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淹死的鱼”谈立身处世:进退有据、取舍有度

为了说明白鱼为什么被淹死,我们回顾一段历史:

从“淹死的鱼”谈立身处世:进退有据、取舍有度

春秋中后期,因为层层分封,周王室逐渐衰落,诸侯的崛起,权力重心进一步下移。周王室其实失去了政治的话语权,也就渐渐失去了财政来源,王室入不敷出,不得不向诸侯们乞讨,连基本的尊严都没有了。在各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势力也日益膨胀,这些卿大夫除了掌握政治权力之外,还可以像国君主那样分封家臣,一些卿大夫其实就是小诸侯。

到东周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一百二十多个,可能更多吧,总之,此时小的诸侯国只有依附于大的诸侯国才能生存,大的诸侯国也需要小的诸侯国以壮声威,附属国的争夺、兼并,战争不断;春秋不到300年,列国间发生的军事战争就有483次(一说380多次),朝聘盟会凡450次(朝聘盟会是要求弱小的诸侯国缴纳巨额贡品。以晋文公重耳称霸为例,各诸侯要向晋国三年一朝,五年一聘。往后霸主甚至娶妾,各诸侯也要去大贺,贡礼不菲。),总计933次。(有准确数据的朋友不妨留言)

除了诸侯间的战争,弑君篡位更是层出不穷,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住社稷者不可胜数。” 诸侯死法千奇百怪:被杀死的、活活饿死、甚至有死在茅坑的等等;诸侯尚且如此,王公大臣、世家公子更不必说,因此惨死的不可计数。

从“淹死的鱼”谈立身处世:进退有据、取舍有度

由此可见,诸侯、王公大臣成了高危职业,据《庄子·让王》云:“越人三世殺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之丹穴。而越国无君,求王子搜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为君。”

群居的动物基本都有头领,如熟知的狮王、狼王等,连温顺的羊也得领头羊;人类呢?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故多贤不可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此天人之道。同时也知道动物界的头领之争也大多是血腥的,自尧舜之后人类更甚吧(尧舜的禅让现在有不同的说法,先随主流吧。)!人类只要不灭亡,这将一直持续下去。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是啊,人生会遇到各种机会,也可以直白的说就是面临各种不同的诱惑,利益大小有别;人满眼看到的都是利益,算计的也是利益;特别是像高官厚禄,当你唾手可得的时候;更有像诸侯可以号令天下、富有四海,如果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得到的时候,我相信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心动,更多应是趋之若鹜。记得影视里刘伯温封爵后说的一段话:李善长为韩国公,食禄四千石,我不过区区二百四十石,是不是意味着我的责任和风险也只有他的二十分之一呢?这个比例不好直接等同,但道理正是这样,风险与利益总是伴生的;利益越大,你应该承受的风险自然越高。但看到利益、计算利益的人多,看到风险、计算风险的却少之又少。

从“淹死的鱼”谈立身处世:进退有据、取舍有度

正所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不敢为君,可有更多的人趋之若鹜,如《庄子·人间世》所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就有人认为可以阻挡历史的车轮。

当在面对高官厚禄唾手可得、也许有性命之忧,这样的情况的时候,能选择放弃高官厚禄的是少之又少的;还有现在的巨贪们;大都把自己归为螳螂一类而不自知。从历史上看像:朱升(明开国谋臣,官至翰林院学士,弃官归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汤和、范睢等能身居高位急流勇退的就更少了。其实放弃也是一种选择,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大智慧。《论语·卫灵公》:“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也许因为是回顾历史,可以说得如此轻巧,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这正是要学习老子的地方,“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们何不稍微慢一点儿,不时停下来看看,在时局复杂、云遮雾障的时候置身事外呢。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能保全身家性命,“子孙以祭祀不绝”(《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不管与多大的利益比较,那都是最大的得。

如《庄子·人间世》所云:“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大意说:视听知能,若有涯分。止于分内,可以全生;求于分外,必遭夭折。全生所以为福,夭折所以为祸;而分内之福,轻于鸿毛,贪竞之徒,不知载之在己;分外之祸,生于厚地,执迷之徒,不知避之去身。)

从“淹死的鱼”谈立身处世:进退有据、取舍有度

后记:《道德经》本来是不分章节的,后世才分成了81章,这个之前讲过。我把意义连贯又相邻的两章放到一起解读了,大家如果细看了应该知道根据这个题目是没讲完的,我们在解读相应章节的时候继续。同时,我认为上面的意思才是这两章的正解,之前因为对历史背景分析不够,被一些人的注释带偏了。

………………………………

【原文】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个人原创,用不一样的视角解读经典!

《帛书老子校注》《道德经》第六、七章见解、原文!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如果赞同我的说法,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