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个女人,他是一个亨利国王的妹妹,是另一个亨利国王的妻子,还是第三个亨利公爵的情人。跟国家的最高权力之间有这么多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他是万千宠儿,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关系让他成为了众多矛盾拉扯的焦点,他的名字就叫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她还有另外一个,被说世人所熟知的名字叫做玛戈王后。

19世纪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大仲马,曾经写过一个同名的小说和剧本。这个惊情的虚构文本,1844年在巴黎的新闻报上首次连载。大仲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组建了一个“小说工厂”,和许多影子写手一起共同合作,精心策划每周见报的内容。
十六世纪后半叶,法国处于“胡格诺战争”时期,天主教和新教残酷战争不断。而宫廷内部也奢华淫靡,腐败不堪。为了平息连年内战,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宫廷决定将玛格丽特公主嫁给新教徒的首领纳瓦拉国王亨利。玛格丽特鄙视丈夫,在新婚之夜乔装上街头寻欢作乐,遇到了新教贵族拉·摩尔。
上街寻欢的玛戈
1572年8月24日,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正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凯瑟琳皇后却下达命令,发动了一场针对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杀,即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圣巴托罗缪之夜”。在屠杀中,玛格丽特保护了逃到门口的拉·摩尔。
就和现在所有的通俗小说一样,这部作品能不能赚到钱,完全在于能不能够吸引到大众的关注,被当时的读者所喜欢。因此它必然不是一个符合历史事实的描述,而仅仅是一种戏说。
而我们最熟悉的可能还不是大仲马的这个版本,而是在上世纪90年代著名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所演的电影版本。在这个版本中,阿佳妮演出了一个为情欲疯狂,并被各种权力关系所撕扯的“性感(神经质)”女人的形象,迷倒了万千男性观众。
玛戈新婚之夜,挣扎着脱离纳瓦拉的亨利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在这个女人身上体现不出任何逻辑性,她往往会因为一些直接的刺激,而产生各种激烈的行动,令人困惑的是,这些行动的完全是矛盾的。电影没有解释她为什么要在大屠杀来临前警告她的丈夫,毕竟她那么鄙视他;没有解释她为什么会为一场露水姻缘动了真情,毕竟她是一个浪荡的欲女;更不知道她为什么最后要和丈夫离开巴黎。
在《玛戈王后》中的她,美丽却无法控制——既不能被别人所控制,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充满着危险,多愁善感,神秘强大,但又脆弱,渴望救赎。
当然我们要知道,这种形象是特意为现代社会的男性消费者所打造出来的一种“完美情人”的样本。玛戈王后根本就不是历史中的玛格丽特·德·瓦卢瓦。
筹码
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出生在1553年,欧洲近代的开端。在那个年代,王室的女子像财货一样,只等待合适的时机送去合适的地方,进行政治交易。
她的父亲母亲,法兰西亨利二世和凯瑟琳·德·美第奇,是法兰西与罗马教会势力联合的见证;她的大姐与西班牙腓力二世的婚姻,是法兰西与西班牙持续了65年争夺意大利战争的休止符;二姐则嫁给了洛林公爵,是王室与大家族利益捆绑的纽带。
帕维亚之战,西班牙大胜法兰西,意大利战争的转折点
玛格丽特的命运不会有什么不同。那么她会嫁给谁呢?落在她身上的担子更重。
自从马丁路德抗议罗马教会运动以来,新教势力蓬勃发展,从瑞士传入的胡格诺派在法兰西南方扎下根来。法兰西的天主教和新教势力水火不容,国家就像一个煎锅一样撒上了水。更麻烦的是,1559年,正当壮年的亨利二世在一次比武中被人刺中眼睛去世,次年刚登基的长子弗朗索瓦二世病死,次子查理九世即位,年仅10岁。
主幼国疑。况且掌权的寡母凯瑟琳·德·美第奇是个意大利人,在法兰西没有自己的势力。因此,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定,玛格丽特的母亲希望将她嫁给信奉新教的南方纳瓦拉国王亨利(他也是法兰西王室波旁家族的成员,拥有继承法兰西王位的资格)。因为纳瓦拉的亨利的母亲胡安娜是胡格诺派的精神领袖,所以这一联姻,具有稳定法兰西新教势力,调和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矛盾的意图。同时也为了把砝码加到新教一边,略微削弱天主教首领吉斯家族的权力。
