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作者:有书快看

前段时间,钢琴家傅聪因“新冠肺炎”在英国去世了,享年86岁。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傅聪

27号被媒体报道患上“新冠肺炎”,28号就传来了去世的消息。

傅聪是中国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被誉为“钢琴诗人”,“中国的肖邦”。

《时代周刊》评价他——“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

傅聪的父亲是翻译巨匠傅雷。

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书信往来《傅雷家书》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而今天,《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都去世了。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傅聪与傅雷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1934年3月10日,傅聪在上海的花园新村出生。

傅聪7岁半开始学琴,18岁就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公开表演,19岁开始出国参加比赛。

在德国与波兰访问期间,他经常演奏肖邦的作品,得到了波兰音乐家们的肯定与重视。

波兰政府正式邀请傅聪,参加1955年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傅聪练琴

1954年1月17日,上海火车站站台,傅雷夫妇和小儿子傅敏一起送傅聪去参加比赛。

父亲傅雷临别时对他说:“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

火车已经驶去很久,他的亲人们还站在月台上,使劲地向他挥手。

傅聪一生都没忘记这一天,这是他和父母见的最后一面。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2013年10月28日,傅聪、傅敏将父母的骨灰“落叶归根”

1955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21岁的傅聪得了“第三名”和“玛祖卡”奖,这是中国音乐家首次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颁奖现场

傅聪演奏的肖邦乐曲震撼了波兰人,甚至有人问傅聪:“你为什么不是波兰人?”

比赛后的傅聪直接留在波兰继续留学深造,1958年傅聪毕业,他没有选择回国,而是为艺术直接去了英国。

在那个时候,他的行为被定义成“叛逃”,直到1981年才得到平反。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纪录片《赤子丹心——傅聪访谈》 来源:大剧院零距离

在疫情下,这位命途多舛的钢琴家和父亲到了天上重逢。

今天轻读想和大家一起重温这本《傅雷家书》。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和傅敏。

一个成为了著名的钢琴大师,另一个成为了英语特级教师。

在很多人看来,这无疑是教育成功的结果。所以《傅雷家书》也就成为了很多中国父母的学习指南。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哥哥傅聪、母亲朱梅馥、弟弟傅敏

《傅雷家书》收录的傅雷夫妇从1954年开始,寄给儿子傅聪的家书,在家书中,傅雷经常和儿子探讨艺术相关的问题。

这也是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事业的提点和帮助。

在儿子成名之前,傅雷向儿子强调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他觉得,在弹钢琴时苦练技巧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还需要学会在音乐里注入最真挚的情感,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打动听众。

而在儿子成名之后,傅雷又告诫傅聪要保证自己“艺术的尊严”。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位艺术家在成名之后,会很容易迷失方向,开始为了金钱而创作,举办一场场的演奏会。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傅雷非常担心这一点,这位操心的父亲甚至还时不时在家书中询问儿子的理财情况,目的就是“监视”儿子的收支情况,希望傅聪在艺术的创作上,是纯粹的。

从这件事上我们能够看出,其实傅雷一直在秉承着一种朴素的人生观,并以此影响着自己的子女。

在做人处事方面,他也经常给儿子提供建议。

比如他时常会在家书中强调要坚持“大我”,抛弃“小我”。

也就是切勿对个人的名利和得失太过计较。

因为我们会发现,人生总是充满了苦闷和矛盾,当我们热衷于个人名利,而又得不到名利的时候,必然会因为嫉妒和仇恨变得无比痛苦。

相反,如果我们坚持“大我”,不是只为个人打算,而是为社会福利和人类前途而感到苦闷时,因为出发点是正义、是理想、是热爱,反而能逼自己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来。

这也是治疗“愤世嫉俗”的最佳良方。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在为人处世方面,傅雷先生是这样提醒儿子的,那就是:“既要阔气,也要有分寸”。

他分析了人的心理:对于难得收到的礼,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临了容易生了怨恨。

所以,如果要给予帮助,最好是要帮在刀刃上,帮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最终难以拒绝别人任何请求的老好人。

除了人生观和为人处世,傅雷先生给儿子的感情方面的建议也非常有参考价值。

儿子结婚之前,他只告诉了儿子两个字“自爱”。

因为反复的、没有结果的恋爱对让人对爱情变得麻木。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当儿子真的进入了一段婚姻,傅雷先生将自己和妻子数十年间的和谐的相处之道传授给儿子,那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夫妻之间应相敬如宾”,因为只有平静、含蓄和温和的感情才能长久。

傅雷先生还提醒儿子,不能为了艺术而疏忽妻子和家庭,在两个人的漫长道路上,要记得时时拉妻子一把,别让妻子掉队。

这样才能维持长久和谐的婚姻。

其实从傅雷先生给儿子的家书中,我们也看出了中国父母的普遍特点,那就是以孩子为生活的重心。

在《傅雷家书》中,身为父亲的傅雷总是试图为儿子安排好一切,甚至到了各种生活细节。

但傅聪本人却曾表示过,对于这种关爱,他也像我们很多子女一样,是感觉到有些厌烦的。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1966年4月13日,是傅雷与傅聪最后一次通信。

在信中傅雷写道:“每夜入睡前都有一个希望——不仅能与骨肉相聚,也能和隔绝一二十年的亲友会面。我也常梦见你,你琴上的音乐在梦中非常清楚”。

没能等到相聚。

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二人因受迫害,选择了自缢。

为了防止身体倒在地上发出声音吵醒邻居,他们在地上铺上了棉絮与床单。

作为“叛逃者”傅聪无法回国处理父母的后事,直到1979年才获得批准回国。

没有父母往后的54年里,他始终按照父亲的对他期待活下去,直至去世。

今天凌晨,看到傅聪先生去世的新闻下面对他一片骂声。

突然想到傅聪先生在生前就已经想好,百年后的事:“身后名利的事情,顾不上这些,无所谓”。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傅雷家书》里的父与子,天上再见

— END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