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参“华丽蜕变”过程中的那些事

人参“华丽蜕变”过程中的那些事

人参

在了解明朝历史的时候偶然发现人参是挺有意思的,我们今天都知道东北长白山地区产人参,女真就是起身东北,在灭亡明朝过程中跟明朝的人参贸易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准备详细了解一下人参这个东西的“过往”。谈到人参都不陌生,因为民间流传着人参各种各样关于人参的传说,认为人参生长年头多了就会成精,还有的说野人参自己会“跑”等等各种神奇的说法,可以说这就把人参给神化了;就是在治病方面也认为人参始终包治百病的神药。其实人参有今天的“身价”是历史原因、文化因素和人参本身形态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我们今天对人参的认识。

这里不介绍人参的科学价值,重点说一下人参由普通植物变成昂贵补品的历史;

根据相关文献关于人参的记载最早出于一些类似于神学之类的著作,“摇光星散而为人参,人君废山读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这是出自《春秋纬》一书,这本书是纬书的一种以气化论、阴阳五行说和天人感应论等思想,穿凿、附会和演绎儒学经典《春秋》的一组著作。被人引用频率很低;对于人参的描述纯粹是看着人参形态像人而进行的联想,认为人参跟仙丹一样是种“神草”;最早关于人参有药用价值的记载是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很不幸原书在唐朝遗矢,现在的是从别的文献中搜集起来的),书中认为人参的作用“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其药理则是“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翻译成白话文是人参这个东西吃了可以益寿延年,多吃也没什么大碍,有病没病都可以吃;这基本上就类似于今天的保健品。书中并没有着重突出人参,跟它有相似作用的还说了一百多种呢;东汉的《伤寒论》(依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著)对人参的作用做了解释“主治心下痞坚,旁治不食呕吐等”;书中记载的药方也有很多涉及到了人参,基本认定人参具有药用价值。再后来像宋朝《诸家本草》、元朝《用药法象》都提及了人参具有药用价值。但直到明朝人参的“身价”还不高,多是用来当做礼品送人,就犹如今天的枸杞、蒲公英,既是食品,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北宋的大词人苏轼曾经把人参跟红枣并列,还以斤为单位计量,这基本可以确定人参就是一种普通礼品,“只多寄好干枣人参为望!如无的便亦不须差人,岂可以口腹万里劳人栽?”到了明朝,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参的“身价”飞速上升;变成了不可多得的宝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万历年间成书)对此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认为人参可以治“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及“痎疾、滑泻久病””等症,更厉害的是认为“人参治男、妇一切虚症”,这直接把人参推向了“灵丹妙药”的地位,一颗人参治百病,人参被人们大量采挖,人参数量渐渐稀少,身价自然会高的离谱。

人参“华丽蜕变”过程中的那些事

人参叶

明朝中后期以前人参是十分普通植物,生长地域也比较广,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人参被认为的认为是稀世珍品,人参也渐渐变得稀少以至于面临灭绝的境地,只有在一些人迹罕至的深山才可以找到野人参。以至于今天一提到人参就认为产自东北长白山地区。

其实古代服用的人参多是山西的上党参(主要在今山西长治太行山),人参虽然多,但也有一些精品,上党参中有一个品种叫紫团参,是很名贵的,《梦溪笔谈》里就有王安石得了哮喘需要紫团参入药医治,朋友送了几两来,但王安石坚决不接受,“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在当时紫团参应该是比较贵的;但对于人参整体来说还是被认为是普通植物;直到明朝嘉靖年间,人参仍是一种很低廉的商品,一斤人参只要白银一钱五分。明朝中后期随着人们对人参的狂热喜爱上党参直接被挖绝了,就此东北的人参才渐渐被人重视;到万历年间,也就一、二十年的时间,一斤人参上涨到约三两白银。按照《本草纲目》的说法,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上党的采参业没落,市场上只剩下来自辽东的人参:“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至崇祯时,价格已高达到16两白银/斤,这价格可是一年一个价。所以有一种说法女真的崛起跟与汉人进行的人参贸易有着很大关系,以至于女真跟明朝的人参贸易是其一大经济支柱;女真多次进贡也有人参,那时东北人参是很多的。万历十一年至万历十二年一年的时间,明朝政府为购买人参付出了白银三万两,为了压低人参的价格,明朝关闭与女真的边境贸易通道,女真的人参没法外销导致大量烂在手里。等清军正式入主中原取代明朝,人参贸易仍牢牢控制在清王室手里,因为东北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人参又被人为的神化,隋唐志怪传奇小说《广古今五行记》中有一个故事:“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毕备,呼声遂绝”。这基本会被认为人参是皇室的象征,既产自东北,人参自身又有美好的寓意,清朝势必要控制民间随便挖东北人参和人参贸易,这直接推高了人参的价格进一步上扬;清初,清朝在东北设有专门的采参组织“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管理东北的采参,如果有人盗采、滥采直接拘捕;到乾隆年间又设立了“官参局”管理采参业,只有拿着官方发放的许可证才可以进山采参。但是极高利润的人参总有人冒险去长白山偷采人参,人参数量是越来越少;清朝的这种垄断人参采集和贸易的做法直接推高了市场上人参的价格,至到乾隆中期,人参价格已达到600~800两白银/斤;嘉庆年间,更突破至2000两白银/斤。人参的大部分利润都进入了清皇室的腰包,因为人参基本上就是垄断经营。人参基本是供皇室贵族等有身份的人吃的,这在百姓中间起了带头示范作用,当一般百姓吃了人参那感觉是很好的,这玩意一般都是有钱人吃的,肯定会这么想的。

人参“华丽蜕变”过程中的那些事

同样是在清朝,中国对人参的狂热喜爱最终促成了外国向中国出口“西洋参”,这就抢占了人参的市场份额,但是西洋参的进口一年比一年多,如果朝这种发展势头下去,不用多少年野人参和野西洋参都会绝种,这时候就催生出来人工养殖各种参来满足市场需求。

人参价格高还有一种原因,就是人的心理作用;伴随着人参被神化,只要是病人吃了人参治不好病,不会认为医生医术不到家或者开错药,反而认为自己的病人参都没治好看来是没治了。这就是“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的心理,医者也乐于给病人开人参吃。乾隆就曾经在《人参论》中提到过因为百姓因为人参价格高而迷信人参的疗效,“夫医者之所以遇疾即用,而病家服之死而无悔者,何也?盖愚人之心,皆以价贵为良药,价贱为劣药。”

人参这种“逆袭的人生”相当“励志”的,在宋朝还跟红枣相提并论,到今天已经身价不菲,人参发展的历史也留下了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