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作者:青林知青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h1 class="pgc-h-arrow-right">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h1>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这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郑思肖所写的一首诗,其中首次以“中国梦”入诗,是最早将这一概念写入作品之人。

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其中的“下泉”语出《诗经》,是言曹国人怨恨国政腐败、盼望贤明治事,与“中国”匹偶,对仗很是工整。

时值蒙古铁骑袭来,大片国土沦陷,大厦将倾之时,诗中所言的寓意是很明显的,他是将自己的哀伤与千古兴衰治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南宋亡国后,出现了一大批的遗民诗人,按类型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有誓死不屈,坚持抗元的文天祥和谢枋德;有不仕元朝,隐居山野的蒋捷和林景熙;也有虽被迫在元廷为官,但却心有不甘,诗文中常有故国之思的,这类人最多,其中当以赵孟頫最为著名。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郑思肖,无疑是属于第二类,而且是属于反抗精神最强的一类,其原名无考,有人说叫之因,这“思肖”乃思念大宋朝的“趙”,赵氏残缺,离我而走变为肖,也有避嫌之意;他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他自称“孤臣”,且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朝的忠诚。

他每逢祭祀之日,必望南野哭而再拜;听闻塞北官腔,定掩耳而去,由此可见,他对故国的感情之深,以及对异族入侵的强烈愤恨。

一个连名字都弄不清楚的人,生平真是没办法写的,只能从野史笔记,以及他的诗作中来拼凑,好在这方面的记述还很多,最详尽的大概是《宋遗民录》了,虽然有些说法矛盾,但还是有个大致的轮廓。

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福建连江人,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年77卒。

郑思肖家学渊源极好,父亲曾为苏州平江书院山长,他本人为太学优等生,应博学鸿词试后,被授和靖书院山长。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他是出生在宋理宗朝,14岁便考中了秀才,但那时的国势早已颓危,当元军大举南下时,他感时局艰险,到京都临安上书朝廷,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但他人微言轻,奏折如泥牛入海。

不过,即使皇帝看了,想必也难有回天之术,不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郑思肖虽为一介文士,但国难当头之际,他也是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尽自己的努力。

早年他因父亲在苏州,所以,他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苏州度过的,他是否成过家倒是没有任何记载,据说他是终身不娶;只知道他有一个妹妹,然所遇不谐,毅然削发为尼,后来竟也下落不明;此后的他是寄食苏州城南报国寺,孑然一身。

他最后是把维系生计的田地及家产捐给了寺院,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缴田赋;因为如果缴纳田赋,则意味着承认元朝政权,可见他对元朝政权的厌恶之情。

不过我想,他的家产应该也不多,因为,据他记述,他“无家又无后”,一室萧然,平素他的打扮是“头戴烂纱巾,脚踏破鞋底”,在苏州时就曾七次搬家,一般家产殷实之家,是不会有如此举动的。

苏州沦陷后,很多人都变节投敌,其中以原宋朝的旧官吏和文人为最,他很是愤怒,遂作三百余字的《陷虏歌》,借题发挥,畅快淋漓地骂尽了古今众多无耻变节之人。

但作为一介布衣书生,本生亦无号召之力,难以象文天祥那样祭起抗元大旗,他只有在蒙古人的高压之下,偷偷地写几首诗词,一抒自己的性志,仅此而已。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寒菊》大概是郑思肖最为有名的一首诗了,即使是在咏菊类应该也是位列前茅的佳作,此诗托物言志,隐喻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诗以寒菊自喻,将那一群如百花的小人们同自己严格地区分开来,也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

作为学人,长期的儒学教育是积极入世,但山河色变,当年他们看不起的夷人入主华夏,不仅过去的荣华都成为过眼烟云,而且在元人野蛮的统治下,屈辱受尽又不能反抗,所以,失落、屈辱、迷茫及孤独的情绪充斥于诗词中。

如果说当年以陆游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诗人们,还带有收复失地的豪情,而到了亡国后,这众多的诗人们遂成为不敢怒又不敢言的顺民了,他们的诗作中充满了凄苦哀叹,而其中的怀旧题材成为主流。

但是,这类作品在那个动乱之时是找不到地方发表的,这也是宋末文人留传下来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的主要原因。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作为一位在亡国痛苦中挣扎的孤臣孽子,郑思肖亦是一样,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写下了诸多的文章,自知这些诗文不见于世,于是便效司马迁之《史记》,藏之深山,传之其人。

他将一生中写下的诗文汇编成集,名之《心史》,重缄封好,藏于苏州承天寺的一处枯井中,以期有重见天日之时而传之后世。

历史在白云苍狗中走到了365年后的大明崇祯年间,当时的情景同宋末之时何其相似乃尔,大明王朝在后金铁骑及西北李闯等人的前后夹击下,朝不保夕;人祸横行,又遭天灾,江苏久旱无雨,地裂苗枯。

承天寺僧人遂想起院后古井,意欲浚疏得泉以解然眉,不料却掘得一密封铁函,函内包纸上写有“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的字样,打开一看,则是《心史》全稿。

苍天有眼,这部凝聚着郑思肖一生心血的手稿,在水浸土埋,历经三百年余年后,依旧是纸墨如新,古香扑鼻,一如郑思肖所坚信的那样,“水不能湿,火不能燃,金不能割,土不能塞”,终于如他所愿,“我知我书必开大明之天”。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纵遇圣明过尧舜,毕竟不是亲父母,

千语万语只一语,还我大宋旧疆土。

这首诗名便叫《心史》,可以说是这部书提纲挈领的要旨,书中共收郑思肖40年间写下的所有诗文,皆为抒发自己爱国情操的作品,在控诉元军暴行的同时,也痛斥了那些奸臣佞徒,表述了自己的爱国与忠诚,可谓满篇遗民泪,字字都泣血。

