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痘痘和痘印的正确处理和预防

作者:皮肤科主任周平

痘痘在医学上称为“痤疮”,是好发于青少年面部的毛囊皮脂腺炎症,皮疹表现为黑头粉刺、红色丘疹、脓疱为主,严重的也可以出现结节、囊肿,最常见的发病年龄在14~35岁之间,好发部位是面部、下颌,也可出现于头皮、前胸、后背。随着当前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也饱受痤疮的折磨。

痤疮的病因与遗传、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的堵塞、痤疮丙酸杆菌等细菌感染、马拉色真菌感染、雄性激素及受体活性增高导致皮脂腺分泌油脂增多等因素有关。

痤疮的治疗:

一、外用药物治疗

选择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药膏外涂例如:复发多粘菌素B软膏、百多邦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红霉素眼膏、班赛凝胶、克林霉素搽剂、甲硝唑凝胶等;除选择一种抗菌药膏外,还要选择一种维甲酸类的软膏外涂,例如: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软膏等,这类药膏具有角质剥脱作用,能打开毛囊口让毛囊皮脂腺开口通畅。

二、内用药物治疗

1、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类口服:由于痤疮是炎症,有细菌感染,可以选择一种口服抗菌素,常用的药物有:米诺环素胶囊50mg,每日二次,口服4~6周;阿奇霉素片0.25g,每天一次,口服,4~6周。与一般的抗感染治疗不同,痤疮的抗菌素治疗通常需要使用的疗程较长,国际及国内指南推荐的疗程一般都是6~8周,当然具体还要结合自身的病情和改善情况而定。

2、维甲酸类口服:适用于囊肿型等较为严重的痤疮,一般使用异维A酸胶囊每天20~30mg,可以每天一次或分次口服,一般疗程为3个月左右,疗效较好。使用维甲酸类药物要注意其副作用,主要对育龄期妇女有致畸胎作用,需要停药半年后才可以怀孕。此外也可以升高血脂、皮肤干燥。

3、抗雄激素治疗:可服用螺内酯片每天二次,每次一片。甲氰咪胍片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中医中药治疗

可以口服夏枯草片每天二次,每次六片,疗程2~3个月。丹参酮胶囊也可以使用。

四、物理治疗

1、红蓝光照射治疗,每周二~三次,具有消炎等作用。

2、强脉冲光(IPL)治疗:也就是光子嫩肤治疗,选用治疗痤疮的手具,每月一次,三到五次 ,具有消炎杀菌作用。

五、痘坑、痘瘢和痘印的治疗

1、痘坑:比较有效的治疗是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每月一次,共三到五次,能改善75%左右。药物治疗也可以用维A酸乳膏,每晚一次,涂药于痘坑处。

2、痘瘢:痘痘遗留的瘢痕治疗较为困难,如果是增生性瘢痕疙瘩可以采用局部封闭治疗,使用得宝松针剂加麻药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每月一次,共3~5次 能显著控制和改善。

3、痘印:红色的痘印可以外涂喜辽妥软膏、维A酸软膏,一起使用,能改善。红印也可以使用去红的激光或光子治疗,以消除增生的血管。

生活中注意事项与预防

1、饮食

食物中的营养变化会影响皮肤健康,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指出了饮食和痤疮之间的联系。

(1)碳水化合物

已有研究证实,低血糖指数(GI)饮食可以改善痤疮的病情。高血糖指数饮食会加剧痤疮,而低血糖指数饮食有助于控制痤疮的发作。因此,痤疮患者了解有关食物的GI知识很重要,特别是食物如何增加血糖和胰岛素方面的知识。摄入高血糖指数食物会引发一连串的内分泌反应,可能会通过雄性激素、生长激素和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引发痤疮。患者应考虑在他们的饮食中增加低血糖指数 GI(<55)的食物,并尽可能避免那些被认为是高 GI(>70)的食物。

总之,清谈饮食,少吃高糖食物、高糖水果和高糖饮料,对痤疮患者是有益的。

(2)乳制品

多年来,围绕乳制品是否加重痤疮一直存在争议。近十几年来,一些研究帮助澄清了这种联系。

2005 年国外一项对 47355 名成年女性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痤疮与牛奶摄入量呈正相关,特别是脱脂牛奶。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每天喝两杯或更多脱脂牛奶的人,痤疮风险增加了 44%。

激素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牛奶中含有睾丸素(T)和二氢睾酮(DHT)的前体。这些激素更多集中在牛奶的脂质部分。但牛奶的摄入,尤其是脱脂牛奶,与较高的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水平相关。对乳制品与痤疮关系的一个相对较新的认识是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影响胰岛素和 IGF-1,这两者都与导致痤疮的炎症级联反应,加重病情有关。

