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乾隆皇帝那么好大喜功,为什么偏偏不敢学康熙称“祖”?

作者:岛主历史观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论狂妄自大,史上鲜有皇帝能与乾隆匹敌,他心中敬仰的皇帝无外乎唐高宗、宋仁宗、外加爷爷康熙帝,就连父亲雍正帝,他也不曾放在眼里。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在他心中,唯有自己才是最有含金量的“千古一帝”。

实际上,乾隆皇帝的居功自傲无异于夜郎自大,他不过是沾了祖父和父亲的光,白捡了一个康乾盛世,当了六十年太平天子。虚假盛世掩盖下,是通向衰亡的不归路。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功过是非,清高宗乾隆确实是个开了挂的皇帝,他创下了很多中国历史帝王之最:寿命最长(享年89岁)、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在位60年,外加太上皇3年)、写诗数量最多(一生写诗四万多首,相当于2200多位唐朝诗人的诗作总和,一个人就“完爆”了整个盛唐)。

乾隆皇帝那么好大喜功,为什么偏偏不敢学康熙称“祖”?

(乾隆皇帝青年画像)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皇帝一辈子崇拜康熙、模仿康熙,如此好大喜功的他,为什么单单不学爷爷康熙称“祖”呢?

看到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熟悉历史的读者首先想到的是:“按照惯例,庙号是死后由继任皇帝加的,岂是他想称‘祖’就能称‘祖’的?”这话虽然没错,但乾隆又岂是一般皇帝,循规蹈矩遵从惯例不是他的作风,死后称“宗”不称“祖”还真是他自己的决定。

“有功者称祖,有德者称宗;开疆拓土曰祖,守业有成曰宗”,按照这一基本准则,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称“祖”,继任皇帝称“宗”。但也有例外,比如,明朝便是朱元璋、朱棣二“祖”并存,清朝的情况则更极端,竟出现了三“祖”鼎立的情况:努尔哈赤称“清太祖”,顺治帝称“清世祖”,康熙帝称“清圣祖”。

乾隆皇帝那么好大喜功,为什么偏偏不敢学康熙称“祖”?

(清圣祖康熙皇帝画像)

但是,纵然前面已有三“祖”鼎立,乾隆皇帝也无法有样学样,倒也不是不想,而实在是条件不允许。

首先,清朝的三个“祖”,各有原因。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开国立业称“太祖”,当仁不让,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开启全国统治后的第一个皇帝,将祖业发扬光大、开辟新时代称“世祖”,符合传统,如汉世祖刘秀,元世祖忽必烈。康熙帝在位期间战沙俄、收台湾、征蒙古,称“圣祖”虽有标新立异之嫌,但在法理上也说得过去。

总之,清朝的情况确实比较特殊,努尔哈赤、顺治、康熙,三者确实都有“开疆拓土之功”,符合称“祖”的标准。但是乾隆皇帝的情况完全不同,他虽然自认功高,却不曾有实质性的“开疆拓土之功”,达不到称“祖”的基本条件。

乾隆皇帝那么好大喜功,为什么偏偏不敢学康熙称“祖”?

(乾隆皇帝中年画像)

更何况,虽说各有原因,但是一个朝代出现了三个“祖”,确实有点难看了,如果再出现第四个,简直是不要脸了,毕竟从努尔哈赤算起,到乾隆为止,一共才六个皇帝。

综上,乾隆皇帝纵然再好大喜功、自以为千古无二,也是不能称“祖”的,这既违背法理,又不符合清朝的现实情况。乾隆皇帝还算有自知之明,鉴于康熙帝称“祖”的先例,为了避免局面太难看,他临终对嘉庆帝和军机大臣们说:“当以称宗为是。”(语出《清仁宗实录》)由此,乾隆帝生前给自己的庙号定下了基本准则——称“宗”而不称“祖”。

乾隆皇帝那么好大喜功,为什么偏偏不敢学康熙称“祖”?

(乾隆皇帝剧照)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公元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驾崩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乾隆皇帝既然会在临终特地交代自己死后称“宗”不称“祖”,必然是当时已经露出了要让他称“祖”的苗头,好在乾隆皇帝毕生推崇汉文化,对传统礼制的敬畏之心最终压制住了心中的狂妄,没有僭越称“祖”是明智之举,总算给自己乃至清朝留住了最后的颜面。

参考资料:《清仁宗实录》、《清史稿》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