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作者:拥抱轩尼诗

乾隆统治时期,清朝达到空前的繁荣。此时的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大英帝国的商船急不可待地开往中国。为了疏通贸易渠道,1792年,英国派出了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东方,试图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抵达舟山,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英国使团。

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37年-1806年),出生在北爱尔兰安特合郡的大地主家庭,1759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之后进入伦敦坦普尔大学进修,师从荷兰伯爵亨利·福克斯。

他还是英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曾率领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于1793年抵达中国,欲通过谈判打开中国市场,却无功而返。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正式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国家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随员80余人,包括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和95名卫兵,由兵船护送,费用归东印度公司负担。所携"贡品",约值13124磅,内有天文、地理仪器、图书、毯毡、军用品、车辆、船式,总计600箱,俱为用心选购,以表示英国文明。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马戛尔尼肖像

1793年8月,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北京。8月5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奉命在此等候的天津道乔人杰和通州协副将王文雄上船迎接,并准备菜蔬酒肉迎接。使团进入天津,受到直隶总督梁肯堂的欢迎。

来自肯特郡的画师威廉·亚历山大也是使团中的一员,他作为使团画家助手来到中国,回国以后出版了《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两本画集。用他的画笔记录了使团行程。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威廉·亚历山大

威廉·亚历山大所记录的1793年,乾隆皇帝在紫禁城中那象征至高无上权威的宝座上度过了第58个年头,他所统治的帝国经济实力雄厚,人口达到空前的水平,然而在繁华的背后,却暗含衰颓的危机。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被皇帝任命负责英国使团全程事务的军官。他在西藏战争中以这样的形象示人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与中国礼部官员发生礼仪争执。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途中参观了长城。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再度发生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画家威廉·亚历山大绘制的北京城门,根据图中瓮城的形状、城门的方向和城内露出的塔尖判断,这应该是阜成门。从北京城里前往圆明园通常是经西直门,使团应该没有经过阜成门。亚历山大笔下的这座北京城门被后人无数次翻刻,成为西方人眼里北京城门的标准像。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威廉·亚历山大绘制的 圆明园内的正大光明殿,位于圆明园大宫门内,英国皇室送给乾隆皇帝的礼物摆放在正大光明殿内。对比乾隆宫廷画师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正大光明殿的形制和环境都相一致。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热河小布达拉宫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长城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马加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了六个请求,要求签订正式条约:

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按:珠山即今之舟山)

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子,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

请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即行收歇,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凡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赐予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一千七百八十二年之税率从宽减税。

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外征收。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乾隆皇帝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英使觐见乾隆 马戛尔尼的身形比乾隆高大,为了不触怒皇帝,画师故意缩小英使的身形。

同时,英国使团向清政府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英国装备最大口径火炮110门的金质、银质“君主号”战舰模型,铜制“西瓜炮”数门、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天文、地理、气象、测量、里程计算、演示器 11件,天体运行演示仪、大型地球仪、自鸣钟、望远镜,黄色轿车两部、金色全套马具,各种西洋丝织物、毛织物、棉织物、大地毯、壁毯、壁挂等。足以见得英政府对此次出使的重视。对于英国人在大型礼物上的摆谱,清廷工匠、官员认为天球、地球之类的与清宫所陈列者并无差别,而装饰反而不如中国,玻璃挂灯也与圆明园中者无异,所谓需要专人装配的钟表,其方法"并无(早前所宣称般)奇巧",和北京城内钟表匠的作法相同。乾隆在看到礼物之后,觉得英使不过是夸大其词,因为"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马戛尔尼本人也称:吾乃大骇,以为吾所携礼物若与此宫中原有之物相较,必如孺子之见猛夫,战栗而自匿自首也。

乾隆帝要马戛尔尼跪拜,他只肯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礼,坚持不肯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帝大为不怿。及见到国书,复知英使之来,并非专为贺寿,实别有干请,决定要他早日离去。

