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新中国十周年华诞,借着这个机会,一批国军战犯被特赦,在这个特殊的名单上除了杜聿明之外还有一个被大家熟知的国军将领,甚至于为了迎接这个人离开功德林,陈赓大将亲自出马迎接。而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宋希濂。

说起来,陈赓大将去迎接宋希濂离开功德林其实算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两个人从小就是同乡,最后一起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只不过后来陈赓大将加入了我党,而宋希濂投向了国军,但是随着国军的败北,宋希濂也成为了阶下囚。而在功德林中,宋希濂一呆就是十年的时间。
而在功德林外,面对羞愧的宋希濂,陈赓只是说了一句话:两军相争,各为其主,我党政策历来是既往不究,只要改悔认错,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宽大处理。面对这样的话,宋希濂激动的泪流满面,曾经的他虽然为了抗日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也曾经在蒋某人的领导下办了不少的错事。
宋希濂小的时候就是那个时候少有的富家子弟,不仅有钱读书,父亲更是识文断字,教了他不少的古文,按理来说,这样长大的孩子一般都是成为一个有点学问的乡绅,但是在到省城上中学的时候宋希濂接触到了革命的思想,参加了多次的爱国运动,后来更是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
当时的黄埔军校和后来的可不是一个等级的,黄埔军校一共开设了23期,总共毕业的学员达到了18万,但是如果说精锐,那只能是第一期到第五期,蒋某人可以说是将这些人当做心腹来培养的,尤其是第一期,陈赓,徐向前,左权,杜聿明,胡宗南,宋希濂都是黄埔第一期的学生。
可以说当时的黄埔第一期,只要你还活着,没有出什么意外,最差的也是个中将。并且在这些人中,简直就是铁板一片,说他们是新时代而梁山一百单八将也是毫不为过的。根据宋希濂的回忆,自己那个时候才刚刚17岁,还十分的稚嫩,但是学校里的学长学姐也是把他当做自己人。
尤其是自己的同乡陈赓大将,那个时候已经独当的一面的陈赓大将简直就是宋希濂眼中的白月光,能力强悍,为人还好,因为两人也是同乡,所以陈赓也是对宋希濂照顾有加。宋希濂确实也是一个人才,不仅在军事上的造诣极高,在政治上也有十分高的觉悟。
为此,陈赓大将专门将自己的小学弟引荐给了周总理,而后更是加入了我党的队伍,可是就在次年,中山舰事件爆发,这件事完全就是蒋某人为了对付我党所故意制造的一起国内版卢沟桥事变,借着这个事件,蒋某人紧急将广州戒严,并且开始大肆的搜捕黄埔学生中和我党有关系的人。因为苏联专家的建议,我们并没有选择对蒋某人采取强硬的态度,导致我党大批人士撤离了广州,看着离开的同僚们,宋希濂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他看来,我党的思想固然是好的,但是那个时候的力量可能过于薄弱,并不足以与蒋某人相抗衡,如果执意留下,可能以后会比较艰苦,从小家庭就比较富裕的宋希濂对此有些抵触。
再三考虑之后,宋希濂选择了退D,加入彼时羽翼渐丰的蒋某人队伍中去了,紧接着北伐战争开始,宋希濂也就跟着一起参加了进去,从这里开始,宋希濂就已经开始和自己的陈赓老大哥渐行渐远了。
不过依靠自己出色的表现,在国军队伍中的宋希濂混的也算是有模有样的,在27年年底,甚至还被蒋某人点名拍到了日本千叶的陆军学校进行三年的深造学习。随后在30年回国之后,宋希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三级跳,从最开始的股长到后来的团长,再到旅长,到了31年3月份的时候,宋希濂已经成为了一个少将旅长了,这一年,他也才24岁而已。而此时的宋希濂在他人的眼中也只不过是一个升迁较快的蒋某人心腹而已,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就是一年后的淞沪抗战。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日军虽然在攻击的时候遭遇了我军英勇的抵抗,并且损失惨重,可是他们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日军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在得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增援以后,制定了“中间突破”的计划。而这个计划的进攻重点就是八十七和八十八师驻扎的区域,当时的宋希濂正是八十七师161旅的旅长。
