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铭(1362年—1395年),元惠宗至二十二年(1362年)出生于会宁县王家庙乡蒲杏村一个世代业农的家庭,自小聪颖好学,共武十七年(1384年),23岁时考中甲子科举人,为甘肃5名中举者之一。翌年3月赴南京会试,成为全国已丑科472名进士之一,为甘肃考中3名进士之第一名。洪武帝朱元璋坐镇文华殿,听传胪唱进士名当殿面验诸新中进士,见曹铭年轻英俊、潇洒大方,逐大喜,称赞道:“曹铭有君子之风,容止凝端正,堪为国士”。按例授其翰林院检讨,后又擢升行人司司正。洪武十九年(1386年)调六科衙门,任兵科给事中(正七品),负责兵部与皇帝之间的诏旨和奏章及有关规谏、补阙、拾遗、稽查等公务。期间,朱元璋大兴土木,扩建皇宫及诸王公主府第,曹铭深知此事利弊得失,逐向朱元璋谏言:“天之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望无穷。国家遭元人蹂躏,生灵涂炭,当务之急在于便民,在于休养生息。陛下宜节用爱财,不易空耗国力而使百姓失望。”朱元璋听了心中老大不快道:“朕方励精图冶,何来‘百姓失望’之说?”铭答:“陛下善察民意,此诚百姓之福。然不节用惜财,民不堪受,失望犹是轻语。”曹铭反复陈谏,惹恼朱元璋,以“不敬”二字诘责。但曹铭并不畏惧,依然争辩道:“陛下忍心以区区忠言之故纵无穷之责,何以为治?”曹铭的浩然正气使朱元璋下不了台。最后以罚曹铭抄录“四书”三天作罢。褚王公主府第扩建事随之暂停。翌年,曹铭以“直言切谏,不失谏官本色”擢升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为太子属官,协助太子批阅奏章公文等褚多事务。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秋,铭升任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协办詹事府一切公务,从太子起居到公务处理,皆亲理筹划,甚得太子朱标赏识。铭见诸王与太子间关系甚为紧张,即上书谏言:“今国家制度未尽完,礼法未尽备也。诸王服乘拟天子,宫闱越其制。太子本为国之储君而诸王与太子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遵礼法而令天下。”朱元璋阅后立下诏令,定制度、完礼法,抑制诸王,朝野肃然。是年山东大旱,一至九月无雨,赤地千里,朱元璋命曹铭前往山东放赈救灾。铭一路青衣小帽,了解民情,平反冤狱大案,为百姓造福。还京时百姓夹道焚香送别,德州百姓赠以“万民伞”,铭坚持不受。朱元璋闻知,擢曹铭代都察院事。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九月,年方33岁的曹铭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主持院务。任内平反冤狱无数,一时政声载道。
洪武二十八年九月的一天早朝,都察院左都御史吴斌报奏真州18人谋逆事,其父母妻女当连坐。此事曹铭早已查明,因而向朱元璋奏道:“臣已审明其父母妻女并不知情,人人连坐,无乃太过!”朱元璋对谋逆事本就十分厌恶,竟偏向吴斌,同意连坐。曹铭直言抗争:“刑法本为惩恶之药石,药到病除,医不再投,岂可滥用乎?连坐之法,国有定制,今18人罪不至此,何得竭泽而渔、焚林而田畋?唐虜法轻而天下治,暴秦刑重而国卒亡,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朱元璋一听曹铭将他比作“暴秦”,顿时龙颜大怒,切责曹铭“犯颜抗旨,语属狂悖”,枷锁午门示众。曹铭被示众至中午,朱元璋“怒色稍霁”,令臣官传旨要曹铭谢罪认错,曹铭脱口说道:“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臣有罪,不用赦;臣无罪,何赦之有?”朱元璋见曹铭如此固执,气急败坏地连声喊“杀”。在押赴刑场的路上,路过太学,铭高声大叫:“太学诸生听着,天子今杀一无罪之大臣,日后尔等掌史馆当书之,令天下后世知曹铭未妄食君禄。”
曹铭死时年方34岁,其死震动朝野。朱元璋为之“不怿者良久”,下诏厚葬。对吴斌“放其还家,永不录用。”并下诏特赦18名死囚家属归家。曹铭的灵柩回运起程之时,文武百官垂泪相送,其好友己丑状元丁显送挽联曰:“忠骨北归青山为伴,虎观南空黄鸟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