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作者:一灯山人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现有古代两种通行版本的《道德经》注解,作一下大致了解。

1.王弼 注《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见之貌也。犹兮若畏四邻,四邻合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德趣不可见,亦犹此也。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凡此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夫晦以理物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徐者,详慎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盈必溢也。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蔽,覆盖也。

2.河上公 注《道德经》显德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谓得道之君也。微妙玄通,玄,天也。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也。深不可识。道德深远,不可识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莫知所长。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谓下句也。与兮若冬涉川;举事辄加重慎与。与兮若冬涉川,心难之也。犹兮若畏四邻;其进退犹犹如拘制,若人犯法,畏四邻知之也。俨兮其若容;如客畏主人,俨然无所造作也。涣兮若冰之将释,涣者,解散。释者,消亡。除情去欲,日以空虚。敦兮其若朴,敦者,质厚。朴者,形未分。内守精神,外无文采也。旷兮其若谷;旷者,宽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浑兮其若浊。浑者,守本真,浊者,不照然。与众合同,不自专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谁也。谁能知水之浊止而静之,徐徐自清也。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长生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此徐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夫为不盈满之人,能守蔽不为新成。蔽者,匿光荣也。新成者,贵功名。

从历史的客观事实看,王弼的注解在功底方面而言,似有不足,但是王弼的《道德经》原文没有掺和其个人的主观臆断,这是弥足珍贵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最值得庆幸的。这一点,与王弼其较显赫的家族息息相关。而河上公注解的《道德经》虽功底较深厚,但其中的原文个别地方有改动痕迹,稍有瑕疵。

一、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士 甲骨文缺(上图)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金文字形像是有手柄的战斧。有的金文淡化斧刃、突出斧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有所变形。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其在军中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斧作战的叫"兵" ;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 。造字本义:将帅身边的魁武勇猛的侍卫。作名词,后引申为指治狱的刑官,也引申指男子。又引申官阶等级,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古代也指未婚的男子,又引申为军人。现代又.指某些技术人员,也引申指对人的美称,《吕氏春秋·简选》:在车曰士,步曰卒。《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2.通

甲骨文(上图)=彳(运动)+用(共性的,共同的)+止(两只脚彼此来回的走,往来的运动),造字本义:彼此共同的往来,统一条件下的相互交换。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作动词,引申为来往、抵达、相联系、往来交接、到达目的地,又引申为互相连接无阻断。也指使知道、传达于对方,或了解、懂得、彻底明白也引申指文句通顺,作形容词,引申为普遍适用的、贯通的。也引申为全、全部、从头至尾;作副词,又引申为普遍、十分等义。《说文》:通,达也。《易·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易·说卦》:坎为通。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3.深

深”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像一只大手在一个有水的洞穴中探测深浅,旁边的水形为水的一半,是“水”的变形。造字本义:水洞由表及里距离远,手探不到尽头。金文把水移于洞内。隶变后楷书写作“深”。

引申为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相对,也引申指久、时间长。作形容词,引申为程度高的,形容程度 大、声音低沉、思想感情不外露。作形容词,引申指颜色浓等义。《增韵》:深者,浅之对。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4.识 甲骨文(上图)=戈(上图二,古代长柄兵器,处外,表示实战)+言(上图三,居内,表示经验之言),字形表示作战经验丰富并能在实战中灵活运用。作动词,造字本义:军事谋划。作动词,造字本义:作战经验丰富,精通军事。戠"是"識"的本字。当"戠" 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言"另造"識"(识),强调经验总结。 隶变后楷书写作“識”, 汉字简化后写作“识”。

作动词,引申指知晓、知道、了解、认知、辨认、懂得。 ,也引申为记住。作名词,引申为见解,知性等义。 《说文》:识,知也。《说文解字》: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声。。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自古以来优秀的领导者,知微见著而明察秋毫、把握阴阳而随机应变,深藏不露而无法捉摸。

具体的表达为:

自古以来优秀的领导者,:细腻而知微见著,敏锐而明察秋毫、把握阴阳合一(对立统一)的规律而随机应变顺势而为,深藏不露而不可捉摸。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领导者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才是优秀的领导者。

