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论长平之战的文章,都有从不同角度再现当年的盛况的,也从不同角度展现长平之战的真正战况。近来又涌现不少为赵括平反的。大致说来赵国之败败在国之大器,赵括只是个背锅的。笔者先不想来论大的战略问题,先只从这次战役的本身经过单论打仗的战术问题。真实地来看下长平之战是怎么打的。而打仗的时候具体的战术就很能看清赵括是否该被平反了。要论清楚赵括的战术我觉得该从以下四个问题来看。
一、兵力的问题
首先这次大战的兵力如何,探明兵力是讲作战的一个重要因素,普遍说法秦赵一共投入了100多万兵力,那兵力来源的关键就在于人口。当时战国总人口约2000多万,秦占了三分之一,也就是600多万人口,赵2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约在300万左右,两国总人口900万左右,按战国的常战状态,十则抽一还是正常,因此秦赵两国的总兵力在百万左右还是可能。

先来看赵国多少兵力?
据苏秦说,临淄有七万户,每户可出三男子,“不待发于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而临淄、邯郸历来并称。等量齐观,邯郸至少也能出十万人,这是保守数字。另外,赵国还有上党郡、太原郡、雁门郡、云中郡、代郡、安平郡五个郡,其中上党郡有二十四县,太原郡有三十七县,代郡有三十六县,这是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按每郡二十个县计,则赵国六郡合计120个县。每县出兵三千人,则120县合计三十六万人。加上邯郸等大都会的至少十万人,所以,赵国凑出四十五万人马有可能。
然而赵投入长平战场的能有多少兵力?据后有记载李牧杀匈奴十余万,除去夸大部分,李牧驻守北疆的兵力至少也要五六万;另外燕国作为总是骚扰赵国的心腹大患,赵国也要有兵力需要防范他,加之赵乃四战之地其他地方都要有兵力驻守,再约估计驻军五六万;再则从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整个过程来看自始至终没有认为是决死战的时候,赵国不会投入倾国的兵力,所以投入长平战场的合理估计约
为总兵力的3/4;如果勉强估计赵国多征点兵,驻守各处的再少点,那赵国投入的兵力四十万左右,还是可能,暂且接受史记记载的赵总兵力在四十五万。
那么秦国投入多少兵力?
秦赵之前交战,华阳之战15万,依闕之战24万 ,作为战略意义和敌人的规模都比这两战要大,秦不会少于之前的兵力,从多方面的描述,秦也是尽遣举国之兵;秦在之后灭楚的灭国大战中投入60万,而当时的国力应该比长平的时候强,所以也不当太过于这个数;再加上此战中多半认为秦是围死了45万的赵军,《孙子兵法·谋攻篇》有言,“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十倍于敌才能考虑围困敌军,白起再怎么牛也不可能逆天吧,所以秦投入的兵力怎么也多余45万但不会超60万太多。另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支撑战争的粮草来看
60多万秦军从大战6月到9月大致需要有500万石军粮。秦各县均有储粮的县仓。长平之战爆发时,秦军自河东东出乌岭,仅200余里,即可至长平。此时粮草输送的工作旋即在后方展开,其模式是,以最靠近前线的县出粮供军,而后方诸县仓次第向前补足。秦时,各地之间的路途,经官方勘测,均记录在案,形成里程明确的“路程简”。在湖南省出土的秦简中即有此类简牍,其记录的路程,甚至穿越数郡。当粮食运输工作开始时,秦朝可以最广泛征发人力、牛车进行运输。这在战国法家学派代著作《商君书》里就可以见到,为保证运输速度,禁止运粮车辆到达目的地后再承担私人运输收取佣金,需空车急速返回,以便再行。汉初的《二年律令》中明确规定,运粮车辆满载前往目的地,日行五十里,空车返回日行七十里,徒步运粮日行八十里,如果失期,就要收到法律制裁。因县与县间的距离多在200里之内,故无论人还是车,都可自带口粮,日夜兼程,不需耗费官仓供应的军粮,在秦汉时,这种运粮车一般为载粟25石,同时可搭载六人,输送1万石粮,只需400辆车即可。运送一次粮的周期为7天,500万石约12个周期,每周期42万石,运送一次军粮最快需16800辆车,近十万人。孙子云所谓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日费千金,不可不查啊。由此见众多的描述秦军的消耗应该符合60万的推理。