电影中的“黑寡妇”,美第奇太后
这个设想相当大胆,因为玛格丽特是天主教徒,纳瓦拉的亨利是新教徒,不同教派的信徒结婚,即便这是一场政治婚姻,也是破天荒的事情。
屠杀
双方经过了漫长的谈判,终于在1572年8月18日,也就是玛格丽特19岁,亨利18岁那一年。他们结婚了。双方商议的一个重大事项是,双方都无需改变各自的宗教信仰。
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大的麻烦:新教徒纳瓦拉国王不愿走进天主教堂,更不愿参加传统天主教婚礼弥撒。虽然后来双方商定,婚礼改在教堂外面特意搭建的露天平台上举行,婚礼仪式结束后,新娘进入教堂听弥撒,新郎和随从留在教堂外面,算是勉强的解决方案,但从中可以看出这场婚礼有多么不合常理。
和电影不同,真实的婚礼并非在教堂中举行,新郎也没有参加弥撒
婚礼的庆典和狂欢持续了4天,可是没等人们缓过神来,就发生了一场臭名昭著的大屠杀。
原来,太后拉抬新教的手段虽然暂时压制了吉斯家族的气焰,但逐渐抬头的新教人物也并非傀儡。他们在王室宫廷的重臣加斯帕尔·德·科利尼不仅是海军大臣,也是国王查理九世最信任的父亲一般的人物,影响着法兰西的外事决策。
法兰西虽然在和西班牙的斗争中落败,可西班牙此时也陷入了战争的泥沼。长期作为西班牙属地的尼德兰造反,打着正是新教的旗号。作为邻国的政治人物,又是新教徒,科利尼当然力主发兵支持尼德兰革命。而法兰西的天主教势力则坚决把尼德兰人视为叛贼,要联合西班牙镇压叛乱,或者至少坐视不理。
凯瑟琳太后作为出身天主教名门美第奇家族,生怕查理九世听从科利尼,出兵援助尼德兰对抗西班牙,于是决心诛除科利尼和准备参战的胡格诺教徒。
所以在8月22日,太后又和天主教徒站在了一起,她指使吉斯家的亨利派人暗杀科利尼。科利尼受了重伤。这个消息传到了正在参加婚礼的国王随从耳朵里,义愤填膺的胡格诺教徒摩拳擦掌,准备要替科利尼报仇。
为避免反噬,国王和太后决定先下手为强,在8月24日圣巴托罗缪日黎明前的几个小时,发动对新教徒的追杀行动,杀光巴黎城内的所有新教徒。
据估算,单在巴黎城内就有5000-6000人被杀害,其中包括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和儿童。接下来的几天,屠杀扩散到法国各地,成为大规模的惨案。
分裂
屠杀之后,太后还想对外公布,因玛格丽特与纳瓦拉的亨利并未圆房,因此婚姻无效。太后认为,既然玛格丽特看不上亨利,这个建议一定会获得玛格丽特的支持。
但她没有想到,玛格丽特同样怨恨母亲,甚至比对亨利的厌恶还要厉害得多。一大批臣民在自己的婚礼期间被杀害,她知道那些新教徒是无辜的,他们都是来参加自己婚礼的客人,来庆祝她成为纳瓦拉的王后,却被无情地背叛了。
凯瑟琳·德·美第奇巡视大屠杀的成果
何况,即便自己与亨利切割,总有一天还是会再次被母亲和哥哥“卖”到其他地方。谁知道下一站等着她的会是哪里的糟老头。她正值浪漫的年纪,亨利也年轻,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太坏的选择。
所以,她怀着愤怒、怜悯、忐忑,选择了和亨利站在一起,并期待着大屠杀的阴霾消散后,他们能成为真正的夫妻。
不过,对于亨利来说,接受玛格丽特要困难得多。天主教徒对新教徒的血海深仇自不必多言,在大屠杀后,他的随从被清除干净,自己被滞留在巴黎宫廷像人质一样,受尽屈辱。特别是得每天看见仇人吉斯家的亨利在宫廷里耀武扬威,只能忍气吞声。愤懑的他,从没有体会到妻子的用心,只把她当作王室安插在身边的奸细,对她非常疏远。
玛格丽特这才意识到,从此以后她只有自己一个人了。
11月,胡格诺地方叛乱再起,国王派遣王室军队前往平定。纳瓦拉的亨利也随同前往。丈夫走了,玛格丽特体验到了贵族已婚妇女的快乐。对于中国读者看来,古代女人结婚之后守“妇道”是理所当然的,而在欧洲贵族那边,则正好相反,待字闺中的贵族是政治交易的筹码,决不能有半点闪失,但结了婚,交易已经完成,妇女就可以“为所欲为”。举办沙龙、结交年轻男性、调情,只要不玩出离婚,破坏双方家庭的契约关系,那就都不是事儿。
玛格丽特沉浸在欢愉游戏中,认识了大情圣约瑟夫·伯尼法斯,也就是电影里的拉·摩尔。他可不是新教徒,而是正儿八经的天主教贵族。
电影中玛戈保护拉·摩尔。在真实历史中,玛格丽特确实保护过一个新教徒。
后来,拉·摩尔涉嫌谋害国王被处死,查理九世去世,弟弟亨利·瓦卢瓦即位,法兰西政局再次动荡,纳瓦拉国王亨利出逃……直到法兰西宗教战争再次爆发,“三亨利”之战,纳瓦拉国王亨利代表的波旁家族入主巴黎,法兰西进入波旁王朝时代,玛格丽特王后全部都亲身参与了。特别是“三亨利之战”,战争的三方,分别为亲哥哥法兰西国王亨利、丈夫纳瓦拉国王亨利,以及早年的情人吉斯公爵亨利。也正是因为她在法兰西历史中非常重要,而且处于各种势力交叉、争夺的关系网的核心,既受万人瞩目,也被万人诋毁,留下了放荡、感性、毁灭性的“红颜祸水”形象。
关于历史上真实的玛格丽特的故事,需要一整本书才能说得明白。这方面目前最优秀的读物,当属南希·戈德斯通的《法兰西双皇后》,细节丰富、评述精彩,勾勒了玛格丽特陷入宗教、政治、情感漩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