二、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容甲骨文(上图一),似甲骨文“谷”(上图三),又像甲骨文“石”(上图四),从字形看,可以理解为甲骨文“石”的变形,石头的表面有圆形开口,中间断开的两短横像《周易》的阴爻“--”,表示阴,为空,为实心的石块被掏空,外围是石壁,为阳,为阳爻“一”的变形。甲骨文=穴(石洞)+口(表面的开口,可盛装物品),表示在洞穴储存物品。造字本义:可以盛放物品的石洞或石器。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写成"宀"、"谷"会义。

作动动词,引申为在地窖储存食品杂物。 也引指存放,接纳,接受,包含, 又引申为允许,答应。 作名词,引申指寄托、包含了神情的外表等义。《说文解字》:容,盛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2.豫 甲骨文缺(上图一、二)篆文=(予,上图三、四,馈赠或赏赐的玉石或贝壳制成的贵重的随身饰品,表示由上而下的馈赠、赏赐、奖给)+象(大象,亦表示物品特大特重),“豫”字形中,“予”与“象”相对立,体现了一小一大,小中见大,礼轻情重;又大中见小,居安思危。“予”中两块玉石一上一下,上下相对立,部分重叠体现了统一。造字本义:获得似大象般重大的赏赐而开心愉悦(双方都很开心)。

作动词,引申为安乐、喜乐、欢愉。又引申指从容、安定、安逸、 也引申为欢喜、快乐,也引指为安闲、舒适等义。豫,现为河南省的简称。又为《周易》第十六 豫卦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国语·晋语四》:“坤,母也;震,长男也。母老子强,故曰豫。《说文》:豫,象之大者。-《广雅》:予,与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3.畏 甲骨文(上图),字形像手持棍棒一类器具的头戴狰狞恐怖的面具的巫人。造字本义:狰狞的面目让人恐惧、害怕。古书中亦可指使……害怕。金文与甲骨文相似。小篆因讹变而失去原形。隶变后楷书写作“畏”。作动词,引申为敬服。又引申指嫉妒、憎恶等义。《说文·甶部》:“畏,恶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4.邻 甲骨文缺(上图)“鄰”的简化字,篆文=粦(甲骨文上图二,:在野外彼此生火取暖相互照应,彼此相助。)+邑(村落),古代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邻”字在古代亦为一种居民组织。《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作动词,造字本义:小村落的若干住户,相互关注、保护。隶书将篆文的"邑"写成"双耳旁"。异体字将"邻"写成左"邑"右"粦"的"隣"。邻”是形声字。小篆从邑(右阝),粦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鄰”。汉字简化后写作“邻”。

作名词,引申为前后左右毗连的住户。作形容词,引申指接近的。住处接近的人家。作动词,引申指接近、附近、接近、亲近等义。《小尔雅 . 广诂》: 邻,近也。《广韵 . 真韵》: 邻,亲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5.犹 甲骨文(上图)=器皿(似陶罐,盛肉汤类的陶器)+犬(形似犬或鼠类),金文器皿改为“酋”(酒瓶或油罐),表示犬守油瓶,造字本义:狗想偷吃陶罐里的肉汤一样担心遭主人责骂驱赶而左顾右盼,迟疑而不敢冒然行动。(古学者把“皿”作油瓶解似乎欠妥,正常情况下狗是不会偷酒喝的,也就更不会守护酒瓶了。)引申为晕头晕脑,不知所问。又引申指像、相似,作动词。也引申为仍、还,作副词。

(此字本已经在第五章中解释,因疏忽而注释得不到位,特此补释。)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6.冬 甲骨文(上图)字形似两挂长冰凌,表示冬天到了,极度寒冷,户内户外滴水成冰。造字本义:滴水成冰的季节。金文稍有变化,籀文将有的金文字形中的两个冰凌相连成直线,突出年终下霜结冰的季候特征。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 生,夏* 长,秋* 收,冬 藏。作名词,引申为一年中最后季节。作动词,由一年中最后的季节引申为结束一个纪事、纪时周期。《说文》:冬,四时尽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7.涉 甲骨文(上图)=步(前后两只脚,行走)+水(水不深的溪、河等水域),字形表示徒步淌过较浅水城。作动词,造字本义:徒步淌水过河。金文与甲骨文的形体基本相似。小篆左右两边都是“水”,中间是个“步”(上下两只脚)字。隶变后楷书写作“涉”。

引申为指渡水,又引申为进入、介入、接触、触及。还引申泛指经历、经过,由此义再引申为阅览。又引申指关联、关系、牵连等义, 作 动词。 《说文》: 涉,徒行濿水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8.川

