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师读史|楷书大家 柳公权「91」

作者:高师
高师读史|楷书大家 柳公权「91」
高师读史|楷书大家 柳公权「91」

“一诗一命运”

在唐文宗时期,有一天,柳公权随文宗去御花园游玩。文宗看到今年花草长势不错,心情大好,于是他对身边柳公权说:“柳爱卿啊,咱们边关将士们可辛苦啊,不仅要担心胡人入侵,还得天天受冷挨冻的,朕颇为心疼,以往每年朝廷派发的衣服总要迟到,不过今年不同,将士们二月就收到衣服了,朕心甚慰啊!”柳公权听罢,当然是连声祝贺,不停说着皇恩浩荡。

高师读史|楷书大家 柳公权「91」

公权楷书《归林诗碑》

文宗却突然打断他说:“得了得了,光说多没意思啊,你当作首诗给朕祝贺才是!”柳公权稍一沉吟,开口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微微愣神,随即惊喜说道:“昔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不得不说,兴许就是这次事件,使得柳公权安安稳稳地度过了文宗一朝,哲人说“知识改变命运”,看来的确不假。

光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得劲,咱们的柳书法家还曾以一诗,改变了一个妃子一生的命运。这是咋回事呢?

高师读史|楷书大家 柳公权「91」

柳公权小楷《唐柳河东郡公书》

高师读史|楷书大家 柳公权「91」

柳公权楷书《教弟子言》

唐武宗朝时,皇帝唐武宗曾对一名宫妃(另有一说是女官)非常不满,一直想找个机会把她悄悄处理掉,但心里又觉得不妥,于是干脆找了柳公权这位老臣来,打算问问他意见。柳公权看出皇帝在犹豫,当然不能说这个妃子该杀了。于是就劝说皇帝,让皇帝再给妃子一个机会。

唐武宗想了想,说:“这样吧,都说你诗很厉害,诗才又敏捷。人家曹子建七步成诗,你三步就成。那你为她写一首,如果朕觉得好,就饶过她。”

柳公权在听到这话后,第一反应肯定是崩溃的。这叫什么事儿啊!难道皇帝怀疑我给他戴了绿帽不成?你的妃子关我什么事啊,大哥,你可别说你只是要试试我的才华,我不信。

在经历了一系列思想斗争后,柳公权也不管了,先顺着皇帝的意思来吧。于是他稍加思索,提笔一挥而就:“不忿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武宗一看,嘿,这不正是在为这位宫妃诉说心声吗?真不愧是过来人,写得真是好啊。于是他立即赏了柳书法家二百匹锦缎,并赶紧让那名宫妃出来,向柳公权道谢。

好一出“才子救佳人”,不过“才子”可不希望和“佳人”扯上什么关系,心里七上八下地赶紧开溜了。

毫无疑问,如果柳公权没有当场作出此诗,这位宫妃多半连辩解哀怨的机会都没有,就会被稀里糊涂悄悄处理掉。不过也不得不服柳书法家的才气,尽管心中忐忑不安,但还是飞快作出了一首应景的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诗一命运”的故事。

(参考资料:《新唐书》)

高师读史|楷书大家 柳公权「91」

柳公权楷书《金刚经》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工诗,有出口成章之才,文宗称其“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全唐诗》有其存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全唐文》、《唐文拾遗》亦有收录其作品。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大历十三年(778年),柳公权出生。他的祖父柳正礼,曾任邠州士曹参军;父亲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中唐名臣柳公绰。柳公权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赋。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

高师读史|楷书大家 柳公权「91」

柳公权楷书《复东林寺碑》

高师读史|楷书大家 柳公权「91」

敦煌稀世珍宝

柳公权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高师读史|楷书大家 柳公权「91」

柳公权小楷《原道碑》

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为后世百代楷模 ,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高师读史|楷书大家 柳公权「91」

柳公权58岁楷书《回元观钟楼铭》

高师读史|楷书大家 柳公权「91」

柳公权书楷书《玄秘塔碑》

今人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笔所书的碑文,人们会认为是不孝行为。而且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外夷入贡时,都专门准备钱财来购买柳公权的书法。唐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连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

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