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抗日英烈马耀南简历

作者:老渤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山东北部清河平原上,我党建立领导了一支抗日武装——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是原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同志。他摈弃了国民党,领导了黑铁山起义。他广泛发动群众,和战友们一起率领人民子弟兵,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锻炼成为人民军队的优秀指挥员。1939年7月22日,他不幸在反击日寇战斗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

抗日英烈马耀南简历

渤海区抗日先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

马耀南同志,又名马方晟,长山县三区北旺庄(现淄博市周村区张坊乡)人。

马耀南7岁入私塾,后考入周村高等小学。

1920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

1924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是年,马耀南信仰新三民主义,遂参加了国民党,并任国民党天津市第二区党部领导成员。同时,又是北洋大学学生会和天津市学生联合会的负责人之一。

1929年,马耀南以天津学界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目睹国民党的黑暗腐败,愤而退席。后参加国民党的改组派,并参加了倒蒋(介石)运动。同年(1930年),国民党以亲共反蒋的罪名开除了他的党籍,并下令通缉。他决定摒弃国民党,走“教育救国”的道路。

1933年,被长山县的乡绅联名邀请回本县当了长山中学的校长。任职后,他鞠躬尽瘁地振兴教育事业,积极增聘有学识的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他看到国土沦丧,民众倒悬,便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革命。

1937年12月,他同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同志一起领导了著名的黑铁山起义,担任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参谋长,

1938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第五军番号改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二师”,任命马耀南同志为师长,廖容标同志为副师长,姚仲明同志为政委。

同年6月,独立第二师已发展到七个支队,近万人。在当地五、六个县的范围内广泛地开展了抗战活动。

1938年7月7日,部队领导机关在邹平县城召开改编大会,开始改编部队。省委正式任命马耀南同志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同志为副司令员,姚仲明同志为政治委员。

同年10月,马耀南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英烈马耀南简历

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四、八支队负责人合影。左起韩明柱、姚仲明、霍士廉、廖容标、马耀南、张文通

同年十二月,根据中央决定,八路军山东纵队宣告成立,三支队改称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

1939年4月初,第三支队奉命越过胶济铁路南下,配合一、四支队,重创了制造“太河惨案”的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王尚志所部,沟通了清河与鲁中两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五月中旬,三支队又接到山东分局关于开展章(丘)、齐(东)地区工作、打通与冀鲁边抗日根据地联系的指示,原在清西、临淄分头活动的马耀南和杨国夫同志立即汇合,集中兵力。

6月2日,部队进驻邹平城西北的刘家井子一带。6日在刘家井子战斗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共消灭敌人八百多,其中鬼子四百余。

1939年7月22日,马耀南和杨国夫同志带领部队开进桓台县牛王庄,准备东进临淄,与李人凤同志率领的十团汇合作战。不料,上午九点多钟,鬼子部队十分疯狂地向牛王庄扑来。战到下午两点左右,马耀南和杨国夫同志认为转移的时机已到,决定撤退。马耀南同志和随行人员,向牛王庄东南约一里路的大寨村突围而去。不料敌人埋伏在街东头柴禾垛后的机枪开火了。马耀南同志胸膛中弹,光荣牺牲,年仅37岁。

视频链接:一马三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