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世界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威胁人类文明的核战争随时可能会到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很简单,虽然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只认定了5个常任理事国为"核武器合法拥有国"并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过全世界目前已经有9个国家被认为掌握核武器,另外北约还获得了来自美国的共有核武器。21世纪的当下,我们似乎站在核武火药桶上栖息生活,那么我们的人类文明会因此毁于一旦吗?

(核武器爆炸的瞬间照片,蘑菇云犹如一朵美丽绽放的"灭绝之花")
但事实上,因为所谓"相互保证毁灭"的平衡状态存在,人类毁灭于核战争的可能性反而大幅下降,降到了安全线之下,这种政策其实是一种"纳什均衡",因为各方都在竭力避免出现最糟糕的结果——人类灭绝。
在国际上,这种"同归于尽"的军事战略思想,被称为"恐怖平衡",一般是指对立的双方,只要有一方全面使用核武器攻击另一方,因为对方执行"相互保证毁灭"政策,反而造成双方都被毁灭的情况。表面上看似人类文明很有可能毁于核战争,但其实在无形间,"核冬天"反倒离我们更远了一些。
(美国"和平守护者"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曾属于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导弹,每发可以携带10枚W87核弹头)
在冷战期间,使用核武器"威慑理论"来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战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些弱小的国家完全可以依仗核武器来阻止另一个更强大的国家压迫。但是问题是,如果该国在对方发动的第一波袭击中就直接丧失核反击能力,那么拥有核武器也是白搭,所以二次核反击就成了各国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尤其是弱国。
(分导核弹头)
一旦核战争发生,各国撕破脸皮,核弹被发射了出去,那么威慑就失去了效果,人类也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所以早在1959年美国就已经提出了成熟的核威慑理论:可靠的核威慑力量必须始终处于待激活状态,但绝对不能被使用。
(核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随时可能发生,图为1945年被美军"核平"的日本广岛)
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保证毁灭"理论的提出就成为了保护人类文明的最后一道屏障,这一思想假设对立双方都掌握有毁灭彼此乃至世界的核打击能力,而双方都知道如果贸然发动核战争,那么自己也会在对方的反击下完全毁灭,最后没有任何赢家。这显然不是人类想要的结果,所以在这个策略进一步的假设中,双方都不敢发动首次核打击,于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原本政策极为强硬,嘴上总是挂着要"核平"对方的两方势力虽然仍然保持紧张关系,但是核战争几乎不可能再会到来了,一种变相的和平也就轻易地营造出来了。
(分导式多弹头洲际核导弹,能够对敌方目标发动密集核打击,确保毁灭)
当然,"相互保证毁灭"原则要求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个核国家,且彼此的核打击能力不能相差太多,否则相互制衡的条件根本无法创造。那么假设如果苏联没有紧跟着美国在二战结束之后搞出核武器,很有可能美国已经肆意妄为地使用核武器打压对手了,这是十分可怕的一件事。
"相互保证毁灭"理论的核心,或者说维持世界和平的根本就是威胁的可信度,即确信核打击(反击)顺利实施的能力,这个时候双方都需要在核武投射系统上下足血本,即使用不上也得疯狂向里面砸钱。另外最荒谬也是最有趣的一点就是,由于要保证相互毁灭,所以双方防御对方核武器的手段不能太强(比如某一方的导弹防御体系强到能确保拦截所有来袭的核导弹),也就是说不能让对方认为无法"核平"自己的敌人,否则"相互保证毁灭"原则立刻失效。
(美国的反弹道导弹拦截试验)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为了害怕刺激到彼此,就会不约而同停止研制或部署核武器,并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的相应条约,美国和苏联在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不过美国在2001年退出了该条约,加之特朗普政府于去年正式退出的《中导条约》,往严重的程度上说,这种行为是在推动核战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