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威杨成绪楹联选析——陇联月旦第三十五期(辛丑秋分篇)

作者:楹联中国

杨成绪(1831—1919),字绍闻,武威凉州人。但因其为文不遵“八股”章法,屡试不第。同治十二年(1873)43岁时才考中秀才,光绪二年(1876)46岁时又考中岁贡生。后曾去西安乡试,因抨击时政落榜,从此绝意科场,在民间写字卖文为生。由于他性格倔强,恃才傲物,时人称其为“狂生” “凉州一怪”。他在兄弟排行为四,老百姓敬佩他光明磊落,扶弱济困,尊称其为“杨四爷”。

据载,清宣统三年,武威农民在齐振鹭、陆福基领导下掀起抗税反清运动,后陆被杀杨成绪作文致祭称陆其英雄,后齐又被杀于武威大什字,暴尸街头,杨义愤填膺,在大什字当众脱裤拉屎撒尿,有人提醒他人多须顾及脸面,他说:“凉州城里哪里还有人!?”狂颠之行,足见性情。其人才思敏捷,文笔老辣,尤善吟诗联对,爱讽喻讥评人事时弊,但底层百姓有求于他,总是热心相助。流传至今联语无几,多以白话俚语入联,或诙谐幽默、或辛辣抨击,平仄不计,别具一格。

武威文庙

虎尾春冰真学问;

马蹄秋水大文章。

赏析: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后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迄今已有五百余年,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虎尾春冰,出自《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马蹄、秋水,是《庄子·外篇》的两个名篇。上联之意是战战兢兢,如踩虎尾,如履薄冰,是有真学问的人应该采取的态度。下联之意是去参悟《马蹄》《秋水》这样的经典,才是真正的好文章。联语对仗工整,庄重典雅,意蕴深远,不类杨成绪其他手笔。

贡生高自卑子夭折

惟望曾参养曾晳;

谁知颜路哭颜渊。

赏析:贡生高自卑事迹限于资料无考,武威文庙有一“斡旋文运”匾,为其书于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曾晳为曾参之父,颜路为颜渊之父,此联通过一对先贤父子比喻,褒扬了高氏父子之才德,上联说希望儿为父养老,下联说没想到父为子送终,描叙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凄伤。联语虽克制内敛,未大肆渲染悲痛之情,然读后回味,令人鼻酸。

嫁女

往之汝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学温学柔。

赏析:《孟子-富贵不能淫》有句:“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往之女家之女,通汝。此联引用古语,要女儿嫁人后多存警戒之心,多有温柔之举,以杨成绪之性情能有此联,可见他为人父母之心 于普通人一般无二,对女儿深深的爱惜之意尽在联语之中。

为老铁匠庆生

若非往昔,踢停咣啷叮当脆;

焉有今日,唔不楞登咕嘟吹。

赏析:杨成绪有一旧识,在凉州北门外做铁匠,一日杨路过其家门,见吹鼓手吹吹打打,上前问说是给铁匠祝寿。杨成绪忙回家写了一副祝寿联,去为铁匠祝寿,进门后铁匠受宠若惊,赶忙相请进屋。杨成绪展开对联诵读,铁匠及众人一听便懂,满堂欢喜。联语脉络分明,今昔对比,上联说往昔打铁之艰难,下联说苦尽甘来,昔日辛勤换来今日生活无忧还能奏乐过寿,细思来感慨无穷。上下比后七字各拟打铁声和唢呐声,尤为生动传神。

戏对府衙师爷

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六位案总;

马牛羊鸡犬豸,一圈一路畜生。

赏析:此联传为杨成绪戏对凉州府衙师爷句,某日六房师爷无事于衙门外晒太阳闲谈,其中一位出此上联要大家对句,句中“兵、刑、工、礼、户、吏”指六房分工,一时无人无人能对,这时杨成绪正好路过衙门,一位师爷便叫住他来对。杨成绪听完上联,哈哈大笑对出下联而去,六位师爷不及反应,杨成绪回头又喊出一对:“稻梁黍麦菽稷,一仓一类杂种。”六位师爷又羞又恼,面面相觑。联语可见杨成绪之捷才,对无所事事的官吏辛辣讽刺可谓入骨三分,令人捧腹。