川”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条河流,中间是水字,流动的水,左右两竖为两岸。字形表示较宽的河流,作名词,造字本义:较大的河。金文有所简化,但大体相同。小篆的形体和金文相似。隶变后楷书写作“川”。较大的河流流经之地,往往容易形成广阔平坦之地,所以“川”又指山间或高原上平坦而地势低的地带,即平川。引申为平地、平野。川,现指四川省的简称。《说文·川部》:“川,贯穿通流水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9.俨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人+严(端庄严谨)。(严,金文=岩(甲骨文“岩”的变形,上图四,顶上的“口”放在底部化为人的口,表示向下训斥,整个“岩”字表示坚硬,故变形的“岩”合起来表示强硬的毫无情面的训斥。)+帚(体罚用的竹鞭)+又(抓持),字形像对下级或次辈又打又骂进行教育“严”的造字本义:训斥、体罚,用苛刻硬标准要求。篆隶书将篆文写成"敢"。)“俨”的造字本义:恭敬,庄重,坚持原则,要求很高的样子。引申为整齐的样子,又引申指很像真的、十分像、宛如。还引申为美艳 等义。《尔雅·释诂》:俨,敬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0.客 甲骨文(上图)=宀(房屋,家中)+夕(肉的变形,用肉招待贵宾。)+人(人居左,为主人,同时表示来宾居右,相对于主人。),字形像用肉招待贵宾,造字本义:受主人款待的来宾。金文房内变为“各”(到来)字。隶变后楷书写作“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作名词,引申特指古代寄食并服务于贵族豪门的人。由此而引申为寄居他乡的人、不在自己家活动的人,又引申指光顾者。作动词,引申为旅居他乡等义。 《广韵》:客,宾客。《礼记 . 祭义》: 济济者,客也。《说文》: 客,寄也。

客与主相对。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1.涣 甲骨文缺(上图),涣,篆文=水+奂(奂=人+内+手,人即坐在家里的人,内,即屋内或门内,手为两只手相对,表示门外外的人向门内的人招手,手掌往外划幼,表示叫门内的人出来。“奂”字形为叫门内的人离家外出活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离散性的运动。),造字本义:水向四处漫流。作动词,引申为消散、扩散、散开、 涣散、散漫。作形容词,引申指水很大的,盛貌、鲜明的等义。

作名词,指《周易》“涣”卦。《易·正义》涣者,散释之名。大德之人,建功立业。散难释险,故谓之涣。《玉篇》:奂,众多也。《易·序卦传》:涣者离也。《说文解字》:涣,流散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2.冰 甲骨文(上图)和金文都像初凝突起的冰块。小篆又加了义符“水”,即仌为水凝成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冰”。造字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后来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也叫“冰”。因为“冰”本身所以把结晶成固体、成结晶形的也称为“冰”。

作动词,引申指使人感到寒冷,也引申为结冰、冻结。又引申指高洁纯净。还引申指为人冷淡、不热情等义。《说文·仌部》:“冰,水坚也。从仌,从水。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3.将 甲骨文(上图)=爿(戟,古代军事主官使用的一种冷兵器,形似方天戟。)+又(两个"又",两只手,双手扶着、抓紧),字形表示双手抓扶着方天画戟的军事主官。战国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加"月"(肉),表示军事主官的战功赫赫是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即一将功成万骨枯。造字本义:统帅千军万马的军事主官。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将(jiàng),作名词,指高级军官(武官)、 将领带兵者。作动词,引申为统率,指挥、扶持、扶助、携带、带领。

将(jiāng),作副词,引申为就要、将要快要、刚、刚刚。作介词,相当于“拿”、“持”、“取”、“把”、“用”。还指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 将”或“帅”,用言语刺激,也引申为保养、顺从、又、且。作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作副词,引申未来时态等义 。

《广雅》:将,扶也。《说文》:帅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4释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釆(上图二,釆 biàn,模拟兽爪留下的印迹,引申为分辨。也读作biǎn,指兽爪。这里为分辨。)+睪(墿 yì,暗中观察。),作动词,造字本义:分离、分解。引申指详细地主动地说明情况、说明。作动词,引申指主动性的)解说,又引申为消除、放开、放下、放弃(主动地放弃)等义。后来作名词,指佛教。

