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大明王朝宣告结束。李自成入主北京后,并没收买人心,巩固战果,而是抢钱抢粮抢女人,以至于民心大失,特别是李自成不顾及在外镇守山海关手握重兵的吴三桂,依然还是杀掉了吴三桂的老爹吴镶,霸占爱妻陈圆圆,这岂不是逼他倒向满清吗?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李自成的军队迅速败亡,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吴三桂充当满清的马前卒,不遗余力的剿灭南明政权,甚至亲手勒死永历帝,最后满清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满清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镇压。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满清入关后为其效尽犬马之劳。经过二十年的斗争,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朽政权也垮台了。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让给吴三桂等去镇守。
鉴于三藩的势力太大,尤其吴三桂功高兵强,尾大不掉。但此时康熙虽然有撤藩的想法,也不敢贸然行动。直到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实质希望朝廷慰留,像明代沐英世守云南的先例。康熙撤藩命下,吴三桂愕然失望,便开始与其心腹聚谋,暗中部署兵马,禁遏邮传,只许入而不许出,并勾结他省旧部,又与耿精忠联络应和,准备叛乱。康熙十二年八月清廷命礼部侍郎哲尔肯等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等赴广东,吏部侍郎陈一炳等赴福建,各持敕谕,会同该藩及督抚商榷移藩事宜。九月,清廷命陕西总督鄂善总督云南军务,宁夏总兵官桑额提督云南军务。此时吴三桂与其党正日夜加紧密谋。侍郎哲尔肯、学士傅达礼等既至云南,催促起行。吴三桂表面拜诏,而屡迁行期,反谋益急,而难于举兵之名。欲立明朝后裔以号召天下,但缅甸之役及杀害永历帝无可自解;欲行至中原据腹心之地举兵,又恐日久谋泄。是年十一月,吴三桂起,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的官员,发布檄文,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并移会台湾郑经,邀约响应。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随吴三桂反。云贵总督甘文焜在贵州闻变,驰书告川湖总督蔡毓荣,急走至镇远,被副将江义以兵包围,甘文焜自杀,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在三藩之乱的初期。局势是有利于他们的,吴三桂重新扛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明朝的遗老遗少纷纷聚拢在他的旗下。本来这一步棋下的非常好,造反起义肯定要有一个旗帜,当时清朝入关不久,而且还残酷的镇压和屠杀汉人,激起了汉人极大的反抗,吴三桂反清复明自然就得到很多人的拥护,明皇室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做出反应。此外,三藩举起反清旗帜后,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响应。
大义已经占据了,但吴三桂在1679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这样自然就使那些汉人看清了吴三桂的真面目,再想起吴三桂杀害永历帝,于是就不再支持他了,手下离心离德。这一步棋使吴三桂丧失人心,你既不复明,单纯的反清没有多少人会跟着干的。
吴三桂和满清六次殊死决战,结果是吴三桂胜多败少,吴三桂最盛时的兵力达到满清的2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要优越。叛乱之初可以说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势力一下子推进到了长江。形势一片大好,可是就在如此的优势之下,吴三桂竟然裹足不前,想要和满清划江而治。吴三桂军至松滋,竟屯驻了三个多月,而不是一鼓作气收复中原,客服两京,使满清有了喘息之机,调兵遣将,从容的备战。而后满清逐渐掌控局势,逐个击破。在康熙十五年西北的王辅臣首先被击败,西北局势稳固下来。康熙集中主力南征吴三桂,同时停撤平南、靖南二藩。自康熙十五年(1676年)起,战场形势开始有利于清军,耿精忠势穷乞降,尚之信也继而降清。这样反抗势力就只有吴三桂还在坚持了。 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在衡州暴病身亡。其孙吴世瑶即大周皇位,改元洪化。他见势不妙,退居贵阳。清军在解决两翼之后,开始战略反攻,进入湖南。康熙十八年正月,清军攻克岳州。 接着势如破竹,一路收复长沙、常德、衡州。至此,湖南、四川、贵州、广西被收复。康熙又下令兵分三路,进军云南,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昆明城破,历时八年的内战以吴三桂的覆灭而告终。
吴三桂反清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吴三桂两大错误,先是犹豫不决,妄想与清军和谈,划江而治,给了清朝的缓冲时间,没有一鼓作气直接越过长江,同时与全国各地的反抗势力建立联系,形成合力,给与清朝致命一击。二是在中后期吴三桂竟然放弃了反清复明的大旗,自立为帝。一下子把这些跟随他反抗的人心都伤透了,纷纷离去。就不能立个傀儡做做样子,非得自己这个降清的汉奸自己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