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一天,有一位女儿到农场探望78岁身上脏兮兮、正忙着铲牛粪的老父亲,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大声地问老人:“放着北京大房子不住,来这里受罪,您这是何苦呢?”老父亲笑着对女儿说道:“不碍事不碍事,回山区办养牛场,别人看起来是苦一些,可对我来说吃苦就是享福。你看看,我身体比在北京时还要好。不用挂念我,没事的。”边说边展示自己干瘪了的“肌肉”。

这位老人名叫李连庆,老人的女儿名叫李艳。李连庆放弃在北京副军级待遇,放弃在北京的安逸生活,回到家乡艰苦创业,就是想趁着自己还干得动,去“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不辜负自己曾经毛主席警卫员的身份,不辜负毛主席对自己言传身教的经历。
1932年2月,李连庆出生在广东省高要市禄步镇荷路村。荷路村地方偏僻,建国前时有土匪横行,因此习武之风盛行,李连庆自幼跟着同村小伙伴,一起学武练拳,年至18岁时,拳法大成,成了当地有名的“拳王”。大家原以为,李连庆会在家中练武教拳,又或是出去闯闯。谁也没想到,李连庆的出去闯闯是报名参军!
这个决定让全村人都吃惊不已,李连庆11岁丧父,他是家中唯一的成年男子,在做出报名参军的决定时,他甚至没有征询过母亲的意见。1951年秋天,李连庆头也不回地背起行囊,离开了家乡。多年以后,李连庆回忆道:“国家有需要,家里再困难也得克服。听了我的话,母亲没吭声。过了几天,办完报名手续,我背起包袱就去肇庆军分区报到了。”无论再过多久,李连庆对自己这个决定都不后悔。
1957年,李连庆因在军中表现优异、各项军事技能素质过硬,被选入中央警卫团,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警卫员。李连庆总结当中央警卫员的经验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练那个踩水(实用游泳姿式之一)啊,吃了早饭下水去,上来时就吃午饭了。毛主席安排的重要任务,要求不能用笔记,只能用脑子记,以防中央机密泄露。”李连庆一身的本领,是付出了巨大的刻苦努力的。在那时,李连庆相当于人们口中的“兵王”。
当兵前,李连庆是农村娃,成天放牛练武,就上了两年学,文化水平不高。为了跟上工作的需要,也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毛主席给警卫团请来了老师,教他们学文化知识,叮嘱李连庆等人要学好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效力。因广东口音问题,李连庆的语文拼音课成了老大难问题:“拨,坡,摸,佛。太难了,现在想起来都头疼。”为了跟上同学们的进度,李连庆常常一个人跑到马路边上苦练。
李连庆一边当着警卫员,一边参加学习班,很快就拿到了高中文凭。这把李连庆高兴坏了,自己也是个文化人了。当年毛主席为了了解基层农村的真实发展状况,要求警卫员回乡探亲之余,要写一份调研报告上来。警卫团成员每年有两次回家探亲的机会,每次回乡探亲,毛主席都会要求他们写一份调研报告。探亲的同时,回乡调查调查,亲眼看看农村的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李连庆记忆犹新的“毛主席语录”。
警卫团虽然每年都有两次探亲假,可是由于工作的特殊和警卫工作的需要,母亲病重去世的时候,李连庆都没能回家一趟。不知情的村人在背后指责他,说他不孝没良心。丧母之痛、未能赶回,于李连庆而言,何尝不是撕心裂肺,这种打击何其沉重。自古忠孝难两全,在坚守“国家大于一切,主席安全大于所有”的原则下,只能把那些愧疚和思念,化作躲在被窝里才敢肆无忌惮放出的无声眼泪。
19年后,毛主席逝世,44岁的李连庆开始担任起叶剑英元帅的卫士长,继续从事中央领导人的警卫工作。1986年,54岁的李连庆被调到总政治部的广州联络局。为什么没有继续从事警卫保护工作呢?应该是年纪大了的原因。毕竟拳怕少壮,不适合从事这项工作了。1997年,李连庆退休,享受副军级待遇,和家人一同在北京生活,没有回到家乡。
2008年春节,李元庆邀请儿时伙伴陈日明来北京游玩和叙旧。叙旧时,陈日明老人对家乡的落后连连摇头:荷路村只有400余人,村集体年收入不到3千元,村民又懒散,赌博成风。李连庆听后,内心翻江倒海起来,自己一家人是过上了好日子,乡亲们呢?他们的日子怎么还这么苦。李连庆没有贸然采取行动,而是想实地考察一下,再想想怎么为家乡办点实事。
