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几百人的面,把百万英镑撕碎,是种什么样的心情?
班克西能回答你。
2018年10月5日,在英国伦敦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画作在经历了激烈的竞价后,定格在了104万英镑。

这幅画的作者,便是班克西,而这幅画的价格,也创造了他个人的拍卖纪录。
当锤子落下的那刻,全场哗然之时,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画框内的画作沿着画框缓缓滑落,被分成了许多细条,成了一堆废纸。
原来在这幅画的画框当中,装有一部碎纸机,当这幅画被拍卖成功的那一刻,便是这幅画毁灭的时刻。
毫无疑问,这是班克西对世人的又一次嘲弄:没想到,你们真的会花这么多钱买一幅画!
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幅画在经历了这次风波以后,身价竟翻了一倍,从原本的一百万英镑,翻倍成了两百万英镑。
不知这个结果,是不是班克西想看到的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1、神秘的创作者</h1>
班克西到底是谁,直到现在,都没人知道。
在他的资料卡介绍中,班克西有着多重身份,他是涂鸦艺术家,是社会运动的积极分子,还是一名导演。
但这些身份,都是别人强加在他身上的,班克西本人,从未向世人公开过他的名字、长相、身份。
人们对他仅有的了解,便是这张带着头套的照片。
在英国,班克西是个非常神秘的存在,同样的,也是个非常传奇的存在。
提到英国的街头涂鸦,没人会不知道班克西。
班克西的作品,充斥着浓烈的个人特色,并带着非常强烈的讽刺意味。
监视着墙壁的摄像头:
牵着“气球”的小女孩:
被压扁的“绅士”:
在班克西的作品当中,常常含沙射影地投向那些虚伪的伪君子,最出名的一副作品,莫过于那幅《现在,就笑吧》:
这幅画所表达的是:看着吧,猴子统治世界的纪元马上就要到来了。
不得不说,英国人讽刺政府官员,的确有一套。
除了猴子以外,另外一个经常在班克西画作中出现的形象,便是老鼠。
老鼠作为欧洲人最为鄙夷的动物之一,象征着社会的最底层的人们,但他们的存在,却又是不可忽视的。
除了这两个动物以外,班克西喜欢用熊猫来作为隐喻。
因为在熊猫的身上有黑色也有白色,唯有熊猫才能当对抗种族歧视的真正使者。
班克西的涂鸦和画作,存在着很强的创造性和颠覆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画作常常被推上神坛。
除了艺术价值以外,班克西的大部分作品,都会被业界赋予很高的经济价值。
比如这个破坏的电话亭,就在拍卖会上被哄抬到了55万美元,成交价是会前估价的两倍以上。
不过班克西本人,并不是很在乎这些。
因为对于他而言,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大的玩具,而他所要做的,只是无休止的恶作剧罢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2、“艺术恐怖分子”</h1>
据说在班克西14岁的时候,便对这个世界宣战,要挑战整个世界。
说白了,班克西这个人,没把这个世界当回事儿,同样也没把自己当回事儿。
这个世界的种种秩序,以及所谓的艺术品,在他眼里都只是玩笑罢了。
班克西无视秩序的性格,自然代入到了他的画作当中。
比如2004年时,某个酒吧的外墙上,班克西在夜深人静之时,创作了这副《亲吻的警察》。
这副作品此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以至于有团体为了更好地保存它,用特殊的方式将“他们”从墙壁上移动到纸张上,放入展馆进行展览。
然而,大量带有讽刺意味的创作,很快使班克西进入了警方的视线,警察们把他称为“艺术恐怖分子”,每当提起他时,都嗤之以鼻。
同样的,由于班克西画作中的反政府倾向,英国当局为了阻止他的创作,甚至下令统一清除过班克西的作品,用以打压他的嚣张气焰。
不过这并没能阻止班克西的创作,每次清洗过后不久,班克西的作品还是会像幽灵般出现在街头巷尾,犹如野草般生生不息。
除了在街头对抗世俗以外,班克西最为出名的事迹,便是在各大艺术展览馆的“杰作”。
班克西常常会恶搞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然后偷偷将它们带入展览馆,混在原作当中,往往好几天后才会被人发现。
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法国作家米勒的《拾穗者》:
还有混进卢浮宫的《蒙娜丽莎》:
戴着防毒面具的女人:
还有这块混进大英博物馆的“文物”:
最奇葩的是,这些作品经过炒作,无一例外,被哄抬到了很高的价格,被各路收藏家进行收藏。
对于人们这种“病态”的行为,班克西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传了一张图片,图中黑板上赫然写着:真不敢相信你们这群神经竟然会买这些玩意儿。
在此之前,班克西曾乔装打扮,去纽约的中央公园进行摆摊,将自己的画作标每幅60美元。
结果不难想象,前来购买的人,并没有几个。
所以,艺术的价值,到底在哪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3、撕碎的画作</h1>
凭着这些行径和画作,班克西的名号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可对于他的做法,不同的人抱有着不同的态度。
有些人觉得他只是单纯的叛逆,把自己恶搞的心理无限放大,然后冠上“艺术”的标签。
也有人觉得他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就像美国盛行的脱口秀文化一样,这个世界的真相往往太过于严肃,用玩笑的方式去表达,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实际上,班克西的作品也的确响应着社会事件,如2011年时,法国通过了“面纱禁令”,规定女性在公共场合不允许佩戴面纱,否则将会受到处罚。
这条法令颁布没多久后,巴黎的街头便出现了这样一幅作品:拿破仑骑着战马,但他的全身却被披风蒙住了。
要知道,作为曾经征战整个欧洲的民族英雄,拿破仑在法国人的文化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样的恶搞,寓意不言而喻。
正如班克西自己所说的那样:“艺术是当今最大的玩笑。”
如果艺术的创作只是为了商业价值,那么艺术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或许这也是为何两年前,班克西将画撕碎的原因。
只是不知道,撕碎后的画被二次炒作这件事,在不在他的意料范围之内。
但这件事,他终究是做出来了。
或许对他而言,这才是这幅画撕碎后,真正的价值。
作者:江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