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真的《沧浪之水》是一部对于我来说少有的很想一口气读完的小说,人们称它是一部现代的“官场现形记”,也是一部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的矛盾之书,它清晰地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在现实世界里的无奈与妥协。
《沧浪之水》是我继豆豆的小说之后,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因为看完之后真的有一种震撼心灵的感受,同时又有着每个人都会在现实中体会到的“深深的无力感”。
书中的主人公池大为研究生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了中医研究院,却由于不通人情世故、清高、不会察言观色而受到排挤,几年之后依然在办公室里“打杂”,眼看着身边不如他的大学生丁小槐上位了,而他依然还守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岗位浪费着生命,所学无所用,一颗金子就这样被埋葬在煤炭堆里,发不出那金灿灿的光。
婚前一个人可以得过且过,自视清高,不求别人,但婚后有妻有儿便无法独享清欢了。
老婆要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儿子要上好学校,受好的教育,人要生病,要活面子,争口硬气,哪里来的这些“底气”?守着以前的心气,不思进取,放不下面子,拿什么和别人竞争,提供好的条件给家人。
池大为一直守着他那点自视为“好人”的真理活在自己理想的世界里:
一个人是怎样的人,别人的眼都是雪亮的,有这点雪亮,这点理解,做个好人就并不吃亏,人间自有公道。
那我也是个人吧,我也有顺心不顺心的事,不顺自己的心去顺别人的眼,那我成了个什么?
可是,外在的压力让他迫于改变,内心的自尊又让他无法屈服,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折磨着他,撕扯着他的自尊心,同时又在内心无数次的怀疑着以前的认知与所受到的教育,到底哪一个才是对的,人生应该偏向于哪一边?
今天才知道世界上的道理可以像捏软泥一样捏成人们愿意的形状,就看谁来捏了。可人们都按自己的利益来捏,公正又在哪里?

但是,人总不能一辈子活在理想当中,理想终归要服从于现实,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接地气的人除非远离尘世做个清净修为的和尚道士,或者守着清贫一个人过一生倒也罢了,但若是凡人娶妻生子以后便由不得自己了。
池大为在无数的现实面前不得不低下他那颗高贵的头,去求他曾经看不起的丁主任,去做违心的阿谀奉承之事,学会在官场里的站队拍马屁,甚至还要低声下气地求别人办事,这些都是他曾经最鄙夷,最不屑于去做的事
人的改变总是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想求什么,你求财,自会让自己趋炎附势,唯利是图;你求名,自会让自己端正作风,成为典范;你若想名利双收,便只能游走于“灰色地带”,正人君子的作派之下又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池大为在“贵人”的点拨之下与家庭的现状与逼迫下,终是对现实做出了妥协。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总是要听的,人生的弯路走得太多了,有的人自己乱窜迷茫一生,一辈子也找不到好的出口,结果只能掉进万丈深渊;有的人遇上贵人,经人点拨,像按下了清醒键一般,突然大悟,从此人生顺遂,走向巅峰;还有的人,却是无论你怎么敲打,也无法将其打醒拉上来,只有一生活在梦里,半梦半醒之间,糊涂地过一辈子。安份倒也罢了,怕就怕在还伤人害己。
想得通要想通,想不通碰破了头还是要想通,我一辈子的经验就是不要做瞎子,要把事情看清楚,也不能做long子,该听到的信息要听到,但是要做哑巴,看到了听到了心中有数就行了,可千万别张口说什么。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了便是你的错!
池大为从决心改变,到低头付诸于实践的那一刻,他的人生才开始走上坡路,他发现,原来改变之后的自己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坏,只要还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底线,虽然在内心里感觉失去了一些什么,但跟得到的相比,名利、地位、态度等等,总是值得的,他后悔自己浪费了近十年的光阴,悟得太晚了,但总算也学到了精髓,在属于他的,以前看不上的“灰色地带”游刃有余。
人生并没有什么最好的选择,任何选择都要付出代价。全部的问题是自己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书中有非常多的人物心理描写,这是一个人的矛盾思想的纠结,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战斗的过程,最终哪一方战胜了,那么一个人总是会在行动上有所改变的。这些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却又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代表了众多的你、我、他,人人都纠结过,又人人都妥协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又处处充满了无力感。
说到底在物质生活中是找不到归宿的,可是反正找不到还不如把这边的事办好,没有方向总得给自己找个方向,不然活着就灰暗了。首先是活着,然后是怎么活。
池大为最终凭着自己的“修炼”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分到了最好的房子,得到了人人都羡慕的眼光,将以前看不起自己的人都踩在了脚下,老婆从嫌弃他到以他为傲,跟着分到了最好的工作,孩子也受到优待,生活里一切都变了模样,现实里活得更有尊严。
原来,他以为的心里的尊严与清高,却在现实中毫无是处,被人践踏,被人嘲笑,被人看不起,而现实中得到的尊严才足以让他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活出真正的质量。他明白了:放弃小自由,才能得到大自由。
以前的池大为,活在自我设定的真空世界里太久,已经忘记自己还是一个社会型的生物,还有养家的责任,还有将一生所学有用武之地的需求与义务,这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与丈夫、父亲的职责。
做一个好人是我做人的原则,可意义已经渺茫。为什么要做个好人,我找不到坚实的理由回答自己。我动了一点脑筋,用了一点能人的手段,就把问题解决了。其实,也许,很多事情都没有自己设想的那么难,问题是自己脸要放得下来,把手伸出去,要做得出,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可如果不是被逼到绝路上,我又怎么做得出那一种姿态?
开窍的人生,终会迎来属于他的新世界。人性的盲点就在于,一切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一切都以主观的方式去思考,这样想自己与别人。所有的态度都是与情感和利益有关的,哪能做到完全的客观。
迫使一个人做出改变的能动了,也依然是主观的,像池大为一样,若不是偶然的一件事情刺激了他的生存状态,要想让一个人彻底做出改变,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正如《天道》里的丁元英这样说过一句话: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
所以,只要是人,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决定与评判一件事情的。人要想客观地看待问题,除非置身事外,事不关己,否则很难真正做到客观。
以上帝的视角去思考,要么此人是圣人,要么便是尽力将自己从“当局者”中脱离出来,不以自我的意志为转移地去分析问题,但这样,却又在众人眼里显得是多么冷血呀。
生活中有两种逻辑:良知的逻辑和生存的逻辑。尽良知的责任就是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本书当然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叫《岁月》,由刘江导演,梅婷和胡军主演。只是电视剧总会有所改编,也无法从作者的语言中读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以,我总是选择看书,很少去看改编的电视剧。
《沧浪之水》是阎真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书中讲述的除了官场上的很多生存法则以外,更多的是探讨的人性:究竟人应该怎么活,才算是活出了价值与成功?
正如书中所说,也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话: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天地不限人,人自限于天地!
人最大的束缚是自己的内心,如何突破自我,才是人们要思考的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