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麻糖”是孝感家喻户晓的地方特产,相传其制作手艺流传于孝南区卧龙乡八埠村。据当地老人介绍,在我国唐宋期间,八埠村因处于澴河中下游的水上码头运转中心,依赖于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直接将货物运输至汉口,当时,在八埠口居住了许多工匠艺人。其中,就有一家专门从事制作喜糖营生的家庭。

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姓李,名叫李洗唐,因为他每年在初冬时节至清明节前,会熬制一些自制的小糖块,用于当地人结婚或是举办宴席所用。因为,是订货生产,且当地就此一家,于是,买这些糖块的人,就开始叫李洗唐为“喜糖”了,因为,叫着顺口,当地人习惯就自然了。从那之后,喜糖的由来便逐渐推广开来。
李洗唐家经过近三代人的传承,做喜糖的工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但是,由于需要喜糖的特定客户不多,依靠当地市场,远远不能提高销量。于是,李家的第三代传人李喜旺,便与跑运输的叔父一同乘船到汉口,将熬制好的喜糖带到汉口去卖,这样来来回回两三年,李家因为这项手艺,不但可以勉强度日,而且还可以扩大生产。
直到有一年夏末,因为李喜旺的父亲生病,近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为了给父亲治病,他不得不提前熬制糖块,以便多赚一些钱,好彻底治愈父亲的疾病。可是,天气炎热,担心熬出的糖块还没有运到汉口就会融化,到时候不但不好看,也不好卖。
怎么办?要是不去生产这些喜糖,就没钱给父亲治病?不去汉口,又卖不掉?去汉口又会因为天气原因,而不好卖?这时,随他多次到汉口的叔父,给他出了一个点子,就是将生产出的喜糖放入炒干的熟芝麻当中,这样就不会为喜糖融化而担心了。
好办法!李喜旺不禁为此高兴起来,他不住地给自己打气:“看来父亲的病有救了”!
到了汉口后,李喜旺发现芝麻与喜糖已经结合在一起了,原本打算将喜糖弄出再卖,可是,已经不可能了。为了尽快卖掉喜糖,变钱给父亲治病,他也就只有将错就错了。买惯买李喜旺喜糖的老客户,起初没有觉得这种喜糖有什么特别,就买了一些尝试着吃了起来,没有想到的是,客户吃了之后,反而觉得夹渣着芝麻的喜糖更好吃。
就这样喜糖与芝麻第一意外的结合,就诞生了一个新的食品——麻糖。为什么叫麻糖?而不是糖麻呢?这是因为芝麻在喜糖的外面,所以称之为麻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这样叫起来顺口。
当然,最初的孝感麻糖并不是像如今这样薄、脆的,而是不断发展创新结果。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在李喜旺暗自高兴快要将粘了芝麻的喜糖卖完的时候,有一个顾客返过身来,跟李喜旺说,这样的喜糖吃到是好吃,就是太厚了,不好下口。结果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买他喜糖有极少部分的退货。
回来的路上,喜旺想起了父亲要吃酥饼,于是,他就在汉口街市到处去买。但是,由于错过了上午的早市,他没有买到酥饼。临近中午,为了赶路,他和叔父只得买了几个烧饼充饥。在路上,李喜旺在一边划船、一边吃烧饼的过程当中,他联想起客户说喜糖太厚的事情。当他看到烧饼两面都粘有芝麻时,他便有了将块状切喜糖成条状的想法。后来,为了便于运输又制成半月形的块状,这就是喜糖演变成麻糖,麻糖从条块型演变成半月形块状的过程。
据八埠口的老人们介绍,制糖的手艺一般是由艺人们心口相传,需遵循一定的家规家训,比如:“传长不传幼、传男不传女”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在选择传人方面,没有那么严格的家规家训可言,但是,在制作技法上,仍然是坚持口口相传,并追求天时、地理、人和的生态元素的结合,或许,这些独特的工艺传统,就是孝感麻糖制作手艺得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