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暑已过,一日热三分。
天气变得闷热潮湿,“蒸桑拿模式”开启。
陆游曾这样描写炎炎夏日: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屋顶的瓦片仿佛条条火龙,即使坐着不动也汗如雨下。
在此长日炎炎、饭量锐减的时间,来看这几位文人食客推荐的地道广东菜点,希望能深符诸君的理想。
凉·茶饮
原文选自《现世报》1939年第65期
作者老伯
广州是在很热的南国,所以广东的吃食,在热天吃起来是很有趣味的,我最喜欢吃的是伦教糕,冷冻冻吃下去真舒服。
以前在苏州,只有广南居一家有得出售,迟一步去便买不着,和叶受和的小方糕一样出风头。
到了上海之后,伦教糕到处都有卖,而且其他有味的食物很多,广东馆子小食店开了不少,那(哪)一家不是在把“吃在广州”的秘密,公开给上海的吃客。
凉茶、冬瓜水,是广东人最喜欢吃的,虽然吃上口有些淡而无味,但是很合卫生,不论天怎样热,走得汗流如雨,喝一杯下去,有益无害,比冷茶、冰水要有益多呢。
凉茶里面加有药材,可以避役辟暑,强身健体。
广东人居家,常冲午时茶或甘露茶的。
在粥里加着鲜荷叶、赤小豆、白扁豆、川萆薢,食之可以去湿去暑,同上海人吃绿豆粥一样,是热天的食物。
广东冬瓜连皮,切成小块,加广东大头菜少许做咸料,油、 酱油均不用,煮汤烧四五小时,色带红黄色,其味鲜美,亦有解暑去湿之功,但上海冬瓜,其味不及广东之佳。
凉·甜品
原文选自《食品界》1933年第4期
作者舲父
广东“甜品”,制法精巧,尝试过的人,必保留良好的印象。
伊府凉面——这几天来的衖角街头,正是冷面摊的旺盛期, 上中阶级恐怕他们制造的不清洁,往往敢望而不敢即,实际上大小家庭,都可自加仿制,何用外求。原料:鸡蛋面(兴华公司出产者最省事),熟油(不论菜 油、生油、豆油)、叉烧、鸡丝、姜丝各少许,酱油、醋、辣油。制法:先将面投入沸透的镬中,少顷即撩起,不可过生过熟,须懂得“透”“快”的秘诀。撩起后待其略冷,敷以熟油, 然后摊开,使风吹冷。吃的时候,配以上好酱油、醋或辣油,叉烧丝、鸡丝(或肉丝、肉松、火腿)各少许,至于姜丝或葱丝, 其分量与去留,以各人的口味作标准。
出壳绿豆沙——绿豆沙带壳,滋味至少要受着影响,说是用手去壳吧,手续又非常麻烦,那末,怎样补救?方法并不困难, 只要特制一尖顶的洋铁锅盖,旁开一洞,“豆壳”感受水沸推动,就令流出洞的外面来了(如恐防透气,可覆一小杯)。绿豆最好能洗净,浸过一夜,然后混合陈皮和冰糖尽量地煮,待绿豆变成糊状,就可以取食了。
岛津凉粉——广东四会县,特产一种凉粉草,据说有促进健康的功效,就用它来作主要的原料的。凉粉草洗净以后,和着糯米粉合煮至完全溶化程度,再置在盘中,使其遇冷凝结(或置于冷霜),然后划成小方块,和糖油食之。
广东凉糕——凉糕质地透明,滋味香甜,真是夏令的绝妙点心,它有柠檬和橘子的分别,那是所用果汁的关系。粟米粉和着清水同煮,形成浆糊的状态时,那就配上果汁(柠檬或橘子任使),再加白糖,放入冰箱,或在透风处,使其凝成固体,如讲求美观,可在吃的时候,切成方块。
牛奶西米冻——“西米”在沪人广东杂货店家可购得,制法亦不难,先将西米在清水中浸三十分钟,用白糖共同煮至沸(水不可多),成浓厚的状态,倾入各种的模型(如无是项设备,可用茶杯代替),然后置于冷箱,使其冷冻,食时可倒入盘中,旁浇罐头牛奶,风味颇觉特殊。
凉·生鲜
欣赏完开胃粤式小点,来欣赏点夏令硬菜吧。