题鞋匠铺

大楦头,小楦头,咔咔咔,打出去丧门吊客;

粗麻绳,细麻绳,吓吓吓,拉进来福禄财神。

赏析:据说杨成绪同巷内有个鞋匠,忠厚踏实,童叟无欺,生意日渐兴旺,某日扩大铺面,修成后请杨成绪题匾、写联,次日杨成绪送来匾字和对联,对联即是上文,联语形象地描绘了做鞋场景,祝福之意通俗易懂,店主十分喜欢,但匾字却题的是“甲乙堂”,大家看了不解其意,杨成绪解释,甲,是鞋锥之形,乙是鞋刀之状,鞋匠靠此两样家什生计,不能忘本。店主及众人听后无不敬佩其才思巧妙,寓意深远。

祈雨祭坛

一坛上淫僧妖道,吹吹打打,打走了风云雷雨;

两廊下贪官污吏,叩叩拜拜,拜出了日月星辰。

赏析:此联有简注,某年凉州久早不雨,当地官没坛析雨,杨氏以联讽刺。上联描述道士和尚吹号打鼓、故弄玄虚,下联描述官吏磕头作揖、装腔作势,最终结果却依然是大旱无雨。杨成绪将此结果归罪于祈雨这个举动上,更深一层的意思,应为讽刺官吏们不务实为民、想法赈灾,只是在表面上做文章,也是对当时的形式主义的一种无情讽刺吧!

讽刺某道士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灵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足朝天,莫怪天尊。

赏析:上联老子传为太上老君化身,下联天尊,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亦是太上老君,均为道教所遵奉地位最高之神。此联妙在于上联老子令人联想到双关,既是太上老君,又是自称。另一妙即是回环重字,字意又不相同。联语流畅明了,讽刺道士不学无术、碌碌一生,令人读来发笑之馀,不免觉得杨成绪过于刻薄,即使道士捉鬼画符骗人钱财,也是迫于生计,又何苦咒人家两足朝天呢?

讽武威旧衙门某县令

爱民若子,牛羊父母,仓廪父母,供为子职而已矣;

执法如山,宝藏兴焉,货财殖焉,是岂山之性也哉。

赏析:爱民若子,出自《周书》卷三十五·裴侠传:“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 仓廪,即贮藏粮食之所。《孟子·万章上》:“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子职者,即儿子供养父母的职责。上联说县令打着爱民如子的旗号,搜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还厚颜无耻地认为这是老百姓应尽的儿子职责。执法如山,出自《明史·杨涟传》:“及纪(王纪)为司寇,执法如山;羽正为司空,清修如鹤。” 《孟子》的《告子章句上》有句“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意思是长期砍伐,导致山上一片荒凉,但这岂是山滋养树木生长的本性。这里讽刺贪官最上说执法如山,借此横征暴敛搜刮财物,导致民间疾苦焦渴,已经失去做官造福苍生的本性。联语整体对贪官污吏做出辛辣批判,而引经据典,可见杨成绪之学问渊博。另有一联,不知为何人所作,可视为此联的通俗精简版:“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点头哈腰:是是是,对对对;

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昂首闭目:嗯嗯嗯,噢噢噢。

赏析:中国官场,历来有对上阿谀奉承、俯首帖耳,对下装腔作势、颐指气使的积习。此联绘神绘色、入木三分地描绘出官吏媚上欺下的面目,读来两个场景如在眼前。另有一无名氏联,也是讽刺此种陋习:“见州县则吐气,见道臬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得说几个是、是、是;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赠贿,不觉得笑一声呵、呵、呵。”然对比起来,杨成绪之联更为形象通俗、滑稽可笑。

徐维强,甘肃漳县人,现居兰州。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红叶诗社社员,甘肃楹联学会副会长、青年委员会主任,甘肃省工笔画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青年楹联研究会理事,甘肃诗歌创作研究会副秘书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