2月20日,日军的中间突破计划发动,日军先是对八十八师的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随后试图派遣步兵突入,但是八十八师的将士们拼死抵抗,双方在阵地上打起了拉锯战,终于,日军见自己的计划无法得逞,并且伤亡人数逐渐增多,便开始撤离。
可是仅仅平静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在21日的凌晨,日军再次炮轰八十八师的阵地,这次他们重点摧毁了庙行镇以南的阵地,这个给他们继续进攻造成了极大的便利,我军的将士们面对日军密集的炮火,只能暂时的留在战壕中躲避,而日军一旦开始进攻,他们就用机枪和手榴弹招呼,双发的拉锯战进行的十分惨烈。
为了迅速打开局面,日军派出了一支百人小队,试图从宋希濂防守的区域穿插过去,给八十八师来一个侧翼奇袭,可是在宋希濂的指挥下,击敌于半渡,数十名日军被机枪打死,在后来追击的途中,有又数名日军被击毙,虽然此时已经挫败了日军的阴谋,但是八十八军的处境依旧艰难。
可是此处是日军中间突破计划的要害所在,他们发了疯一般要攻下这里,于是在22日,日军倾巢而出,对着庙行阵炮击了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我军在这里布置的所有阵地几乎全部被摧毁,到了上午九点钟,日军涌上了庙行镇南侧的阵地,负责在这里守卫的三营营长陈振新战斗到最后一刻,被日军残忍杀害,至此,阵地被日军突破。
为了阻止日军继续突破,张治中军长亲自下令,命八十七军259旅旅长孙元良向庙行镇以南的地区进行增援,同时张军长带领着教导队,亲自到八十八军的指挥所策应,并且六十一师的副师长张炎也率兵从出击,策应八十八师。
可是即使如此,兵力仍然不足,下午一点,宋希濂接到了张军长的电话,要求他立刻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前往庙行镇增援,这边宋希濂刚刚挂了电话,找到了自己的部下,511团团长刘安祺、522团团长次发藻,要求这两个团的各自留下一个营的兵力作为守备力量,其余的人全部都庙行镇进行支援,在自己的两个团先后渡河之后,宋希濂也带领自己的警卫连渡河,在战场中建立了自己指挥部。
在宋希濂的指挥下,这两个团迅速夺下了多个战略要地,如果是听从命令,上级的任务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但是宋希濂并没有这么想,在他看来,宋希濂,自己必须做的更多,于是兵行险招,宋希濂下令两个团继续迂回,绕到敌人的后方进行突袭,这是日军没有想到的的事情,匆忙之下,日军派出了两个大队进行防御阻击,就在22日的黄昏,双方展开白刃战,战斗一直持续到了天黑,日军才暂时的撤退了。
而宋希濂见状也命人开始修筑工事,加固阵地,因为正面战场上日军少了两个大队的兵力,所以负责反击的将士们压力大大缓解,一直坚持到了六十一师的援军赶到,原本准备中间突破的日军此刻陷入了三面包夹中,他们的计划就这样完全落空了。而宋希濂也正因为自己四个营(两个团各留下一个营的兵力)的奇袭,立了大功,彻底打出了自己的名声。之后更是成为了国军36师的师长。
36师是蒋某人的王牌部队之一,也是其为数不多的德械师,五年后,又是淞沪,又是日军,宋希濂打出了自己人生中最为满意的一仗,在37年淞沪会战中,姚子青带领自己一个营的兄弟死守宝山,谢晋元率800将士死守四行仓库,我们看到的似乎都是在被动防御,而宋希濂则带领自己的手下,打出了可以与之齐名的汇山码头攻坚战。
淞沪会战8月13日打响,三天之后,宋希濂带领部下由西安赶到了上海,17日投入战斗,他所率领的36师可以说是国军精锐中的精锐,也是蒋某人三个德械师中的一个,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宋希濂渐渐地感觉到了吃力,正面的日军源源不断的增加,双方很快再次开始了对垒,但是这样对于我们是很不利的因素,于是宋希濂决定调转攻击目标,改为攻击日军的另一个重要据点,汇山码头。
