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阳明,快速了解一下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章,才是“三不朽”王阳明横空出世的最好解说词。感觉他这一生,都在践行老子这句话,阳明兄,你被老子坑得好惨啊!

要说王阳明惨,那是扯淡,至少在他三十五岁龙场悟道之前,当他行进在成为圣人的康庄大道上时,绝对不惨。是的,那是康庄大道,要啥条件有啥条件,因为啥呢,在佛家来讲,他是福慧双修,家境优越天资聪颖这八个字都不足以阐述他的福慧,我来帮他拉拉仇恨吧。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曾用名:王雲。故事就从他的这个曾用名说起。王阳明出自书香门第,还是大咖级别的书香门第,他爹王华在王阳明十一岁时中了状元,他爷爷更可怕,不但培养出一个状元儿子,而且通过溺爱的方式,成功阻断了王阳明成为另一个科举状元的成功之路,让王阳明成为了王阳明。他奶奶就更不得了了,在王阳明出生前夕,做了一个红云送子的梦,这么个书香世家,非常有水平地给这个红云送来的孙子取名王雲,大家都以为这孩子肯定不同凡响。确实不同凡响,四五岁了不会说话,爷爷一天在书房里诵读诗书,他就在爷爷的腿边打转儿,很安静,想闹也没办法,不会说话。我小时候爷爷经常带我去的地方是牌场,个头儿刚好能看见麻将牌,有时候偶尔小赢一把,还得得意洋洋地宣称自己是童子功。爷爷读书读累了,带着这个哑巴孙子出去溜达,碰到一个道士,这个道士看到这孩子,摸着他的头说:“孩子好是好,可惜点破了”。王阳明他爷爷立即心领神会,这孩子是红云送来的,这是天机,天机怎么能向外人道呢?赶紧去了“雲”字,改名“守仁”,我猜意思是老老实实做人,不当雲之子了,于是雲之子就上身了,开口就能背诵,爷爷一天在他耳边叨叨的那些诸子百家经典名著,他都背下来了。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老天爷是很顽皮的,一般不按套路出牌。

一般人家都很不淡定,孩子早走两天路,都惊得恨不得买热搜招开新闻发布会昭告天下我家出了一个神童。王家本身就是文化人,再加上吃一堑长一智,哪敢声张,尤其是这孩子又开始不按套路出牌了,能说话了,十二岁就立志要当圣人,然后就各种胡闹,湛若水给他定了一个“五溺”,还写在人家的墓碑上。浙江大学的董平教授为王阳明打抱不平,我们先看看是哪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用董平教授的话来说,这是明贬实褒。

溺任侠、骑射。年轻时的王阳明身体很好,一身侠气,他爷爷对他宠爱有加,禁止王华用父权来镇压王阳明,所以王阳明不必整天待在书馆里头苦读圣贤书,他喜欢兵法,研读百家兵书,并在大小聚会上用瓜子核桃和人推演,十五岁离家出走一个月,回来一身关外人的打扮,去巡查边关去了。他的侠,是什么侠?不是街头斗殴耍流氓,是忧心祖国的边防事业,那是郭靖啊。在边境混一个月,没点真本事,还不得被匈奴人给绑票了啊。骑射奇到啥程度?王阳明十六岁为了追寻朱熹的格物致知,蹲在家里格竹子,三天三夜,吐血没亡,但是身体出了问题,经常咳血,中老年以后一直是病恹恹的样子,等到他领兵的时候,有一帮人故意要让他丢丑,约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射箭,王阳明一身儒袍连射三箭全部正中靶心,非常淡定的等了三秒,然后听了十五秒的掌声,又病恹恹的走了,丢下那帮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兵在风中凌乱。

溺辞章,应该是说王阳明经常写一些没用的随笔吧。王阳明十一岁跟着他爷爷和一帮老学究们聚会,附庸风雅要写诗,王阳明看他们一个个的胡子都快扯断了,还没写好,就自己写了一首,不服的说他作弊,他又写一首,十一岁的小儿,大大方方的,说写就写,还是命题作文。所以说,辞章这事儿,不是你想溺就能溺的好吗?王阳明字儿写得不好,一年半的苦练,书法大家。所以说,书法这事儿,是你想溺就能溺的,溺去吧。

