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乔治奥威尔:活人活事不敢造次

作者:光明网

作者:郑芳芳

有评论家说:“多一个人读乔治奥威尔的书,就会多一个人反对专制。”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1950年的今天因病辞世,年仅46岁。然而其以犀利文笔书写下来的《动物庄园》《1984》等作品,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乔治奥威尔:活人活事不敢造次

英国的讽刺文学从来都是一枝独秀,乔叟、斯威夫特、狄更斯等等各有千秋。这其中,奥威尔被文学批评家D·麦卡锡评价是“这一代人中仅有的几位重要作家之一”,可想其认可度有多广泛。不消说他的《动物农场》与《1984》,即便是通往文学之路上写就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等等,都可以看出其冷静又客观且带有一定的自我审视的讲故事手法已然十分成熟。

在《我为什么写作》中,奥威尔表示:“西班牙内战和1936年至1937年间发生的时间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那种以为可以回避写这些题材的意见在我看来是无稽之谈。每个人都以这样的或那样的方式写它们,只不过是个简单的选择何种立场和用什么方式写的问题。一个人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政治倾向,就越可能达到既政治性地行事,又不牺牲他在美学上和思想上的诚实。”

1948年,他完成了《1984》这部政治恐怖寓言小说。在《1984》中,世界被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超级大国瓜分,在这里,有“像迷宫一样的带刺铁丝网、铁门,和隐藏的机关枪眼”“历史在此时就像是一张白纸,被不断的擦干净写上新的内容”。奥威尔通过这个构想出来的虚拟世界,大胆、前卫、不顾一切抨击了极权主义统治下的“悲惨世界”,讽刺了极权主义对伦理的破坏、对思想的控制、对自由的剥夺、对人性的扼杀、对历史的捏造和篡改等等,有如一个永不退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奥威尔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始终提醒着世人:“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这成为他极具个人特色的一部作品,力道精准地讽刺,言语尖锐地批评,都奠定了他讽刺大师的地位。该书出版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看作是禁书。现在,这部书与1932年英国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俄国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通常也被认为是硬科幻文学的代表作。

奥威尔曾说:“现代作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毛姆,我极其钦佩毛姆直截了当地讲故事而不加修饰的本领。”所以,他多以半自传的方式讲故事,基本不掺杂一些修饰性的手法,不带有华而不实的段落、无意义的句子和装饰性形容词,这也是他被誉为“非虚构小说”真正发明者的原因所在。在《巴黎伦敦落魄记》中,奥威尔借助自身体验描述了一个在两大繁华之都伦敦、巴黎流浪的穷人如何在破败的公寓、寒冷的街头艰难求生,道出了“美丽新世界”下隐藏的冷酷;在《致敬加泰罗尼亚》中,奥威尔讲述了自己从怀着一腔打击法西斯主义的热血投身西班牙内战,到最后在西班牙共产党的追杀下仓惶逃回英国的经历。

“‘无中生有’可以随心所欲,活人活事却不敢造次。”奥威尔之所以是奥威尔,正是因为他始终在体验生活、还原真相。“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在奥威尔短短46年的生命里,他坚持用文学中的真诚语言与世人沟通,用笔触穿透温情面纱,带领世人找寻人生困惑的思考与答案。他保持着一个处于尖刻、冷峻、严格律己、抱有克己理想主义的形象,坚持不懈并从未退缩,努力去书写“像一块窗玻璃”一样的好文章。所以直到如今,他依然备受推崇与尊敬,也备受怀念。(郑芳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