广州的吴慧贞女士于1947—1948年在上海 《家》杂志连载的《粤菜烹调法》,其中有几味用生猛海鲜炮制的夏令时菜,其用料手法记录之诱人,不可不看呀。
原文选自《蟹于粤人至味也》
作者吴慧贞
鲜莲蟹羹——鲜莲蟹羹是夏令佳馔,以甘香爽口见称。法 以蟹蒸熟拆肉,配料用冬笋、冬菇、猪肉,都切成细粒。杭仁去皮,鲜莲子去心,猪肉粒则用些熟油、生豉油、豆粉以手搽匀。先将配料用上汤滚熟后,再下蟹肉,调以薄“宪头”连 汤上碗,为消夏醒胃的妙品。
玉钳翡翠——玉钳翡翠也是夏令时菜,“翡翠”就是凉瓜 的别名,凉瓜亦名苦瓜,能清心解渴,皮色青翠,悦目爽口。先将肉蟹蒸熟拆肉,取西园种苦瓜 (身短而肥者,又名雷公凿),剖开去瓤,切如马耳状,用盐揸 透,去清苦水,再以冬菇浸透揸干,同下油镬炒熟,再下蟹肉一炒,加“宪头”下镬炒匀上碟,味清而爽口。
原文选自《鱼肴盛宴,滋味无穷》
鲜荷熏鲩——取大约十两重之鲩鱼一条,洗净,去鳞脏,将鱼颈上切开,使其易熟;用布将鱼抹干,将鱼承以鲜荷叶,俟饭 滚将干水时,连荷叶放饭面上蒸熟,中途切勿揭盖,以免热度不足及散失鲜味。临食时以“宪头”下油镬滚匀,淋上鱼面,再加熟油、麻油拌食,其味清鲜,为夏令时菜之一。如无荷叶,鱼用滚水浸至仅熟,加“宪头”调味,或酸或甜随意。
鲩尾笋汤——鲩尾嫩滑,煮汤鲜美,配以酸笋,更为醒胃。此味是夏令佳肴,用涤净鲩尾去鳞,下油锅煎透,淬以水,加生姜二片及酸笋同煮至熟,再加豆腐同滚,或加些丝瓜亦可。临食再加生豉油、麻油,汤作乳白色,甚甘美适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新书速看</h1>
既有“食在广州”之盛名,若无食谱可传,如何将此盛名副实承传?《民国粤味:粵菜师傅的老菜谱》以民国经典粵菜谱为底本,道出广东粤菜百年的变迁,诉说粤菜的变与不变。
“食在广州”早在上世纪初已闻名遐迩,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当年一些有口皆碑的名菜和为市民津津乐道的食林掌故,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散远去。
为传承和发扬粤菜文化,岭南文化研究者周松芳不遗余力地整理民国时期的粤菜谱,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温粤菜旧时光,遇见粤菜活色生香的美食故事。
《民国粤味》
作者:周松芳
编辑推荐:
粤菜随着广东人前往上海滩的开埠而逐渐闻名,直至发展到今天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食在广东”;北京著名的谭家菜也在南海找到了根,这一系列正是挖掘粤菜文化的根,从粤菜的“前世”说起,找出粵菜文化的传承。
《民国粤味:粵菜师傅的老菜谱》以早年刊发于报刊等之文人食客和行家里手的饮食散记为主体,著者配以按语和适当分析,以方便当今读者理解;内容有煮食之道,有史实传奇,有经典菜肴,有家常风味,有食材用料,有习俗宴席,还有一些食府名店的菜谱与启事之类;时而述事叙物,时而评论菜品,时而指点烹制,时而撩人食欲,时而喻物抒怀……不一而足,甚为可观。
-end-
文 | 《民国粤味》
图 | 《民国粤味》
排 | 黎懿君
*部分图源网络
一群恋广迷广的新广老广,
期待和你一起走进老羊城,
发现新花城
漫享广州,去广州是会上瘾的
由广东旅游出版社融媒体出品
欢迎赐稿,欢迎来搞
欢迎在尊重原创、标明出处的基础上共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