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真实人物故事

第六期

大城市的小人物,做平凡生活的真实记录者

以第一人称视角,带你走入平凡的真实生活

本期人物:某装修公司室内设计师

本期主题:室内设计师,本应该是帮助顾客实现梦想家园的职业,但这位室内设计师网友却告诉我:“这个行业,烂透了”。

实话说我听到这句话多少有些疑惑,但接着他告诉了我他的经历、他所遇到的两件事,我不得不认同他的观点。

在我和他谈话的最后,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一群只想赚钱的人聚在一起,不想赚昧良心钱的人,就是异类,注定要被驱逐”。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第一人称讲述他的故事:

我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在报考大学选择这个专业时,说实话我对此并没有太高的兴趣。

直到我的老师告诉我们:“许多室内设计师最后都会和顾客成为朋友,因为你就是最懂他们的人”。

老师的这句话,使我对室内设计专业,燃起了浓厚的兴趣,毕竟谁不想获得一份既能养活自己,又能帮助他人的工作。

但直到我步入社会,真正进入这个行业之后,才意识到老师或是与社会脱节太久,亦或是在单纯地安慰我们。

因为这项工作,不仅没有使我成为顾客的朋友,反而使我成为他们的敌人。

在之前,我总犹豫自己要不要将自己的经历讲出来,但多年来那段“黑暗”的岁月一直憋在我心里,直到我看到月嫂的那个讲述,也使我想要一吐为快。

装修行业,“猫腻”重重,其中充满了欺骗、蒙蔽,在我看来,真的烂透了。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充满“猫腻”的</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1">行业</h1>

当我燃起对这个专业的兴趣后,我自然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不断地钻研设计软件与国内外的优秀案例。

在毕业之后,顺理成章地加入到一家本地的互联网装修公司,我之所以选择这家公司,根本的原因在于,我认为既然以互联网作为名号,那么自然价格会更加透明、亦或是更加体谅顾客的需求。

但当我入职之后,才发现所谓的“互联网”装修与传统的装修公司并无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它更多的客户是来自于网络中的广告。

这家装修公司在宣传上号称价格透明、真材实料,但当我入职之后,发现并非如此,相比起价格透明、真材实料,公司更需要的是发展速度和营业收入。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或许是我过于天真,我总认为一名室内设计师好坏的评判标准,理应是其对顾客需求的洞察与实现,亦或是对风格、细节的把握。

但在实际工作中,靠的却并非设计本身,而是凭借一个人能“话术”出顾客多少的预算,能如何让顾客以实木的价格购买生态板。

实话说,虽然我工作时间不长,但我的设计能力、亦或是对顾客需求实现能力,在公司里可谓是名列前茅。

可我的工资不过5000左右,比起那些设计水平寥寥,却有着一口好话术的设计低得多,他们有人甚至可以一个月拿到近3万的工资。

想要工资高,便需要对顾客进行“转化”,尽量地让他们签订全包合同,从而使公司赚取到足够的利润,设计自然也能跟着分一杯羹。

公司里虽然有全职的业务,但其实公司每一个人,包括设计师本身,都是销售,员工能力的评判标准,也是销售。

而当一个企业以销售为导向,那么自然也就会充满了“猫腻”。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5">两件事</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6">让我记忆犹新</h1>

我所在的这家本地互联网装修公司,虽然一直号称自有装修队,号称装修监理,但实际上装修队是现找的,无非是发了一套衣服。

而装修监理,本来也是我们公司自己的员工,自然向着我们公司自己,监理的目的并非是找出装修中的问题,而是引诱顾客签下确认书,断绝顾客找后账的可能。

当我刚刚进入这个行业,实话说我对这个环境根本无法接受,但随着公司一次次批评我的业绩,一次次数落我的为人,我最终却被他们所同化。

没错,我不再钻研设计,而是开始钻研“话术”,我也可以将生态板叫做细木工板、免漆板、大芯板、木芯板,直至找到顾客不熟悉的那种,然后报出一个高价。

那时的我,甚至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我总是告诉自己,顾客不管去找哪一个装修公司,都会遇到相同的待遇,因此与其钱让别人赚了,不如我自己赚了。

秉承这种想法,不到3个月的时间我便得以月薪过万,后来更是达到了2万,事实证明,良知真的可以被收买,而收买我的价格,已算是超出平均水平。

我每天生活在快乐之中,顾客在我眼中不再是朋友,而是一座座闪耀着光芒的金山,内心中我甚至在“鄙夷”他们的无知。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那两件事,我或许仍然生活在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快乐与鄙夷之中。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01 对朋友的辜负