溺神仙之气。这个太严重了,严重到差点把老婆都给弄丢了,还不是一般的老婆,那是一个副省长的千金,属于大户人家强强联合,全府上下忙的不亦乐乎,只有一个人闲的没事儿干,谁?新郎官。平时可能王阳明还得被管教一下,比如说起床啊就寝啊向父母请安问好啊,陪爷爷下棋跟奶奶聊天啊之类的,当他要结婚了,忽然发现家里人忽然间都很忙,谁都很不耐烦的跟他说:去去去,一边玩儿去,我这儿忙着呐。王阳明只好出门溜达,溜达到哪里去了?进山了。他就看到一个道士在一个破道观里打坐,一问,哇塞,表象比实际年龄小太多。道士都很会养生,这个是共识,之后王阳明还想出家,被一个道士给点回去了,点他的时候那道士九十多了,分别的时候王阳明觉得再也见不到他了,很伤心,那老道说了句:“二十年后我俩还有一面之缘”。王阳明心说:“扯淡”。但是二十年后,他们确实又见了一面,你说神奇不神奇?王阳明博览群书,对道家肯定也很有研究,更别说道家科举考试不考,属于副科,副科王阳明学得更好。聊呗,聊一夜,聊到天亮,老道终于问了一句:“看你也不像无业游民,你一夜不归没事吧?”王阳明大喝一声:“我#”。这个烂摊子,也不知道王华怎么拾掇的,反正媳妇保住了,还是个好媳妇,在王阳明被追杀期间,王太太曾舍身相救,可谓中国好媳妇。王阳明虽没有长寿,但是真有点半仙的风范,一日,他在山中坐着,掐指一算,跟仆人说,有三个访客,正在上山,你去迎接一下吧。那时候又没有手机,也没有飞鸽传书,仆人心中估计也是骂娘的吧。走到半路上,碰到那仨访客,仆人心中:“老子信了你的邪!”谁要能溺到这种水平,我立即磕头拜服。

溺佛氏。这个话就得拉远一点儿说了,大家都知道,韩愈是主张灭佛的,为啥,佛是外地人,佛来之前,我们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来以后,自己的皇帝都嚷嚷着出家,五代十国的时候,和尚比俗人都多,眼看国家就变成一个大寺庙了,国主是主持,当官儿的都是什么戒律院的经书院的,女人都是大龄剩女或者尼姑庵的比丘尼。一山不容二虎,儒家被冷落了一百多年,直到北宋五子出来重新扛起儒家的这面大旗。但是这五子不是盲目灭佛,个个都是出入释家二十多年,啥意思,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我得先弄清楚你是什么,再传授大家怎么冲破佛家的牢笼,怎么冲?用儒家。王阳明也是如此,但是差点把自己给赔进去,差点出家,他舍不得自己的亲人,很苦恼。这时,他就遇到了那九十多的老道,老道告诉他,孝是天道,割不断很正常。王阳明一下就悟了,高高兴兴回家伺候双亲去了。他自己也就算了,他听说一个和尚在一个洞里禅坐三年,不睁眼不开口,他闲着没事儿干跑到人家跟前大喝一声:“你这和尚,双目铮铮看什么看,嘴巴滔滔讲什么讲。”这是禅机,和尚开目开言,然后开溜回家孝敬自己的母亲去了。

湛若水的意思可能是这样的,你王阳明十二岁立志要当圣人,但是你却做了这么多与成为圣人无关的事情,走了歪路了。董平教授的说法是:王阳明从来没有走过歪路,当圣人的这个崇高理想一直在他心中燃烧着。王阳明虽然有过目不忘之能,但是从来不自负,经常读书读到废寝忘食,需要被人强迫着才知道休息。去读兵书也好,格竹子也好,谈道论佛也好,他都没有丧失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才能冲破阻碍建立自己的心学。三十五岁,龙场悟道,悟出心即理,吾心自足,不向外求的致良知的阳明心学。日后,他建立的累世功勋令人瞠目结舌。平宁王之乱:可怜的宁王朱宸濠死不瞑目,用了近十年时间,让十万人马看着一只煮熟的鸭子飞了。阳明先生只能说一声抱歉,因为他就是路过,要去别的地方剿匪,手里就一张任命状,一兵一卒都没有。咦?宁王造反啦,那就顺手收拾一下吧,换成别人,跑都来不及,反手投靠倒是更合理。王阳明凭借着临时召集的一万人不到的乌合之众,用了不到三周时间吧,把人家宁王的场子砸的稀巴烂,宁王被活捉。遭到的构陷和迫害更是满坑满谷。正德皇帝朱厚照死有余辜,得亏朱厚照弄出来个大道废、有大伪、六亲不和国家昏乱的局面,才让阳明先生横空出世,先是仗义执言被太监打残了仍在监狱里,再是发配到一个鸟不拉屎的蛮夷之地当场长,路上还遇到锦衣卫的追杀。建功立业之后,被太监和权臣嫉妒各种栽赃嫁祸,换成别人跳井一百次了。但是阳明先生凭借着他强大的知行合一的心学,以及他累积的学识,其中主要是他的五溺做支撑,他得到了世世代代的认可,成就了自己的三不朽。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王阳明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可能最后,王阳明对圣人的称呼已经不在意了,他在意的是自己的心学能够发扬光大,让每个人,都能够起复心中的良知,终生致良知,天下可大安,百姓更可大安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