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闲游,行至宝丰县前营乡小店头村龙兴寺自然村的训狐山上,偶然发现田野里赫然孤立者一座古塔,看路边的牌子,塔名“镇凤塔”。

顺着这条杂草丛生的小路,在一片玉米地边的草丛中,赫然耸立着一座石塔。
仔细端详这座石塔,石塔为一八角幢式石塔,大概高5米左右,须弥座塔基束腰上有八面浮雕,塔基之上有宝瓶状塔身。
塔身正南边有塔额,仔细辨认也看不清任何字,文字损毁严重,关键的塔主名字及纪年落款都损毁。
但仔细审视塔基上的浮雕,倒是能分辨出雕刻有麒麟、凤凰等祥瑞形象。只不过,由于塔身由含有石灰质的岩石制成,岁月的打磨已经让这些图案变得更加沧桑了。
听附近田地里的老乡说,这里原先有三四座古塔,破四旧时,几座砖塔被炸毁,砖拉去建了大队部,所以现在只剩下一座石塔。只知道这些塔是附近龙兴寺的塔林遗迹,但无人知晓这些塔的主人是谁。我查遍网络,找不到此塔的信息,更是不了解为何叫作“镇凤塔”,这个秘密只能和大家一起探究了。
也许,一切秘密都在龙兴寺了。
这个“千年古刹龙兴寺”的指示牌,让我们想象前边肯定是一座古韵悠长的寺庙,但我们很快失望了。
沿着一条窄窄的水泥路走进村子,路边的石头房屋显示出这个村子有一种别有的风格。
这个石碑让迷茫的我们醒悟了,哪里有高大的千年古寺,这一片瓦房就是龙兴寺了。但 明显可以看出,这里正在修葺房屋,但实在看不出这个古寺的“古”了!
听寺里的老人说,龙兴寺传说建于汉代。东汉明帝之后,佛教传入中原,在京师洛阳立白马寺,向周边辐射,为纪念光武帝驻军,于训狐山而建龙兴寺。隋唐时代,龙兴寺已成为京洛外围名刹,寺中龙兴阁享誉远近。
这个村子就叫龙兴寺村,村西的大水库叫龙兴寺水库。据说当年的龙兴寺地产方圆几里地都是,附近的村民都是龙兴寺佃农的后人。如今的龙兴寺已经难以看出当年的辉煌,看寺里寺外的房子,多为明清时期或者更晚时所建的老房子,并没有发现历史特别悠久的古建筑。
龙兴寺依山而建,三进分布。虽然外貌不堪,但可以看出当初规模甚是宏大,第一进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第二进正面为大佛殿,第三进系正殿。第三进院二门外,是伽蓝殿,即吴道子画壁的华严殿,殿旁阁楼矗立,即昔时李白所登龙兴阁。
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自安陆北游汝州,途经龙兴寺,登龙兴阁,作《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
天宝初年,当时属汝州管辖的龙兴寺华严殿落成,住持僧人盛邀大画家吴道子作画。吴道子来到龙兴寺,用糯米掺黄沙处理墙面后,挥笔作画,可谓潇洒自如,一气呵成。北宋苏辙任汝州知州时,曾专门对龙兴寺吴画壁做过保护性维修,并作《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
苏轼对此极为赞赏,特作诗《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予以赞扬。清代中州著名诗人李于潢作有鸿篇巨制《龙兴寺吴道子画壁赋》,盛赞“伊龙兴之废寺,在汝海之西滨,始步幽以踯躅,复览胜而逡巡。绿藓含烟而旖旎,苍松着雨而轮囷。金碧斜阳问禅宗于何许?丹青古壁留妙墨而逼真”。
由此可见,当年龙兴寺是何等的辉煌。但现在寺内当年吴画又是怎么样呢?看看上图就明白了。
曾经的辉煌,相对于今天的颓废,真是令人怅然若失。
好在,眼前的一切已经让人们警醒,至少现在存在的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消失了。
这个小山村,皇帝赐名,康熙、慈禧赐匾,曾居此的二人影响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