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中国考古界传出一条喜讯,中国地质大学的恐龙足迹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去年在四川省发现了一批保存良好的恐龙足迹,其中包括一种新恐龙的足迹化石。
专家根据足迹化石推断,这种恐龙应该是生活在白垩纪的肉食恐龙,它的脚掌长约31厘米,体长大概在4米左右,样子可能是下图这样滴。
有趣的是,新恐龙足迹化石是以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的主人公野比大雄的名字命名的,叫“野比氏实雷龙足迹(Eubrontes nobitai)”。
这波操作真是把广大网友萌了个措手不及,平时我们总觉得考古工作者是严肃而古板的,没想到他们竟会给新恐龙取了这样一个二次元风格的名字。
对于这样命名的原因,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副教授表示,因为《哆啦A梦》系列大电影的《大雄的恐龙》(1980年)和《哆啦A梦:大雄的新恐龙》(2020年)是优秀的恐龙主题电影。
野比大雄多年来一直在向小朋友们推广和普及恐龙的知识,让不少小读者喜欢上了恐龙。
而且在电影《哆啦A梦:大雄的新恐龙》中,野比大雄曾说过“如果能以我的名字为恐龙命名就好了……”
于是邢立达副教授和研究团队就决定把新恐龙的“种名赠与野比大雄”,帮他实现这一愿望。
此消息一出立刻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网友们是清一色的交口称赞,日本媒体更是竞相报道此事,还特意采访了为新恐龙足迹命名的邢立达副教授。
一位日本主持人在节目中兴奋地表示:这简直就是梦想照进了现实。
日本网友更是纷纷替大雄感到高兴,激动地把邢副教授称作是“帮野比大雄实现梦想的哆啦A梦”。
为了得到更加深入和翔实的一手信息,朝日电视台中国总局长千千岩森生还亲身前往恐龙足迹发现地,实地采访找到化石的当地村民。
除了日本媒体,《哆啦A梦》官网也在第一时间分享了这个消息,并表示“野比氏实雷龙足迹”的复制品将分别在川崎市藤子·F·不二雄博物馆和东京上野的国立科学博物馆展出。
对于用“野比”来命名新恐龙足迹这件事,国内网友普遍表示赞同。
他们评论说“野比大雄”这个名字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而且原作者藤子·F·不二雄非常喜欢恐龙,《哆啦A梦》的故事里关于恐龙和恐龙化石的内容也很多,因此用“野比”给新恐龙足迹命名还是挺合适的。
大家之所以赞成这一命名方式,一方面说明我们有充足的民族自信心,不会因为一个名字而纠结;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哆啦A梦》真的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2020年是《哆啦A梦》诞生的第50年,前面提到的《哆啦A梦:大雄的新恐龙》就是动画制作方为庆贺漫画诞生50周年而推出的特别纪念作品。
虽然哆啦A梦和野比大雄的故事跨越了漫长的半个世纪,但这部作品显示出的保护环境、自由平等、反对战争、热爱生命的基调始终不变。
尤其是《哆啦A梦》的作者藤子·F·不二雄,是非常有反战思想的漫画家,也一直在作品中反思日本曾经发动的战争所带来的历史危害。
还有在《大象与叔叔》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动物园中动物的悲惨遭遇侧面描写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除了反战以外,环保也是《哆啦A梦》系列的一大主旨。在《再见树小子》和《大雄与云之王国》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展示了人类无节制攫取地球资源和肆意破坏环境的罪恶行径,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藤子·F·不二雄老师还是个预言家。今年4月份日本政府为了美化核废水中的放射性氚而搞出一个“吉祥物”时,就有网友拿出了《哆啦A梦》的一张截图予以回应。
正是因为有这样积极正面的内容,《哆啦A梦》系列才得以流行50年,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读者的喜爱。也正因为这份喜爱,才使得我们的学者把新恐龙足迹命名为“野比”。
就如邢立达副教授在微博中所说:“恐龙一直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桥梁,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恐龙多次去日本展览,受到极大欢迎。《哆啦A梦:大雄的新恐龙》中也有很多中国恐龙登场。”
希望这只以“野比大雄”命名的新恐龙可以成为两国友好的双重纽带,也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像大雄向往的那样和平安宁,充满生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今川日语(jinchuan-ri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