《说文解字》:“睪,目视也。从横目,从幸。《说文》:释,解也。从釆,取其分别物也。睪声。《说文解字注》:解也。广韵曰。舍也。解也。散也。消也。废也。服也。按其实一解字足以包之。从釆。釆取其分别。从睾声。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5.敦 甲骨文缺,金文、篆文(上图一、二)=享(祖先宗庙)+羊(丰盛的供品,礼心厚重)+攴(双手举起贡品)。享的古字写作“亯”,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祭祀祖先的宗庙。“亯”本义指向祖先进献食物,后泛指贡献。再引申为拥有或享受。再引申为宴享,指给客人提供食物。甲骨文字形像祖庙中之大室。上像屋宇,下像地基。金文承之甲骨文,战国文字承之金文,而下部变作“子”形。篆文承之金文。

敦 dūn ,字形表示手抬着一只供羊到祖先的宗庙祭祖,作动词,造字本义:厚道,诚心诚意。引申为诚朴、宽厚、厚重、笃厚,又引申为督促、管理、劝导并勉励。还引指注重、推崇、崇尚等义。作名词,读duì,指古代盛黍稷的器具。《广韵》:亯,献也。祭也。临也。向也。歆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6.朴 甲骨文缺(上图)篆文=木(树)+卜(事物的本原状态,如龟壳开裂前的状态。),作名词,读pǔ,造字本义:原木,未加工的木材。作形容词,引申为不加修饰、实在、不浮华的,作名词,又引申指货物的成本,也引申为本质、本性。 作形容词,纯厚,笃厚、简而厚重的、单纯的等义。作名词,读pò,指榆科落叶乔木,即 厚朴。

《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橫也。《论衡 . 量知》: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说文》: 朴,木素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7.旷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日(光明)+广(甲骨文上图二,像依靠着山崖筑成的房子。金文与甲骨文相似,小篆线条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广”。《说文·广部》:“广,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引指广大、虚空)+黄(甲骨文似人在方框中,古有“天圆地方”之说,故字形表示人,在大地中,指为大地,又大地为土为黄的颜色,所以,“黄”也代表为“大地。“黄”字形中,人与大地相对立,黄色体现统一。《说文·黃部》:“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黃。”。“廣”,比大地还大,表示无限宽广。)

字形像无限开阔光明的样子,造字本义:无限宽广光明。开朗之意,作形容词。隶变后楷书写作“曠”。汉字简化后写作“旷”。

作形容词,引申为光明、明朗、明亮,又引申指广大、虚空、广阔、开阔、宽广、宽阔、空阔。也引申指开朗、心境开阔。另引指长时间所无,又指相互配合的东西之间空隙过大,还引申指荒废,耽误等义。《说文·日部》:曠,明也。从日,廣声。《玉篇》:旷,光明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8.浑 甲骨文缺,篆文=(河水)+军(“军”是“晕”的省略,军字的本义不是军队,而是古代作战时用军车围成的宿营地。晕字用军作声符,取其围成一圈的形状,让人分辨不淸,表示模糊不清。),作形容词,造字本义:河水浊而不清。

作形容词,引申指分不清的、混合的、整个的,又引申指混同、合而为一。作副词,引申为很、非常、全、满。作形容词,天然的、淳朴的。又指未加工的。又引申指简直、几乎,作副词,也引申指仍、还、大。作形容词,引申指混浊、污浊、水不请,也引申为骂人糊涂、不明事理等义。《切韵》:浑,浊也。《说文·水部》:“渾,混流声也。从水,軍声。一曰:洿下兒。

浑与清相对。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9.浊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水+蜀(上图三,本义为蚕虫,表示像刚孵化出来的小蚕一样。)字形表示水中有许多小虫等杂物,作形容词,造字本义:水中含有许多杂质,水不清、不干净。隶变后楷书写作“濁”。汉字简化后写作“浊”。

作形容词,引申指空气等不清新、不明澈。又引申指混乱、污浊、社会黑暗。也引申指品行坏、卑劣。还引申指声音低沉粗重等义。后指蜀地,现四川省地域。《战国策 . 秦策》:蜀,西僻之国也。《说文解字》: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

浊与净相对。

此段的直接表达为:

