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中国对于越南的屡次犯境作出了“还击战”的决策。在许世友将军的带领下,解放军速战速决,用28天时间痛击越军。但是,这只是对越反击战的第一部分,往后两国边境十余年依旧硝烟不断。
中国从来就不允许,有一寸领土遭遇侵犯,更何况是地处中越之间咽喉地带的老山。1984年4月28日,解放军终于吹响了收复老山、者阴山的号角。

经过18天的浴血奋战后,我军顺利收复“两山”。但是越南依旧不死心,不断偷袭前沿阵地。于是为了坚守老山,解放军复制了曾在抗日战场重创过侵华日军,也在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猫耳洞”型防御工事。
这种军事工事简而言之,也就是一种依附于沟壕、土坡或者山丘,而挖出的可以栖身的洞穴。优点是更适于寒冷季节,因为洞内的温度远超洞外,最低都有10度左右的温差,更高能有20度。但在炎热季节时,猫耳洞就成了最难受的栖身之所。
老山一带,不仅温度高,还湿度大,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而且为了更好隐蔽,我军挖的洞要比以往更深、更狭窄。也就是说,老山战场的猫耳洞在夏季会又闷又潮。
人长期待在潮湿、阴暗环境中,会非常容易生病,最直接的就是皮炎、湿疹。还会长在一些隐私部位,令战士们难以启齿。可以说,当时只要在猫耳洞待过较长时间的,几乎都或重或轻患过“烂裆病”。
王晓华是一名女军医,是在老山收复战打响后主动递交申请去前线的巾帼英雄之一。她和其他女兵一样,以着柔弱之躯勇闯枪林弹雨,谱写了一首触人心弦的英雄儿女赞歌。
身着手术服的王晓华
作为女性她有着更多一份的细腻,并且当时的她已经为人母,所以去往前线之后,王晓华不仅以看病救人为己任、为重任,还会换身为知心大姐姐,关注战士们的心理健康。战士们非常喜欢她,也便以“大姐”称呼她。
可尽管如此,战士们还是难以启齿隐私部位上的病痛。好多人都是忍着痛不肯说,让病痛从最开始的痛痒难耐,逐渐发展到令人坐卧不安,双腿并立而站都困难的地步。还有更甚者,患病处的皮肤已经溃烂,渗出的黄脓水会黏住裤头,一脱裤头还会把已经溃烂的皮肤拉扯下来……总之就是难受至极。
这也是为何那时候,不少阵地新闻里,藏身于猫耳洞的战士们,大多都赤裸身体,仅用一件衣服系在腰间挡住隐私部位就行。
王晓华从其他人口中得知了,不少战士都患有了该病,虽然补给物资里也配有了药包,可效果并不理想后,她便亲自跑去猫耳洞给战士们看“烂裆病”。但依然收到的还是大量拒绝,战士们就一直死死拽着那不知穿多久,早已又脏又臭的衣裤不让看,只想要点儿药膏涂抹就行。
王晓华看着这一幕幕内心满是心疼,便坚定地说道:“我是你们大姐,怕什么啊?我不看怎么治病呀?”
钻猫耳洞看望战友们的王晓华(右一)
纵然战士们上了战场后,个个铮铮铁骨,不怕苦不怕累,还不怕流血和牺牲,但再坚强的人内心也会有一处柔然之地。也就是因为王晓华这一句话,战士们深受感动,慢慢放下羞涩接受治疗。
那时候有一位不到20岁的小战士,在遇见了王晓华之后,把她写进了家书之中。他说现在的自己不会再害怕受伤和生病了,因为医院里有一位好姐姐,医术精明,也会非常耐心照顾大家,所以让爸爸妈妈不要再担心。可见战士们有多感激王晓华。
当然,这只是老山战场上医护和战士之间诸多动人篇章中的一部分,当时还有更多的医护在默默付出。例如原本在后方医院申请去前线被拒后,屯着假期自行去前线,在领导让回时,直言“除非抬我尸体回去”的阵地女神刘亚玲;例如深入前线,往返战场数次将进酒·抢救伤病员的“老山十姐妹救护队”等等。
“十姐妹救护队”中的浦秀娟在为受伤战友包扎伤口
在中国,战场早已不是女性的禁地,甚至她们还有着男兵刚好不具备的一些优势。回顾几千年中华文明,令人佩服不已的巾帼英雄更是数不胜数。中国的英雄,从来无关出身,无关年龄,更无关于性别。所以,一个国家能够屹立数千年不倒,文化依旧灿烂不是毫无道理,甚至桩桩件件都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