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作者:文化冀忆

大运河漕运功能在北运河、南运河沿线一带已经消失,可是运河水千百年来孕育出的多彩文化,并没有断流。行走天津段大运河,记者发现沿岸的古镇名村,以旅游为突破口,让运河民俗文化在交流与传承中,沟通南北、遍布四方。

1、运河文化

天津西青区南运河岸边,有一座古镇名叫杨柳青,很多人都知道那里出产年画,可运河与年画到底有着哪些联系,能说清楚的又不多。

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委员赵永强介绍说,年画是南北文化遥相呼应的代表符号。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又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赵永强:明朝时候就已经有了,正式发展起来还应该在清朝,因为明朝时候毕竟这边人还不是很多。另外,适合年画制作用的高级纸张宣纸,也是顺着运河从南方过来的。但是它点染的技术,木板的刻制,还都是咱们这边的人,而这些人的技艺也是从南方传过来的,带有这些影子。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霍庆顺是杨柳青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古镇估衣街西头儿有个年画馆。目前年过七旬的霍庆顺就在这里给游客做展演。见记者问到年画的历史,制作流程,主要题材,老人侃侃而谈,神采奕奕。他说,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年画作坊一百多家,从业人员多达3000多人,当时“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其中的代表作当属“莲年有余”,只见一胖娃娃怀抱鲤鱼,手持莲花,体态丰富,活泼可爱。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霍庆顺:杨柳青年画大致分为五大类,每大类都几百种,有娃娃类,仕女类,民俗类,民间故事类,再有就是神像类。工艺大体分为五个步骤,第一道工序先创作,创作完以后进行雕版,第三道工艺就是印刷,印刷完了进行彩绘,第五道工序是装裱,简单用五个字反映就是勾、刻、印、绘、裱。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由于紧邻大运河,杨柳青年画产品又借着这条河销往大江南北,在民间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成为老百姓过年必备的装饰品,记者还了解到,河北衡水的武强年画都跟杨柳青有一定的渊源。霍庆顺老师说,这些年每逢春节临近杨柳青年画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他的孙女正在做年画的“出圈”推广,让传统元素融入更多现代生活场景。

霍庆顺:大孙女已经上天津师大了,大三了。她也在学习年画,主要把年画做一些衬衫等等创意产品。二孙女在学校里也得过奖,而且中央电视台也录过她。年三十下午两点,13套新闻节目现场直播。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制作年画用的雕版

杨柳青不仅有年画,还有很多民间艺术,如剪纸、砖雕、风筝、石刻等,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今重新开放的古镇每天都迎来五湖四海的游客。目前天津西青区正在抓紧做杨柳青(元宝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前期工作。其实数百年来大运河在天津沿岸造就了河西务、杨村、北仓、杨柳青、独流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历史名镇,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2、运河味道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静海区陈官屯村有一座运河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了运河特产、民居民俗、传统技艺、特色饮食以及它们的历史变迁,可以说是运河水带来的一部民间百科全书。讲解员刘阳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90后,说起博物馆里的展品来如数家珍。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她带记者走进德本堂酱菜作坊展馆,指着“天津冬菜”的演示场景说,沧州冬菜跟天津的选料和做法异曲同工。跟沧州青县盛产各色蔬菜一样,天津运河岸边也遍布菜园,其中大白菜和沙窝萝卜口感独特。

刘阳:这里是制作冬菜的第一步择菜,其实制作冬菜最佳原料是只适合在本地所种植的,青麻叶核桃纹大白菜,所使用的佐料是紫皮大蒜,在本地人们称为红皮蒜,比较辣。所腌制冬菜的盐,都是大粒的海盐,这种盐有潮气并且有海腥味,经过这样一个特殊的炒制过程,除去特殊的味道,才保证了发酵出的冬菜有鲜香味道。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历史上的陈官屯紧邻运河还有一处大码头,靠着便捷的水运通道,这里的冬菜直抵海边,行销海内外。成为游子对故乡,对大运河抹不去的记忆。记者自北向南一路走来,看到两岸类似陈官屯这样,名字中带“官屯”两字的村庄比比皆是。

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委员赵永强介绍说,从年画、酱菜到古镇名村,直到民间习俗与花会表演比如扛箱会、高跷会、竹马会,赶驴跑龙船全都镌刻着运河漕运的印记。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行走大运河》第十一篇:杨柳青年画与天津小吃

赵永强:比较有名的静海的八大怪老会,它是怎么来到这个地区的?是当年河南那边的漕船,河南过来晚了,结果天气变了,一下子冻成冰,这个我们行话叫“冻阻”,走不了怎么办?这些漕工就下来到岸边,闲着也没事儿,就把他们地区的一些老会,拿到这儿来演出,这样一来二去就传到了天津。

3、运河声音

一年又一年成千上万的运军和漕工,南来北往的商人和文人经过运河在天津停留,形成一方“五方杂处”之地,又不可避免地把各具特色的南北文化带到天津。天津的方言就是其中最直接的代表。

赵永强:现在我讲的话就是比较纯正的天津方言,这是什么话呢?安徽话。因为明朝在这儿设卫,第一拨过来的军人,就是安徽的,朱棣是安徽人,是他从家乡带出来的,这些人不光是自己单身来当兵,是带着家属家眷的,他们来到这边除了保卫运河,还要负责管理地方治安,所以他们就有一定的权力,他们讲的话就成了官话。

“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杨柳桃花三十里,罟师都惯唱南腔”等诗句,印证了天津“南北交融、东西荟萃”的文化特征。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天津因运河而建城,因开放才发展,这里是南北文化水乳交融的承接点。

方言之外,天津美食也别有风味。赵永强还是天津饮食文化研究学者,编著有《这是天津味儿 》、《天津美食地图》,狗不理包子、耳朵眼儿炸糕、十八街麻花,煎饼馃子等,都是他笔下的主角。

总之大运河是一条线,是一条“立体的线”,每一段都有说不完的精彩,我们将在行走中一一为您呈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