正是因为一般人无法捉摸,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一一像寒冬外出踏冰游玩一样,安闲自在时不忘安全隐患;像不敢得罪所有的邻居们一样,怕因小失大而左顾右盼小心翼翼。像外出做客一样,入乡随俗,客随主便而中规中矩;像春风化冻,冰凌自动消融一样,服务群众全心全意、积极主动,循序渐进。像原木一样,纯厚实在、不忘初心不失本色;像涌泉疾流的山谷一样,光明磊落、包容一切。像浑浊的洪水一样,泥沙俱下,不分分你我、浑然一体。

具体的表达是:

正是因为一般人觉得无法捉摸,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一一优秀的领导者,像寒冬外出踏冰游玩一样,安闲自在时不忘安全隐患,和平时代不可忘战,忘战必危;像不敢得罪所有的邻居们一样,怕因小失大而左顾右盼小心翼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像外出做客一样,怕冒犯主人,而入乡随俗,客随主便而中规中矩;像春风化冻一样,服务群众全心全意、积极主动、循序渐进,才能最大程度感化民心,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像原木一样,纯朴厚道、耿直实在、不忘初心不失本色;像涌泉疾流的山谷一样,光明磊落、虚位处下、包容一切。像浑浊的洪水一样,泥沙俱下,不分分你我、共同向前、浑然一体。

正因为一般人无法知晓优秀的领导行为,所以勉强作一下具体的说明一一优秀的领导者,必须用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原则,第一,树立辩证的安危观,居安思危,既要大力发展强大的经济又要奋力发展强大的军事,和平与战争是如影随形的。国家如此,集体与个人的安危观同样如此。第二,树立辩证的得失观,人民群众的利益重于泰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发展中去,不可因小失大。第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遵守客观规律。第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五,不忘初心,v不失本色,至始至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第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世界是统一的,又是多种多样的。光明磊落,谦虚处下,和而不同,方可包容天下。第七,树立辩证的权力观,人民是权力之本,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并带领群众走天下大同的道路。

三、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1.孰 甲骨文(上图)=享(祖先宗庙,表示祭祀。)+又(手的变形,变为带人形的手,后讹变“丸”。)。甲骨文文中的人形“手”很高,与“享”持平甚至超过了“享”,表示供品不重且为高处所产之物,而符合这样的东西为已经成熟的瓜果,属于自然成熟的瓜果。作名词,造字本义:供上新熟的瓜果。而“熟”是指经火加工(蒸、煮、烤)后变熟变可口的供品如猪头、羊头等,属于非自然成熟。

作动词,引申指瓜果自然成熟、食物煮熟(指用火烹饪食物使之可口),又引申为终究、结果。也引申为谁、哪个、什么,用在表示抉择的反问语句中,有比较的意。古同“熟”,程度深。《说文解字·丮部》:孰,食飪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2.以 甲骨文(上图)像连在婴儿脐眼上的脐带。有的甲骨文将胎儿(脐眼与脐带)与母体(人)连写,表示婴儿出生时与母体的相连关系,也表示胎儿成形“意巳实”。“以”字形,胎儿与母亲相对立,脐带体现统一。作动词,造字本义:用,拿,把,将。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有的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相连接的"厶"和"人"分离。隶书承续篆文字形。

作介词,引申指依、顺、按照,也引申为太、甚、可。作连词,引申指因为,又引申指目的在于、及、连及。用作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等义。《说文》:以,用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3.静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青( 青=生+井+口,“生”居上,表示水不断向上涌出,表示产生;“井”表示井水;口,处下,表示可以喝下肚。“青”的造字本义:井水十分纯净,可以放心饮用。 )+争(比赛、比拼,全力以赴一较高下,亦指相对立的运动,即战胜对立面。),表示剔除杂质,去除杂念,力图清心。作动词,造字本义:努力去除杂念,清心寡欲。有的金文将杂合结构调整简单的左右结构。篆文承续左右结构的金文字形。隶书有所变形。

作形容词,引申指内心安定的、没有杂念的、无噪音的、无声音的、静止的、停止的。作副词,引申为无杂念地、无噪音地。作形容词,引申为恬淡、安详、闲雅、平和等义。《吕氏春秋·审分》:静乃明几。《增韵》:动之对也。

静与“动”相对。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4.徐 甲骨文缺(上图)篆文=彳(旅行)+余(沿途简易茅店),造字本义:且住且行,旅程。

