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海里的小巨人——有孔虫“搬家”山东博物馆

齐鲁网2月13日讯 新春伊始,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博物馆承办的《海洋之心——有孔虫科普展》2月12日下午正式开展。此次展览是山东省文旅行业助力海洋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山东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加强合作的又一次尝试,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大海里的小巨人——有孔虫“搬家”山东博物馆

有孔虫是有壳或无壳的单细胞动物,由一团原生质构成,隶属于原生生物界粒网虫门有孔虫纲。壳表或壳口上有一个或多个开孔,供伪足伸出。有孔虫不同房室间隔壁上常具孔,因此得名有孔虫。其单一成体细胞最小的仅0.02mm,最大的可达110mm,是原生动物中个体最大、种类最多的类群。有孔虫自寒武纪至今已有5 亿多年的历史,已知化石种类有4 万余种,现生种类有6千余种,绝大多数为海生种类,营底栖或浮游生活。

大海里的小巨人——有孔虫“搬家”山东博物馆

此次展览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郑守仪院士团队的大力支持。郑守仪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开展中国现代有孔虫研究已有60余年,是中国这一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2003 年获国际有孔虫研究最高奖——“库什曼奖”。郑守仪院士致力于科普教育和科研应用,开发出国内首创、国际罕见的有孔虫模型,将一个个原本只在显微镜下才看得清的有孔虫,雕刻成如今有的像贝壳、有的像陶罐、有的像哨子、有的像花环的模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大众眼前,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科研教具、科普展品、旅游纪念品和大型雕塑。

大海里的小巨人——有孔虫“搬家”山东博物馆

展览筹备期间,郑院士和她的团队与山东博物馆业务人员对有孔虫标本种类的选择与鉴定、陈列大纲的编写和展示方式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既保证了展览的学术性,又增强了科普效果。

为了将平均大小只有1毫米的有孔虫通过展览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观众,山东博物馆邀请山东画报社高级记者、著名摄影家侯新建研究员一起攻坚克难,从扫描电镜,到超景深显微技术,再到显微摄影拍摄,逐一尝试,最终达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呈现给广大观众一个精彩而又别致的微观海洋生物世界。

此次展览共展出有孔虫标本126件、标本放大模型50余件、标本显微摄影照片100余幅,多角度呈现了有孔虫的艺术之美、种类多样性、生存适应性,以及其壳体所指示的环境意义。春节期间,该展览进行了预展,日均接待观众超过1万人,成为山东博物馆众多展览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实习记者 郑博月 高立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