虽然我鄙夷顾客的无知,但其实有些顾客还是比较难缠的,你即使是以各种专业名词去蒙蔽他,他也能找出关键所在。

通常这种“难缠”的顾客,在公司中会被一致地认为“事多”,但说到底,无非是他身上的钱不好赚而已,因此与其说是顾客“事多”,不如说是我们太过“恶毒”。

对我改变最大的顾客,是一位阿姨,通常阿姨是我们最不想打交道的顾客,因为她们往往更加谨慎,能赚到的钱不多。

这位阿姨,却十分好打交道,不管是在设计上还是施工上,都对我可谓是言听计从,从她身上,我赚取到了人生最高的一笔提成。

有趣的是,许多顾客并不知道自己花了冤枉钱,他们甚至会说服自己,自己的装修就是值这么多钱,所以我们很少有纠纷的出现。

后来这位阿姨家的厕所可能是防水施工时有疏漏,漏水到了楼下,阿姨咨询我时,我便将其转接给专门负责售后的同事。

小的问题,我们一般会修葺,但卫生间漏水的问题,可大可小,我们售后的同事,直接拿出了确认书,表示需要阿姨自行承担维修费用。

阿姨并没有和公司理论太久便选择放弃,但阿姨却给我发了一条信息,里面我只记得一句话:

“我那么信任你,甚至觉得你是我的朋友”。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02 对亲人的辜负

阿姨的这条短信,让我恍惚又回到了上学时期,回想起了我学习室内设计的本意,而如今我很难说自己仍是设计,我更加认为自己是一名销售。

虽然阿姨说的话,对我有所触痛,但并没有阻碍我继续这项工作,原因无他,凭借话术销售,对我来说赚钱真的太容易。

金钱已经蒙蔽了我的良知,我很快便告诉自己,无论阿姨去哪,都是“待宰的肥羊”,至少在设计上我用心了。

“在设计上我用心了”,这个借口一直使我可以安然地赚取着这“不义之财”,但我却不知道,阿姨的话,已经在我内心埋下了一粒种子。

真正使我离开这家公司的原因,正是我的顶头上司“经理”,他表现出的真实,映照在我身上,让我懂得我已经偏离了多远。

经理的亲生哥哥,来公司定制一批家具,我本以为经理会给出一个低价,结果没想到,经理却吩咐我:“报价一方多报600,给我留400的利润”。

那一刻我才知道,我在一个什么样的公司之中,而我又是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而我的同事,对此都是习以为常。

甚至有人说:“不坑熟人,那不是傻吗?”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9">对自我的</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0">“救赎”</h1>

熟人坑一半、亲戚大满贯,这种行为在曾经一直被我所不耻,毕竟“坑”陌生人与“坑”亲戚,行为背后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曾经我用来安慰自己的借口,越来越无法起到作用,每一次发薪水,我不仅没有感受到快乐,反而感受到了“罪恶感”。

或许是阿姨的话,在我内心埋下一颗种子,而经理的作为,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最终迫使我辞去这份工作。

后来,我又去了几家装修公司,确实也有真材实料,不以次充好的,但这些公司所设置的价格,我认为根本不具备任何性价比。

实话说,我本以为在良知的谴责中,我可能便要离开这个行业,因为一个不愿销售的设计,很少有公司愿意接受。

即使是勉强接受,给出的薪资也无关设计水平,即使是设计水平不断地提高,也无法获得应有的薪资。

更何况,当一群人都在通过各种借口欺骗良知去“赚钱”时,一个坚守“良知”的人,自然会被视为异类,我在这些企业中,不免会受到排挤。

最终,我还是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成为一名独立设计师,以推荐的形式接活,只负责设计与监理,虽然收入无法与销售时相比。

但我却真正地与顾客成为了朋友,甚至是,有顾客在装修结束后,邀请我在他之前先去住一天,当我问他为什么时:

他告诉我:“这是你的杰作”。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装修设计师自述:只想着赚钱的一群人中,不允许良知的存在充满“猫腻”的行业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对自我的“救赎”

这位网友的经历,向我们揭露了室内设计师所面临的真实现状,也展示了我们两种人生选择的方式。

以各种理由去欺骗自己,使自己可以找到借口躲避良知的谴责,从而赚取到高额的收益;亦或是遵循自己良知的指引,找到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将面临这种抉择,选择了前者的,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而选择了后者的,才是芸芸众生中的勇者。

任何一个低复购行业,都会想尽方法榨干用户的全部价值,毕竟在低复购行业中,很少有“回头客”的存在,而即使是推荐新人,所产生的价值,也不如一次性榨干一个人的价值高。

虽然低复购行业的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存在意义,但并不意味着这便是合理的,对于服务的提供商来说,他可以提高价格,却不应该以蒙骗的方式欺骗顾客。

许多在低复购行业的从业者,总是会找各种借口来使自己心安理得地赚这份钱,甚至是将这份钱赚到亲戚、朋友的身上。

但仔细想想,哪怕是再完美无缺的借口,也无法真正掩盖良知的谴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