作动词,引申指且住且行,旅程从容。作形容词,引申为缓慢的、从容的。作副词,引申为慢慢地,从容地。作动词,引申指散开。作形容词,指缓慢、安闲的样子、全、都等义。《说文解字》:徐,安行也。从彳,余声。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5.清 甲骨文缺(上图))小篆=水+青(青=生+井+口,“生”的甲骨文、金文见图四,居上,表示水不断向上涌出,表示产生;“井”的甲骨文、金文见图三,表示井水;口,处下,表示可以喝下肚。“青”的造字本义:井水十分纯净,可以放心饮用。)隶变后楷书写作“清”。“清”的造字本义:水澄澈、纯净、透明、无杂质。

作形容词,引申指明晰、明白。又引申指一点儿不留、完尽。也引申指安静、寒凉。另指天下太平无事,还引申为闲暇作形容词,引申为水无杂滓、明丽澄澈、一无所有的、空落的、明净的、纯洁的、明晰的、新鲜的。作副词引申指单纯地、简单地、干净地、彻底地。作动词,引申指使干净,消除等义。《说文》:清,朖也,澂水之皃。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澂而后明,故云澂水之皃。”

清与浑相对。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6.安 甲骨文(上图一)=宀(房屋、房产)+女(妻、母亲、女儿,表示家中有妻子、女儿、母亲。当时古代社会已经为父系社会,父为男为阳,主外,有妻女有母,主内,方可阴阳平衡守一,有妻女才有家,有家才不失根本,心中才踏实,才能兴旺发达。)字形表示有房产有妻女才踏实。造字本义:内心踏实、宁静、安详。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作动词,引申为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又引申指定居一处,居住。作代词,引申为哪里、怎么。 多见于古文。作动词,引申为使沉着、使稳定、使固定。 作形容词,引申为沉静的、稳定的。作副词,引申指静静地、悄悄地等义。《尔雅》: 安,定也。 《庄子 . 天地》: 共给之为安。《周书 . 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安与危相对。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7.蔽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艸(草木)+敝(破旧,“敝”(上图二,甲骨文=巾(布,加四点为破碎的布。)+攴(手持器械),指撕毁巾帛。有的甲骨文在"巾"上加两点,代表巾帛的碎片。造字tr本义:破旧。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毁锅砸鼎叫“败”,撕毁巾帛叫“敝”。《说文解字》:敝,帗也。一曰敗衣。),“蔽”的字形像腐烂了的草。造字本义:小草的地上部分覆盖在大地上,已经枯萎、腐烂。

作动词,引申指老、旧、陈、过去,又引申为遮挡、隐藏、欺骗,隐瞒,也31引申为概括等义。《说文》:蔽,蔽蔽小草也。《广雅》:蔽,障也,隐也。

蔽与新相对。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五章“蔽不新成”的哲学本义

8..新 甲骨文=辛(辛,收收割庄稼、修剪枝条。注:此字已在第十章的“宰”字中注释。)+斤(镰刀、斧,强调收割、修剪。),由于篇幅所限,不作论文式阐释“新”字。“新”的字形像收割作物刚成熟的种子,是本年中最初始的丰收;修剪老枝条以产生下一茬幼嫩枝条。作动词,造字本义: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初始的状态,是事物的初生状态,是对过去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的运动。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有点变化,但本意未变。

作形容词,引申指刚有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 初生的。作动词,引申指性质改变得更好,也引申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作名词,指结婚时或刚结婚久的人或物,也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另引申为不久以前、刚、刚才等义。《书 . 胤征》:旧染污俗,咸与唯新。《论语》: 温故而新。

新与旧、老、陈、故相对。

还有谁能在浑浊的状态中静下来始终保持清醒?又还有谁才能在富民强国的服务中始终保持清醒而平稳的状态下不断发展?

坚持遵循这样的本质规律,个人的欲望才能不膨胀。唯有经常不让欲望膨胀,所以才能不断进步。

还有谁能在复杂繁重的工作状态中静下心来始终保持清醒?又还有谁才能在带领民众发家致富且共同富裕,使民富国强的服务中始终保持清醒而平稳的状态下不断发展?

坚持遵循这样的本质规律,个人的欲望才能不膨胀。换言之,这种保持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平衡的状态,才能不让自私自利的欲望无限膨胀。唯有经常不让欲望膨胀,才能经常这样不自满不自大不自私不自闭不固步自封,所以才能不断进步。所以,才能在思想上不断新陈代谢,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只有坚持用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优秀的领导者才能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与时俱进,领导者的事业才能不断新陈代谢,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