另外服用乳清蛋白补充剂的健美运动员常常会出现痤疮。此外,乳清蛋白会使青少年运动员中发生中度至重度的痤疮增高,而且在服用蛋白质热量补充剂的年轻成年人中,痤疮的发病率会增加。

目前,虽然牛奶和痤疮之间的关联机制还未完全清楚,但是无疑已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乳制品中的牛奶蛋白、激素和/或生长因子是可能的罪魁祸首。可以尝试一些不含乳制品的低 GI 食物如豆奶、杏仁奶或椰奶,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抗痤疮。并且大多数市售杏仁奶都额外添加了钙和维生素 D,所以在钙强化方面不是一个问题。此外,豆腐和甘蓝等绿叶蔬菜可以成为很好的钙源。

可以吃酸奶,酸奶中有益生菌。

(3)抗氧化剂

最近的证据表明,活性氧(ROS)、自由基和氧化应激在痤疮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实际上,细胞抗氧化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甚至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A、维生素E的水平在痤疮患者体内都比较低的。由此看来,痤疮患者的氧化负担是很重的。

当考虑痤疮发病顺序时,我们通常认为,毛囊堵塞,引起痤疮丙酸杆菌大量定殖,随后导致炎症性丘疹和脓疱。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炎症可能发生在其他事件之前。事实上,IL-1 等炎症介质的释放是痤疮过程中最早发生的事件之一。

一种理论认为,皮脂的自由基损伤,即“脂质过氧化”,似乎是点燃痤疮炎症过程的一根火柴。这些抗氧化剂包括稳定的维生素 C前体、番茄红素(存在于西红柿中)以及锌和烟酰胺(支持抗氧化途径的营养物质)。

虽然已经有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支持使用抗氧化剂对抗痤疮,但是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明抗氧化剂真的能改变痤疮的发病进程。

(4)益生菌

在2011 年国外发表的关于肠道-大脑-皮肤轴和益生菌的作用的文章中,研究者注意到心理困扰或与缺乏纤维的安慰食物结合,最终会减缓肠道运动,改变肠道菌群。这已被证明会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并导致全身性炎症。

不仅系统性炎症的标志物增加,而且P物质(神经肽速激肽家族的成员之一)也会升高,而胰岛素敏感性会下降。对于那些易患痤疮的人来说,这种连锁反应被认为会影响皮肤,并有可能加剧痤疮。

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已被证明可与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存在相互作用。这种淋巴组织占人体免疫系统的 70%。这种互动在帮助免疫系统应对病原体或过敏原或共生细菌方面至关重要。

口服益生菌可以调节皮肤内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特别是白细胞介素1(IL-1a),并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趣的是,在迄今为止与乳制品和痤疮有关的大型研究中,都表明发酵乳制品(酸奶)和痤疮之间没有关联。这可能是因为酸奶中的益生菌(主要是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会利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因此与脱脂牛奶相比,酸奶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低了 4 倍。

关于益生菌在痤疮中的作用,食用含有“活菌”的酸奶或每天服用益生菌补充剂可能会对皮肤和大脑产生积极影响。

有关饮食与痤疮疾病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就在几年前,大多数皮肤病学教科书都否定了营养可以影响皮肤的想法。现在认识到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饮食确实会影响皮肤,但这种关系很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根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我们确实相信,饮食可能会影响到皮肤状况。如果你仍然怀疑饮食对皮肤有影响,那么不如做一下食物日记,再看看是否真的有因果关系。

当然,需要强调,我们所做的任何饮食调整只是治疗计划的一小部分,都需要与药物等治疗痤疮的疗法一起使用。

2、心身和生活方式调整

痤疮患者可能伴有轻度的焦虑和抑郁,不要熬夜,每天外出活动,或利用碎片化时间运动,运动能缓解压力、缓解焦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欲望被一一满足,同时也纵生出因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吸烟、应酬大量喝酒/酗酒、过劳、不运动等对人类身体健康极其危害的问题。我们应当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上述危害。

不运动,特别对于中青年群体来说是当下最为流行时髦的不良习惯,每天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手机、电脑,会造成身体整体机能下降,新陈代谢越来越糟。

大多数中青年群体总有工作忙没时间运动的借口。其实忙不是借口,可以借口忙不能天天游泳、爬山,但没有借口不能善用碎片时间,如工作间隙、上下楼梯、机场候机、开会早到、茶歇等快步走路。路在脚下,走向健康。人生很短,要重视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搞疲劳战术。用好碎片时间运动、读书、思考、写作。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幸福的源泉,青年当珍惜健康,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付诸行动。健康从今天开始,日行万步路,人人要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今天不用碎片时间坚持运动,有朝一日躺在拥挤不堪的医院的病床上遭受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