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城墙、古镇、遗址,古老的西藏,高海拔的秘境,苍穹之下,昌都地区的灿烂文明犹如一串神奇的历史密码,西藏的文明始终是带着神秘的色彩。

位于昌都地区洛隆县的硕督古镇和一座被遗忘在山腰上的神秘遗址,令我对西藏的文明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从洛隆县城向北大约25公里,就会见到藏东历史上著名的古镇——硕督镇。
今天的硕督镇褪去了昔日的繁华,整体看起来十分沧桑、古朴,透着历史的宁静与无声。
山顶上那被遗弃的古长城、城堡,仍留有点轮廓,盘绕于山腰的茶马古道仍是有迹可循。
不管是雄伟壮丽历史悠久的硕督寺,还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硕督宗遗址,都在向人们展现了那一幅幅沧桑的历史图景。
但古代,这里商贾云集,商业贸易十分发达。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川藏要道上的重镇之一。常住人口达五六千人之多,茶馆、酒馆比比皆是。
当时的人们,不仅可以买到内地、拉萨的各类货物、也包括印度等国的商品。 清朝时期,这里建立起了硕督府。硕督在历史上也叫硕班(般)多,藏语意为“险岔口”。
航拍之下,只见达翁河和日许河两河交汇,山泉淙淙,河水滔滔,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历史上有粮仓的美名。
山顶上的古长城十分醒目,岁月的沧桑痕迹一览无遗。古城墙遗址现长3000米左右,城墙厚约1.5米,高3~5米,为实墙单壁、土石结构,共有5座烽火台。
草木丛生中,依旧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点烟雾的画面。据了解,当时人们用烟雾作为信号,通知对方驿站来客人或者官员等,以便做好招待。
过去古镇的贸易繁华虽已不可见,但新农村建设有模有样。可贵的是,这里依旧保存了不少的古建筑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
但在硕督镇,还有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清代汉墓群,坐落在硕督行政村久工丁山麓。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前往参观。
宣统二年,四川总督赵尔丰在川边实行“改土归流”。当赵尔丰的部队征战至现在的那曲时,四川发生内乱,赵尔丰被清政府召回四川。
但他的部下受命退回到硕督宗政府所在地,在当地形成了与本地居民隔河(达翁河)而居,互通婚姻的格局,并繁衍生息,世代杂居,直至终老。
他们的后代遵照他们的遗愿将其安葬在一处,从而形成了今天如此大规模的墓葬群,已有100多年的时间。
古朴的硕督古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另一座仿佛是被遗忘的遗址着实震撼人心:洛隆宗遗址。
但这个遗址完全体现了西藏的宗山建筑之特色。宗山建筑类似于西方的城堡,踞于山顶,鸟瞰大地,易守难攻。硕督古镇也有此格局。
“宗”作为建筑名称出现最早是在吐蕃王朝时期,意为“城堡”、“营寨”。帕竹政权时期,“宗”被作为西藏地方行政组织基本的单位名称出现,相当于内地的县。
古代时期的西藏人习惯将“宗”(也就是他们的办公机构)建在山头上,因此造就了今日的西藏留有多处的“宗山城堡”、“宗山建筑”等历史遗址,同时也留下了大量人文古迹。
宗山建筑通常铺满在整个山头,规模比较大,除了行政办公用房,也有居住用房、佛教用房、监狱以及炮台等防御性设施。同时,不论是哪种用房都会留有院落。
通过无人机航拍,可见洛隆宗遗址规模之大,房屋主体结构除屋顶已残破外仍保存较好,是今天洛隆县康沙镇的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洛隆宗遗址位于康沙镇东边的山腰上,古时候商旅入藏,这里也是必经之地,且繁荣程度可媲美硕督古镇。如果说,洛隆是昌都地区的粮仓,那么康沙又是洛隆的粮仓。
通过无人机俯瞰整个城镇与遗址,远处雪山隐约,脑海里突然拼凑出一幅茶马驿道的繁忙景象。
站在公路边上,眺望着那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洛隆宗遗址,它默默无言地矗立实际上也是一部历史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