20日晚上十二点,战斗打响,可是日军的防御措施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日军就躲在四五层的高楼上对我们进行俯射,密集的火力网几乎让战士们寸步难行,这样的情况整整持续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终于,负责进攻的216团团长下令,不要怕牺牲,冒着炮火前进,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的走在最前面,就这会,我们一路打到了汇山码头,残余的日军终于抵抗不住了,开始逃窜。
而我军也开始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可以说我们占领的每一间房屋都洒满了鲜血,最后日军一路跑到了外白渡桥,向那里的法国人缴械投降。见到这样的情况,我军也没有继续追击这些残兵败将,立即调转方向继续进攻汇山码头,可是日军的铁栅门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坚固,几次冲击都无法打开,这里的战士越来越多,一些战士想要通过攀爬的方式翻过这道铁门,可是周围很快再次出现了日军的援兵,他们的猛烈的炮火让很多战士牺牲在了这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宋希濂认为自己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命令部队撤回,两军再次回到了对垒的局面。这次的汇山码头攻坚战,36师伤亡570余人,而日军的死伤也达到了400余人,彻底击碎了日军口中“国军不堪一击”的谎言。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淞沪会战还是以国军失败告终,蒋某人的三个德械师彻底被打残,随着国军的式微,蒋某人对于国内的局面也渐渐无法掌控,他曾经试图让宋希濂担任要职,用以阻击我党的部队,可惜那个时候宋希濂已经看破一切,多次提出了辞职,可是蒋某人就是不同意,就这样,宋希濂先后担任了新疆省警备司令,华中地区剿G副总司令,江苏徐州剿G副总司令等等职位。
49年8月份宋希濂担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地区,宋希濂部被我军团团包围。这个时候,他的兵力已经被我军围困在了西南一隅,在和胡宗南进行了彻夜的长谈之后,他们认为自己此时撤入缅甸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可是当他们试图说服蒋某人同意这个方案的时候,蒋某人却一口回绝了他,没有任何余地,他依旧要求宋希濂固守四川。
蒋某人的行动让宋希濂彻底寒了心,他开始慢慢的意识到,自己或许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棋子,于是愤怒的宋希濂关闭了电台,带着自己的部下向着西南方向转移,试图渡过大渡河,前往康定,而他们经过的地方,就是曾经国军围堵我们的地方,曾经红军战士在这里渡河,遭遇了国军的阻击,而如今的宋希濂试图渡河逃窜,也遭到了我军的反击,风水轮流转可能是对这个场面最好的阐述。
1949年12月,宋希濂逃跑时在四川西南大渡河段被解放军活捉,随后被关押在西南公安部第二看守所。在他被关押之后,陈赓将军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刻前往当时宋希濂被关押的白公馆看望他。两人谈了很久,宋希濂自己也很后悔,当时选择了蒋某人这条看似安稳的道路,可是天下最终还是人民的天下,当自己反应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可是陈赓将军却安慰他说是非功过留给后人就可以了,他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改造,争取第一个特赦。
1954年6月,宋希濂转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见到了老同学杜聿明,还有其他“故人”。而在改造的这段时间中,宋希濂一直没有忘记陈赓将军的话,因为表现十分的良好,所以在1959年的第一批特赦名单中,就有了宋希濂的名字。当这个曾经的国军总司令离开战犯管理所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己的同窗好友,陈赓大将。这件事也让宋希濂十分的感动,后来宋希濂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为祖国统一做着自己的贡献。
而在1980年的时候,宋希濂在子女的安排下,去往了美国,可是他也同样没有忘记为祖国统一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