李连庆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儿女,全家人都难以理解,都快80岁的人了,还折腾这些干嘛?拿些钱帮帮不就好了,亲自跑一趟多“危险”。李连庆解释道:“我刚成年就离开了荷路村,没为家乡做点事,现在我的生活好了,也没为家乡人留下点什么。我总感觉家乡在呼唤我,乡亲们需要我。回到家乡,造福乡亲,这样我才没有遗憾。”
2008年的国庆节后,李连庆带上自己的全部积蓄,背着“家人的挂念和不放心”,孤身一人踏上了回乡之路。回到家乡后的李连庆,心情是既激动又难过:荷路村的情况比老友口中叙述得更糟糕,97户人家,还在村子里的不到百人,尽是些老人、妇女和孩童;村口垃圾成堆没人清理,原本干净的河流沟渠污水横流;村中道路,更是一遇下雨天就走不动道。
李连庆没有立即展开行动,而是在心中写好“调研报告”,思考针对这些问题自己该怎么改变和解决。家乡凋敝的问题出在哪?李连庆改变家乡的第一步棋下在了调整过去村干部不愿动的全村口粮田。李连庆最开始调整土地时,大部分村民们也不乐意,甚至说出过难听的话。李连庆没有生气,更没有离开,而是勤勤恳恳做事,给荷路村来了个翻天覆地的“重新装修”。
在李连庆和村民们的数年努力下,荷路村彻底变了个样:村路成了四通八达、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村中酒堂换上青砖绿瓦和坚固厚实的顶梁柱,酒堂前有篮球场,给孩子们提供练武玩耍的场地;荷花塘重现,十里飘香,还有一排遮风挡雨的榕树。荷路村,成了“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文明村”,为此李连庆花光了自己的毕生积蓄,还欠下了10余万的外债。荷路村里,李连庆修缮好自家祖屋,将其贡献出来给乡亲们做“村图书馆”。
荷路村村长说:“连庆公回来后,村里焕然一新,村民还增加了收入,仅鱼塘一项,就让全村人均年收入增了上万元。”这些事情,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李连庆由衷地感激和敬佩。村容村貌得以改变后,李连庆又将目光投向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提高村民收入上。
2010年,李连庆与外孙一同贷款100万,创办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主要饲养肉牛。因为这件事,李连庆得了个亲切的外号“牛司令”。很多人不能理解,李连庆为什么要创办回报周期那么长的畜牧公司呢?其实啊,李连庆有着自己的想法,畜牧公司回报周期长,却能最大程度上利用起土地、拉动村民的收入增长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李连庆曾对记者吐露过心声:“毛主席告诫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十几年,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作为一个老党员,我现在尚有一丝精力,理应报答人民。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坚持下去。”养牛场的规模后来发展到挺大的,李连庆却一直不喜欢别人叫他老板,他常说:“我不是老板,就是个干活的工人,来帮乡亲们做点事。”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毛主席讲到:“人活着总需要一点精神。”李连庆以普通工人的身份,做着力所能及的养殖场事务;例如养殖场的一日三餐;例如5点起床巡视牛舍;例如最后离开养牛场。李连庆对自己很吝啬,对公益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困难,却非常慷慨。
李连庆的作为,就像是延续着过去毛主席的精神。他青年从山区农民中走出,晚年又回到山区农民中去。李连庆笑着对那些感谢他的人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回来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也不是为了享受清新的空气,而是为了在有生之年给乡亲们做点事情。”中国的富强,离不开李连庆这样的人啊。
李连庆的作为,这不正是活生生“先富带动后富”的实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