使团在“万寿庆典”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招待。特别是清廷自认为是“天朝上国”,本着一向“薄来厚往”的原则,在赏赐方面共赏给英王及使臣、随从一行三千多件,分别为丝绸、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也都是一些精美贵重的物品,这些物品同样让英使大开眼界。

万寿庆典仪式后,英国使团一行在避暑山庄的清音阁观看了戏剧。内容丰富的精彩演出持续到中午,当天还特意上演了为马戛尔尼来访而编的朝贡戏《四海升平》。随后,乾隆皇帝还命军机大臣和珅陪同马戛尔尼一行游览了避暑山庄,观赏皇家园林的湖光山色。马戛尔尼等在参观宫殿里的陈设时,所看到的奇珍异宝,使他感到自己的礼品顿时“黯然失色了”。天朝的富有,几乎刺痛了英国人的自尊。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伶人

当然,双方你来我往的互赠礼品,以示友好都只是表象,英使团前来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与清帝国确立关系,进行通商贸易。

但马戛尔尼一直都没有机会向乾隆皇帝提出贸易特权的要求,直到9月23日才向和珅提及此事,并由和珅上奏乾隆,所提内容如下:一,准许英国商人在舟山,宁波和天津贸易;二,准许英国人跟俄罗斯人以前一样,在北京设立堆栈出售他们的货物;三,准许英国人把舟山附近一个独立的非军事区的小岛作为仓库,并允许他们居住;四,准许英国人在广州附近有同样的权利;五,取消澳门与广州之间的转口税,否则最少要把它减至1782年的标准;六,禁止向英国商人勒索税款超过皇上钦定文件所规定的数额,并把颁给他们文件的抄本一份,以便明了奉行(某些清廷官吏对英人确实横行霸道)。就这样,马戛尔尼将此次访华的目的最终以“具体的文字”表达了出来。但是,对于以上这些要求,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逐条加以批驳(全部拒绝)。并开始催令英国使团迅速启程回国,并令沿途官员严加防范,以防英人滋事。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热河行宫,乾隆帝庄严地坐在 16 人抬着的轿子上

虽然没有达成与清帝国通商贸易的目的,但马戛尔尼此行仍称得上“收获颇丰”。 使团来时从天津到北京又到承德, 归国时乾隆照准英国使团取道中国南海出境,走大运河横穿中国大陆。他们一路的所见所闻,摸清了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军事的虚实,从许多细节中发现了大清帝国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马戛尔尼把大清帝国比喻为“一艘破烂不堪的战船”。他当时就放出了预言:“大清帝国迟早要崩溃”,而“英国会从这一变化中将比任何其他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穿常服的士兵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虎威之师:着装上有着斑纹,帽子上有耳朵。士兵们佩戴着粗糙的半月弯刀、柳条编的盾牌,以抵御刀剑攻击。

“乾隆盛世”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手持火绳枪的士兵

马戛尔尼认为中国军队纪律松弛,优势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这完全不能弥补军事战术和勇气的缺失。士兵服装笨重,南方的一些服装甚至带有刺绣的里衬,令人呼吸困难。士兵右边挂着椭圆形的盒子,左手拿着横放的大刀。火绳枪粗制滥造,枪口处竟然有分叉。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已有手艺精湛的中国匠人做出与西方相媲美的毛瑟枪,但政府仍在使用这种笨重的武器。

副使乔治·斯当东在其编辑的题为《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书中对清王朝的定义是:“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根本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不是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最终使团于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七由广州启航回国。失落的马戛尔尼在返航的途中,想起了英王乔治三世曾说过的话:外交沉默了,就用大炮来说话!

最后,马戛尔尼回国后,根据他纵穿中国,对社会各阶层的所见所闻,在提交给政府的报告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科学极度落后,人民普遍贫穷,军队不像军队,腐败处处可见。 他指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极为短浅,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同时预言“鞑靼王朝将继续压制人民,并将发生变乱”。当他回想起奢华程度令人瞠目结舌的大清皇帝的皇宫时,他豁然开朗:清王朝的“富有”,只不过是皇帝一人的“富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