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

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

慷慨歌声闻屋外,婆娑剑影落灯前,

篇篇字字皆盟誓,莫作空言只浪传。

作为一位拒绝同元人合作的遗民诗人,郑思肖以深情的笔触讴歌了南宋的爱国志士,表达的是“国可亡,然志终不可为之屈”的坚贞气节,以及自己对大宋王朝的怀念。

而此书得见天日之时,正是大明王朝抵抗异族入侵的关键之时,这在当时是有着激励斗志的鼓吹作用的。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心史》是郑思肖将一生奇气伟节之作合为一书的汇编,这部光照千古的奇书面世后,即受到明季爱国人士的热烈欢迎,一时间,苏州城“咸相传讯,叹为奇绝”,士人“竞相传录,如获琳琅”;江南巡抚张国维 “览而异之,立捐俸绣梓”,并亲自作序,世称《铁函心史》。

“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郑思肖的故国情怀每到世事板荡之际,总是让壮心不已之士励志;“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这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读后感,他夜以继日地将这部书读完,每尽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这首诗颇具慷慨悲歌之风,郑思肖痛心自己乃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又无力报国,表达的是他渴望有人能收复失地、坚持抗敌,进而收复国土的愿望。

当故国沦于异族之手,大好山河如花落去之时,身为大宋子民的他,剩下的只有自责及对远去时光的怀念,《心史》留给我们的,正是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在这特殊时期的心路历程。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这部书的影响是很大的,也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在清朝之时言其为“伪作”之声渐起,首先是康熙朝的徐乾学认定为海盐姚士粦所伪托,进而在《四库全书》中称其为“文词皆蹇涩难通,纪事亦多与史不合。”从而断定“此必明末好异之徒,作此以欺世,而故为眩乱其词者。”

这个就不用争辩了,就我的感觉来说,清言“伪作”者所举之例皆有以偏概全之论,之所以要论其为“伪”或“托”,均是为迎合康乾年间思想专制之需,所以,不足以证。

这书面世之时,正值明朝行将就木之际,所以,这部书激发世人救亡斗志,可以说是来得很是及时,是天意?是巧合?正因为这些因素也引得后世很多的学者对其真伪的争议,也是可以理解的。

郑思肖还是画家,尤擅画兰,但他画的兰花与众不同,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无根的兰花,寓意南宋失去国土根基。

他画兰,疎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之,绝不轻易随便给予他人,所以流传下来的极少,世传赝品多多,唯一的被世所公认的真迹,由溥仪从宫中偷出后卖给日本人,遂流入东瀛,现存日本大阪博物馆。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

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这是墨兰图上的题诗画,时郑思肖已年近古稀,所画墨兰无土无根,“不画土,人询之,则曰:‘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吾忍画耶?’ ”此画笔数寥寥,但意境峻峭寒寂,孤傲高逸,同他本人如避世幽兰一般地别无二致。

画中题款故意不落元朝大德年号,仍冠以大宋的“德祐”年号,此时距南宋灭亡已去30年矣,思宋恶元之念历数十载不减,所以,画这露根兰,寄寓的是亡国之痛。

据说赵孟頫亦善写兰,其画长叶多花,与郑思肖的笔法迥异,两人似曾相识,书载,赵孟頫曾数度前来拜访,然郑思肖其“受元聘,遂与之绝”,拒而不见,赵孟頫只得叹息而去。

他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赞曰:“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从他的诗中可以推论,他为生计也卖过画,“我有真黄金,只作土价卖。陪笑遍示人,竟无一人买。”

这应该归于当时无人识得他的价值,他的画作构图疏简、画意晦涩,并不为时人所欣赏,故流传下来的极少,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在《心史》未面世之时,是没几人知道他的大名的。

从《心史》中的诗文也能从中理解其绘画的特点,最初的他在亡国之后,曾万念俱灰,打算“绝笔砚、文史,谋入山林,蜕去姓字,甘与草木同朽”,但后来他选择了以笔为武器之路,这实在是有些“国之不幸诗家幸”的意味。

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

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

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

唯有固穷心不改,左清右史足清娱。

郑思肖的这首诗名叫《飘零》,是郑思肖在历经动荡生活的感叹,他一生处宋元鼎革之季,而对大宋又超出常人般的热爱,在他临“疾亟”之际,特地让好友为自己制作一个灵牌,上书“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嘱咐完毕后,“语讫而卒”。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观郑思肖的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事迹,他就是一介书生,一个深深爱着故国,忠于大宋王朝的读书人,他为人赞叹的是那忠贞的气节,那孤寂坚忍的坚守,及给后世留下的作品,他是大宋遗民风骨的典型代表。

正如元人在修《宋史》时所感叹的那样,“中外搢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郑思肖:他是最早将“中国梦”写入诗歌的诗人,画无根兰花以明志郑思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值得庆幸的是,当清人入主中原后,对当初反抗满清的志士多加以追谥,对卖国求荣的“贰臣”俱打入另册;“不食周粟”的气节受到追捧,当然,这是为了迎合统治的需要,而正是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郑思肖之名,在清朝之际得以广为人们所知。

郭沫若在抗战期间曾盛赞郑思肖,称其为“民族意识浓烈的人”,每当在民族存亡的关键之时,这郑思肖强烈的民族意识,便会显得愈加可贵。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郑思肖,记住这位用自己的灵魂,坚守着“大宋子民”的阵地,用自己不屈的意志,写就了一段民族意识《心史》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