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孔子夫人是谁?她怎么啦?

孔子夫人是谁?她怎么啦?

喜欢查找事物因果联系轨迹的鲁迅

鲁迅在《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一文中,根据孔子言论,“推定孔子晚年,是生了胃病的了。‘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他并非百万富翁或能收许多版税的文学家,想不至于这么奢侈的,除了只为卫生,意在容易消化之外,别无解法。况且‘不撤姜食’,又简直是省不掉暖胃药了。何必如此独厚于胃,念念不忘呢?曰,以其有胃病之故也。”

并且孔子的胃病是周游列国闹出来的:“盖当时花旗白面,尚未输入,土磨麦粉,多含灰沙,所以分量较今面为重;国道尚未修成,泥路甚多凹凸,孔子如果肯走,那是不大要紧的,而不幸他偏有一车两马。胃里袋着沉重的面食,坐在车子里走着七高八低的道路,一颠一顿,一掀一坠,胃就被坠得大起来,消化力随之减少,时时作痛;每餐非吃生姜不可了。所以那病的名目,该是‘胃扩张’。那时候,则是他的晚年,约在周敬王十年以后。”

孔子夫人是谁?她怎么啦?

孔子和南子剧照

看上去是在调侃,其实鲁迅很认真的。虽然孔子生存的时代已经遥远,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并没有太多改变,孔子留下的言论我们不仅一看就懂,而且还一直奉为圭臬,因而他自己的言论及其逻辑也足以让人们还原其人状貌。 

想必鲁迅写作此文时,只推定孔子胃病的由来,而并没有打算推定孔子整个人生的成长逻辑,特别是他是怎样成长为一个思想家的,想必要是他愿意的话一定是很容易的。他是把这件工作留给俺了,俺就来试试吧。

说到这个“俺”字,原为河南山东一带土人之自称,鲁迅作为浙江人本不应用此自称的,但他在《两地书》里和“害马”(即害群之马,广平兄专用于在微信上与鲁迅聊天时用的昵称)八卦时使用了这种说法,今天许多网民喜欢自称“俺”,可能就是来自鲁迅的先例。

孔子夫人是谁?她怎么啦?

许广平

孔子之所以有机会成为一个思想家、政治思想家,必有其独特的原因、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是什么呢?看看《论语》的记载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杨伯峻译:“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从这一句话,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推定点什么来?想想看,他是怎么知道女子“难养”的?孔夫子是结过婚的人,他这一结论当然应该与他妻子有关!孔子先生关于女人的知识学问,虽然也可能和他与其他女人的交往有关,但无疑主要是他的夫人“教育”的产物!

较早的孔子研究专家司马迁写过一篇题为《孔子世家》的名作,其中没有提到孔子何时何地与何人结婚,但提到有子孔鲤,没有提孔子夫人的名字。在《论语》一书里,也提到他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传为《汉书·艺文志》所载之《孔子家语》则有记载:“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鱼年五十,先孔子卒。”但此书早佚,现存文稿疑为后人假托孔子家人、门人所作,并不靠谱。当然,我们只需要确认孔子确有妻子就可以了,这个人是谁、是不是亓官氏,或许也并没有那么重要,虽然我们将要求她承担起让孔子对女人作出那样一个一般性结论的历史责任;她可能也并不知道她的所作所为造成了什么后果,但我们知道——我们“推定”:这位亓官氏很可能就是最早的“难养的”、既近不得也远不得的女人!

孔子夫人是谁?她怎么啦?

孔子夫人剧照,张凯丽饰

由于父母亲去世较早(1岁时父亲去世,15岁左右时母亲去世),孔子早早承担养家责任,婚后一段时间白天工作、晚上读书,呈现了成为好丈夫、好父亲的势头。由此他的学问不断长进,但家居生活很快就过到头了。大概在“七年之痒”之后,他就开始到处乱跑了。他的传记作者称之为到处访学,再后来干脆云游四方,史称“周游列国”。

人们一直善意地认为,孔子外出是为了找机会做官、实施他的政治主张的,但这是真的吗?孔子本性是一个喜欢思考、热衷于研究学问的安静的学者,如果他的妻子是一个为他所钟爱的、温柔贤惠的女人,应该会成为家居宅男的。同时,孔子还是一个多情的男子,具有沉醉于温柔乡中的潜质。据司马迁《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56岁那年在鲁国当代总理,因为工作不顺心便离职跑到卫国,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惹出了一次轰动中国历史的桃色事件――他受到了南子小姐姐的诱惑。她自称“寡小君”,《论语》里说这是国君的妻子对外国人说话时专用的自称,意思是“I’m the Queen”。他俩单独约会了一次,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反正孔子的学生子路看不下去了,很不高兴地嘀咕个没完。孔子气愤地表态说:“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要是俺和南子小姐姐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叫雷劈俺!叫雷劈俺!”)然而,他还是由此得出一个著名论断:“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孔子认为在美女和美德之间男人会首选美女。

孔子承认好色是人的本能,多少有点现身说法的意思,但他还是以好德之名义周游列国去了。显然这是有原因的:一定是因为家里那个女人又作又粘人,成天腻歪闹腾,让孔子不得安生,一言以蔽之,“近之则不逊”;并且孔子出去一段时间之后,想必也曾出于思念想回去看她,谁知她打电话、发短信、QQ留言、发微信,全部是指责和谩骂,一言以蔽之:“远之则怨”!