所以由靳生禾和谢鸿喜所写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书中所写的赵45万,秦60万的推断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此书中的众多观点被主流认可。
二、降俘杀俘的问题
史书记载白起坑杀了赵40万降卒,我们要论赵括的技战术水平,重点之一还要搞清楚赵军伤亡多少,若伤亡少战败,则可能有诸多原因,比如就是因为没有粮,也没怎么战就败了。那就没什么战术可言了。如果伤亡多而败,那就是肯定经过了激烈的交锋,有交锋就可谈战术。
根据常四龙在《沧桑》一书中的论证了白起坑赵卒40万于谷口之说是不实的。“从高平城往北,到永禄一带,包括王报、寺庄、箭头、围城等地,东西两山之间的丹河谷地,应是当年长平之战的主要战场,也是赵卒投降的地方,因此也应是白起坑杀赵卒的地方”。秦军坑杀赵军极有可能不是活埋,而是击杀之后暴尸荒野,要挖坑埋40万人这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到后来唐玄宗路过仍感怀当年战场之惨烈,遂建骷髅庙来看,死伤之众应该是有的,或有说只坑杀了20几万的,或有说这一带放不下那么多尸首的,或者40万中有很多其实是平民并非全是赵军,40万之数不是秦用来震慑六国的,而很有可能是六国报出来鼓动在生之民知道秦的暴虐,同仇敌忾舍弃投降的念头拼死抵秦的。所以总的来说40万应该不是最后留存的赵军,20万之众比较合理的被大家接受。那么赵军伤亡在25万左右,这个数字必定是经过激烈的战斗。
另外据白起自己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首先这话是秦君想再次启用白起去灭赵时,白起不愿去时说的,有点找借口,夸大伤亡之嫌,那如果针对长平说的,秦军伤亡出兵60万的过半30万,考虑到夸大,可能20几万,如果不单指长平,秦一直以来的战斗后死伤过半,国内空了,那长平死伤不能以60万之半来计算。但是白起的意思长平之战伤亡很大应该是事实。那以秦军的战斗力和白起一贯的战绩赵军也应该伤亡很大,而这些伤亡多指是和赵括决战的时候,也从某个角度说明是和赵括有激烈的交锋的。
再一说后世多起考古发掘证实了高平丹河一带当时秦赵的交锋是惨烈的。赵军的强悍应当在北方的草原上,在中原地带应该不足以以小伤亡灭掉大量秦军。要知道秦军在当时从军制到军备都已经横行战国了。也没有像围魏救赵、奇门遁甲这种奇迹流传,所以赵军的伤亡应该和秦军相当,不可能只有5万,最后的被坑杀的赵军正规军应该不足40万。
三、包围的问题
论赵括最大的战术失败就在于被秦军围困的问题,秦真能以60万围赵军的40万?
看下以上两图,秦以25000千骑夺了赵百里十长城长平关到故关这一段,又以5000骑隔断了赵主力和大部队之间的联系,就算神奇的只花了3万人利用地形之便围住了赵军东和北一面半,那么南面,西面和赵军大部队后面的东面靠50几万围40万也很难,光秦军壁垒空仓岭一带当时秦赵就打得很难。据多种说法,秦军主力应该是在丹河以西即秦军壁垒处,赵军大部队的东面也是靠秦昭襄王尽发河内十五岁以上青壮年拦住的。古代以少胜多战争,多半是靠在旷野杀散敌军,杀灭的是对方斗志和军势,或利用水、火、山石等借用地形打埋伏战。而围困持续46天,靠硬碰硬的围歼战,秦军可以以5000骑穿插于赵40万的两军之间,有点赵子龙杀曹营七进七出之意,要不这5000人都是身负绝技的飞将军,不然不要说白起敢做,连想都不敢想。然而赵军围肯定是被围了,也不可能有些赵军明明可以逃跑,也不跑,然后等那投降,然后莫名其妙的就被埋了。秦赵当时是死敌,赵军彪悍,所以战则战死,战必死战,肯定是被围得无路可选才投降。当时的赵国救援进不去也不会没有根据。所以45万尽灭但必经过死战,但也不至于那么不堪的被5000骑神游其中。所以要么这些记载有误,秦军不止这些,或只是先头部队。要么就是被围之人没有那么多。前面说过秦军只有那么多,所以很有可能秦赵两军之前经过激烈的交锋赵军已经没剩多少被秦军围住了,然后直到饿死了。
