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康熙 松花江石嵌蚌池长方砚 故宫博物院藏
顺治、康熙时期,吴中有一擅长雕琢石砚的顾姓人家,其技艺至少四代相传:曾祖辈名顾道人;祖辈顾圣之,字德邻,或作德麟,人称「小道人」;父辈顾启明,早逝,妻邹氏,学得琢砚技艺,并以「顾二娘」之名享誉古今;其无子,以侄子入继,名顾公望,号仲吕,被召入内廷制砚,近人邓之诚推测「康熙御制砚有出其手制者矣」(邓之诚《古董三记》卷六「顾二娘制砚」)。
新用户注册紫禁城APP即可获赠2017年全年电子杂志
然而朱家溍先生因顾二娘「曾给著名藏砚家黄任制砚」,黄任的生卒年为一六八三至一七六八年,推测「顾二娘的创作时代应在雍正、乾隆之际」。
清 顾二娘款端石洞天一品砚及拓片 故宫博物院藏
若考虑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出版的《江南通志》已记载顾二娘「独擅其艺者二十余年」,则顾公望或于康熙末期即已在内廷制砚,今日确定为康熙朝内廷御制砚者主要是松花石砚,其中或不乏出自顾公望手者。
清前期,江苏嘉定以善于刻竹闻名于时,而且声震内廷,嘉定竹刻制品「与古铜、宋磁诸器并重,亦以入贡内府」。除了当地产品入贡内廷,擅长雕制竹器的嘉定竹人也被选送入京,康熙朝有封锡禄(字义侯,晚号廉痴)与封锡璋(字汉侯)兄弟,二人于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年)「同侍值养心殿」造办处。
清康熙 封锡爵款竹根雕白菜式笔筒及款识 故宫博物院藏
其长兄封锡爵(字晋侯)遂央求族兄封毓秀撰长诗以志其盛。或许个性使然,或因兄弟二人同在内廷服务,他们进入内廷后不久,封锡禄便以癫病回归故里,归家时「一时名流咸题咏,以志其遇」,此时封锡璋可能仍留在京城为皇帝服务。
清 封锡禄款竹根雕布袋和尚及款识 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当时在无锡地区有一位尤姓雕刻匠役,幼年时即曾仿制父亲借来的犀杯,雕得「款式如一」,他感到颜色还不够相似,就捣凤仙花的汁稍加染色,「遂与原杯无少异」,因此亲友「遂以尤犀杯称之」。他曾在康熙年间被征召入内廷服务,后以年老辞归。(《锡金识小录》卷八「稽逸七·技术」)清宫旧藏带有尤姓匠役名款的犀角杯有二类,一作尤通(字雨源),一作尤侃(字直生),清高宗在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赏玩一件有「尤通」款识的雕犀角槎时,在诗注的最后「按《无锡县志》称:『尤氏以犀角饮器名』,即尤通也」。
明末清初 尤侃款犀角杯山水人物图杯 故宫博物院藏
在乾隆皇帝的诗文中无法显示他看过尤侃的犀角作品,但是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尤侃」款的犀角杯,其所附黄签表明此杯系于一七八七年由乾隆皇帝在古物箱中发现后交乾清宫作为古物收藏,一七八七年系清高宗撰写前述诗文按语后五年(即乾隆五十二年),故认为此杯即文献中所谓「尤犀杯」。
原文作者:嵇若昕(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登录保存处处长,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及文物馆访问学人)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6 年8月刊《康雍乾三朝造办处中的江南工匠》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h1>《紫禁城》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h1>
明清“苏州制造” | 同为【苏作】却大大不同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