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大一统朝代中,都比较拔尖的朝代,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让社会发展力上升,与周边国家、少数民族等,形成了融洽的社会环境,唯一比较不好的是,废太子太多,在唐朝的历史中,也仅有二十余位皇帝,却多达十位废太子。

也不知是否是,从第一代开始,就形成了这种风气,比如唐高祖的嫡长子,李建成,本来当太子当得好好的,也算能文能武的人物,到了后来临近登上皇位之际,却不得不谋反,当然这只是污蔑,但也让他有污点,还惹来杀身之祸。
到了李世民继位后,实现了贞观之治,确实是一位了不得的明君,但在对待继承人上,同样犯了错误,也导致后来不得不废太子。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感情深厚,因此对长子李承乾,有了特别的期待,在八岁那年便立为太子。
但后来,却因为荒唐事遭到废除,让人觉得非常戏剧性,因为历史上,许多被废的太子,都是因为荒唐事,是否太过巧合,又或者是后期添加上去的色彩呢?
每个朝代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都是必不可少的,或美化、或抹黑,只是需求不同罢了。李承乾在年少时期,评价非常高,历史记载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
说李承乾天生聪慧,思维敏捷,身材高大,样貌俊美,品德高尚,仁孝兼并,且唐高祖特意赐名“承乾”,这个具有深意的名字,对他期望极高。
但也许是,像如今的父母一样,望子成龙人皆有之,加上李世民成就也高,不自觉地对儿子李承乾,有了过高的要求,就像枷锁一样,让李承乾不得不优秀。
李承乾被束缚在,不优秀就是错的思维中,让他只能才华横溢,不但十五岁就独立处理政务,也达到了父亲李世民的要求,但也许人都有承受限度的,在长大成人后,开始出现一些不好的说法。
例如,李承乾有龙阳之僻、娈童等说法,例如好玩乐,在宫中模拟打仗,且每天都有伤亡,例如模仿突厥人,放着绫罗锦绣不穿,然后拿着佩刀割羊肉吃。
虽说李家祖上,有点鲜卑血统,但汉人文化早已根深蒂固,但李承乾却向往草原生活,是为大逆不道。且不听师长劝谏,还说过有些以下犯上的话,还屡教不改,也因为这些黑料,李承乾被废,就像理所当然一样。
这些事情先不论是否属实,李承乾到底为何,变成这个样子?
其实前文提到,李承乾承受不了,也就是与压力有很大关系,其一是父亲给予的压力,其二是其弟李泰给予的压力。
因为李泰也是长孙皇后所出,李世民对他也是宠爱有加,且认为李泰天资还在李承乾之上,李世民不分嫡庶,竟然越规封封为正一品卫王。在李泰长大一点后,李世民又找各种理由,给予李泰封赏,其中包括官职、爵位、配给等。
李泰王爵封号,改封三次,虽然爵位已经升无可升,但同为王爵也是有区别的,且每次改封号时,都会加封许多官职和封地,而李泰最巅峰时期,督管二十二州。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破例下诏,想让李泰搬回宫中武德殿,好让父子方便相见。本来皇子长大后,便要分封出去,一般无召不能随意入宫的,但李泰却是个例外。
因此《旧唐书·韦挺传》中,才会说太子多有过失,而李泰得李世民偏爱,且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而此时不管李承乾的黑料,是否真实,但失势在所难免,而李泰势头正猛,且见哥哥失宠,有了别样的心思。而李承乾忌惮李泰得宠,且又怕父亲有改立太子之意,有了铤而走险的心思。
李承乾想要暗杀李泰,但没有成功,此后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对李世民逼供。但李世民何许人也,这结果可想而知,李承乾谋反失败,然后被幽禁。
在李承乾被废后,李泰才穷图匕见,向李世民讨要太子之位,且差点让他得手,但李世民最终改口传位于李治。而且以李泰的动机,有很大可能,出手抹黑过李承乾。
李承乾虽有可能因压力,而行为失常,但绝不至于如此夸张,看他谋反有条不紊,说明他思维还是清晰的,但走到谋反这一步,更多是被逼无奈。因为此举成功几率不高,如果有得选,谁都不想如此。
通观历史,走上谋反之路,而被废的太子并不少,有的是被逼无奈,有的是故意为之,有的是被人污蔑,但成功者几乎没有,且在历史中,他都成了“荒唐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