这么说来赵括的伤亡其实很大,在和秦军的交锋中不是以5万之数灭了秦30万,而是很有可能以30万之众被秦5万所灭了,最后剩下个20万加上些英雄运粮过来的民夫送到了秦白起屠刀之下。
四、战术的问题
最后我们重点来看下战斗的经过,中间赵括所表现出来的战术水平。
他一到战场“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史记·廉破蔺相如列传),即全盘废弃廉颇的战略战术,任意更换了将校,赵军八位将领以死相谏的著名轶事就这样发生了。这应该是兵家大忌,赵王临阵换将已经被诟病的不行,赵括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乃一无战术之处。
再则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最后确定被秦军主力和奇兵包围于以韩王山为中心的泫氏一长平关一故关一泫氏的周约五六十千米范围的三角形地带;此地带四山环顾,三水相阻,应该为死地,对地形不察应为二无战术之处。
再则和廉颇相比,同样是百里石长城和丹河一带,廉颇就没有被秦军袭了后路,丢了百里石,而赵括应该是空虚了百里石和大梁山被秦军占了,自己跑进了口袋,但凡战事,应不思胜先思败,对军争的关键处要有个很好的准备,此乃其三无战术之处。
再看赵括“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他的进攻路线是先击丹河秦军必守的地方,再渡河击秦军壁垒,也是易守难攻的地方,要渡河要破要塞,都是作战中要啃的硬骨头,难道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如果仅是这么打战术上没有看出有什么精明之处吧?白起可以用奇兵借道抄你百里石长平关的后路,可以走小仓河来截你辎重部队的后路,你不会也利用下地形抄几个道出出奇兵吗,此乃四无战术之处。
再看白起驻在战略要冲光狼城(今康营)一带。其一,今康营西北的寨上村,为一天然高阜,一方高地中心,有名胜安贞堡,登临其上,视野辽阔异常。此举才是为将之道,大军作战更要有的是这种把控全局,运筹帷幄吧,而赵括舍了韩王山西麓三军一带。地方文献记载,历世相传三军以“赵三军指挥部驻地”(《高平县志》317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得名。此地属韩王山山前台地,背靠韩王山,可以登高嘹敌;前临永禄河、丹河开阔地,可纵兵长驱突击。倒是冲锋在前,最后被乱箭射杀于谷口。此乃有勇无谋五无战术之处。
正当突破丹河西秦军防线的赵军部队长驱直进,而大部队云集丹河待渡突击的时候,相继发现前方对深入纵深的秦营垒突击受挫,而自己的后路反被包抄,粮道被断绝,以至上下间失去了联系,至此秦军开始反击。在战局急遽恶化中,赵军被迫放弃进攻,退回上述三角地带,仓卒构筑壁垒固守,等待援救。从这个结果来看,也是秦军设好的圈套让你钻的现象,如果高明,则为什么会想不到突破丹河后攻不过去怎么办,后路被抄了怎么办?受阻了应该往哪里退怎么布防?策无先行此乃六无战术之处。
大战在即军粮该当无比重视的,我们看官渡,看诸葛的北伐五一不是输在了军粮上,而赵括的主力是轻装上阵,带了少有的军粮突击,后面辎重部队被隔离,你又不是匈奴,你还学奔袭战法,对军备的不重视陷自己于死地,此乃七无战术之处。
孙子又有云上战伐谋,攻城为下,赵括失了当时唯一可行的合纵攻秦之谋而选择了实无胜算的强攻之术,其实已无名将或名帅之实了。再加之以上七大无战术可言,所率领的赵军伤亡惨重,最后落到一个被围歼的可耻下场,应该可以算实至名归的纸上谈兵了。不该有再多的为之平反之言了,以5万伤亡克白起30万之损失,那是妄言。苦战46天不降,那是你赵军男儿的血气或是白起的清明,不作困兽恶斗就是让你饿死即可。
所以从单论长平之战的作战战术来看,白起该当封神,唯一无败绩,常胜杀神傲然上位。赵括无所战绩,一战泯灭是无奈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