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杵臼,石器,仰韶文化,臼宽16.60厘米、臼长21.00厘米、杵长13.00厘米、杵围18.5厘米。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于偃师灰嘴发掘出土,1963年入藏河南博物院。

石杵臼
石杵臼,由石杵(chǔ)和石臼(jiù)组成,由青岩石磨制而成。石臼为不规则的半卵状,凹窝为椭圆形;杵为圆柱体,中间粗,两头细,通体磨制光滑。
石杵
杵臼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谷物加工工具,由杵和臼组成,既可以脱去谷物的外壳得到精米,也可以将精米捣制成粉。操作方法是将放谷放入臼中,用杵舂捣,以脱去谷皮、或捣米成粉。
考古资料表明,杵臼在石磨盘和石磨棒还十分盛行的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在仰韶文化时期,特别是仰韶文化后期,在中原一带杵臼与石磨盘、石磨棒这两种谷物加工工具是并用的。龙山文化以后,杵臼开始占主导地位,并逐渐代替了石磨盘和石磨棒。
石杵臼俯视图
这件石杵臼制作精致、保存完整,并且是发掘出土,时代确切,可以作为断代的依据。它的出土对于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h1 class="pgc-h-arrow-right">比较研究</h1>
杵臼的出土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全国所有地区。据马洪路先生统计,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铜器时代初期,我国发现的谷物遗址中,有杵臼者占63%,并且随时间的推移而数量增多。以下选择几件有代表性的汉代以前的杵臼做一简单对比。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州采集到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石杵臼,长14.50厘米、宽11.80厘米、厚5.10厘米。臼为接近菱形立方体,中有一臼穴,臼为红色,杵为黑色,臼穴及杵头均很光滑,有使用痕迹。
在郑州采集的石杵臼
河南省南阳出土的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石杵臼,砂石质,臼高21.50厘米、杵长18.40厘米、杵径6.00厘米、臼长37.50厘米,臼略呈菱形,臼面中心有一椭圆式臼窝。杵为圆锥体,一端平齐,一端较锐。
南阳出土的石杵臼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臼,口径7.70厘米、高9.60厘米,口略敛,腹深斜,平底,加砂制成。
镇平县出土的陶臼
湖南澧县都督塔原始遗址发现的3件石杵,皆选用天然砾石、砂岩磨制而成,3件形体不尽相同:—件形体类似蒜锤,杵头大,柄部小,断面为圆形,杵头可见舂捣所留的疤痕和麻点,杵长25厘米、杵头径7厘米、柄径3.5厘米,可惜崩裂为两半,只发现一半;另一件为长条状,两端粗细不等,长32厘米、头宽7厘米、柄宽9.5厘米;还有一件,两端粗细相差甚少,中部横剖面为椭圆形,两端均有使用痕迹,周身还可见磨痕。
湖南澧县发现的石杵
重庆江北羊坝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杵,长20.7厘米、宽5.2厘米。变质砂岩,呈圆条形,周边皆有锤击痕。
羊坝滩遗址出土的石杵
1960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临汝发掘出土的商代石杵,长11.50厘米。天然鹅卵石制成,腰部稍有加工,首端粗大圆浑,后端亦圆浑较前略细。
临汝出土的商代石杵
安阳小屯出土的商代石杵,高7.30厘米、腹围11.50厘米,体呈长方形,通体磨光,两侧面斜直,单面刃而宽,后端窄。
安阳小屯出土的商代石杵
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南召发掘出土的一件商代石臼残片。石臼纵40.50厘米,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中间有明显的研磨痕迹。
南召出土的商代石臼残片
1960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孟津发掘出土的一件汉代石臼,口径6.50厘米、高8.00厘米。红砂石质,上圆下方的臼形器,上部刻有方格纹,下部为横及斜平行线组三角形纹饰。
孟津出土的石臼
1972年5月郑州新密市出土的东汉画像石臼,高32.00厘米、上边宽23.00厘米、下边宽17.00厘米。造像石臼上宽下窄,四周分别雕刻铺首衔环,玉兔捣药,人兽相斗,树木等。
新密市出土的画像石臼
通过对以上几件杵臼的简单对比,结合笔者收集到的材料,可以粗略地看出:首先,早期的石臼、石杵体量较小,而且外形不规则,制作也较为粗糙,本文介绍的这套石杵臼是其中制作相对精致的一套。目前考古材料显示,汉代的石臼形制比较规整、制作比较精细、并且带有一定装饰。其次,早期的石杵没有形制变化上的规律,也就是说没有明显地从形制上进行分期分类的意义,比如本文所述的这件石杵和上文所述的在郑州采集的石杵都磨制的比较细致,而和其时代接近或更晚的其他几件石杵则大多制作非常粗糙;再比如以上几件石杵虽然在形制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却看不出规律。以上实物资料显示,在石杵的形制和加工程度上,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不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石杵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稍加制作就可以使用的工具的缘故。
<h1 class="pgc-h-arrow-right">作者简介</h1>
顾永杰,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河南博物院工程师,致力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技术史等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