的时候己方死伤惨重,其他军阀可能趁火打劫。第二想要驱虎吞狼,寄希望于日寇打到其他的地界,把自己的对手们杀干净,自己渔翁得利。

冷漠,贪欲、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他们万万没想到日寇的贪欲比他们强得多,日寇的狠厉也远胜过冷漠的他们。从此千里如画江山,尽皆落入敌手。

到了这个时候许多人才反应过来,开始联合全民族共同保家卫国。诚然,亡羊补牢,已经值得欣慰。

罗素提出的,中国人的三个缺点,不是对着少数人挑毛病,而是从哲学家思考的角度,去给这个国家找到问题所在。

100年前,罗素在北大讲台上:中国人的缺点,贪婪、懦弱、冷漠贪欲难治挣破枷锁世态炎凉

一百年前邀请罗素前来讲学的人们,也并不是只想知道中国人的缺点在哪里,而是要尽一切力量,去改变缺点,找到希望。

从这个角度来说,罗素起码有一点是错的,那就是,尽管在那个有些绝望的时代,很多中国人都有他所说的缺点,但还有一些了不起的中国人超越了时代和民族的弊病,从绝望之中开出了一条血路,也正是最开始的这一群人,托起了后来的太阳。

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不是完美的,但我们的民族,一直都是打不垮的,缺点优点同在,绝望与希望并存,未来很远,但一直都在我们手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