呜呼!要是亓官氏嫁的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像孔子这样聪明绝顶的人多好!偏偏是他!他就这样被培养成了一个政治思想家!他不仅从他老婆这个个别上升到了女人一般,而且上升到了被称为“小人”的男人一般,把他们归为一类,然后作出顶层设计,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称之为“礼”,而且还“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礼”就是规矩,而规矩就是管小人的,而小人就是像他老婆那样难养的女人和男人!搞出这个见鬼的“礼”束之高阁也就罢了,偏偏孔子老婆是那样一个难缠的女人,让孔子没法在家里落脚,只好出去跑;而出去跑总得有一点理由吧,那就推销他的哲学和政治主张吧!

还有,偏偏孔子还是一个教育家!他绝不甘心自己一辈子被折腾、绝不甘心让他老婆一样的女人为害人民群众;事情糟就糟在,他不仅十分重视以社会政治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而且还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亲自巡回演讲作报告,把他那一套荒唐的理论谬种流传给了他的那一大帮没头脑的学生!《论语》记载了一段子夏的话:“贤贤易色;……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这样的人即使学历不高,我也一定说他是有学问的。”)是的,他是“学习”过了,当然是跟他的老师学的呗!也许孔子自己也没有想到,他那满口仁义道德、实则抱怨老婆的理论竟然招引了一大堆“粉丝”,竟然整出个“吃人”的“礼教”来,还成了古代中国基本的政治理念,一直被拿来治理咱们中国社会,长达几千年……

孔子夫人是谁?她怎么啦?

孔子和南子聊得好嗨。

悲哀呀!如果孔子夫人是一个风度、气度、深度胜似南子小姐姐的女人,他会那么不着家吗?他即使为了事业外出活动起码也会乘着春运回家过年之类的,但孔子并不想回家,并且得出了“唯女子……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可能得罪了相当数量并没有“怨”和“不逊”之恶习的女性的全称判断!要是孔子太太是一个风度、气度、深度胜似南子小姐姐的女人,如果有了南子小姐姐一样的女人滋润他的心灵,他还会那么阴暗地看待女人和他不喜欢的男人也就是“小人”吗?他还会有那样一套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政治主张吗?

是啊,要是孔子娶的是一个南子那样的白富美,啊,他一定会带着心爱的女人和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过着幸福而安定的生活!如果他不是年近六旬才碰到心仪的女人,如果南子又不是一个有夫之妇,那么,至少他也不会到处乱跑弄得如丧家之犬了吧?或许至少他就不会因为长年奔波劳碌、饮食没有规律,而患上讨厌的胃病而总是吃那个辛辣的生姜了吧?

不过,说起来也挺怪的:在西方文化史上处于始祖地位的苏格拉底,也是由凶悍的老婆造就的!他几乎每天都被老婆辟头浇一盆脏水,然后把他赶到大街上;他呢,就在街头拦住行人扯犊子,最后,他愣把自己扯成一个引领西方思想潮流的哲学家。原来东西方人类的命运是一样一样的!

孔子夫人是谁?她怎么啦?

苏格拉底

当然啦,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命运还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孔子遭遇了难养的老婆首先考虑的是找老婆的问题,把责任推给老婆,指责她“难养”什么的,而苏格拉底则相反,他首先查找自己的缺点错误,他出去跟别人讲道理都要求“认识你自己”――瞧瞧!虽然中西文化都起源于恶婆娘,但苏格拉底创造了反思自我的忏悔文化,孔子捏鼓了整人的道德至上主义!

人们都说孔子在历史上地位多么重要,但是人们常常忽略掉他的思想的来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老婆太重要了!是的,也许孔子的思维方式像苏格拉底一样就好了,或者,假如我们这些推定者也有苏格拉底那样的思维取向,或许也可以不去指责孔子的妻子,而把责任归咎于孔子自己。但是,要知道,俺也是孔子思维方式培育出来的中国人,早已经习惯于一遇到矛盾问题就把责任推出去,所以,俺仍然要强调指出:如果孔子夫人不是那个亓官氏的话,中国历史会是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