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董恂在江都的岁月(扬州江都邵伯镇)

董恂祖籍苏州,先世在明洪武年间迁来邵伯。其父名万元(字善长),母丁氏,于嘉庆十二年(1807)八月初四生下董恂。其时,祖父董锡五为其取名“椿”,小字“长春”,又字“寿卿”,是希冀其长命富贵也。

在董恂出生时,其家庭已经相当贫寒。董家原先居住在邵伯运河之西、惠政桥东南的旧宅(昔称“小河西”,宅旁有名刹梵行寺,今为复线船闸)。嘉庆十八(1813)、十九(1814)两年,祖父和父亲相继病故。由于“连年两遭大故,家人五内摧伤,茫无所措”,再加上“是年湖水秋涨,老宅半圮于水”,旧宅已经是破不可居,只得于嘉庆二十年(1815)典赁运河之东、庙巷之南、仓巷之北(也叫“南花巷”)、大街之东都天庙对门的宅第,一迁于此。

董恂在江都的岁月(扬州江都邵伯镇)

中为董恂

仅隔一年,又不得不从都天庙对门二迁至红桥西、李家巷西口(即潘七房巷)面临运河的一处宅第居住。在这里董恂总算过上了一段相对平稳的日子,一住就是25年之久。著名的《篝灯课读图》即绘于此。道光十七年(1837)又三迁至东街,即史家巷以西、三官殿斜对面的房屋居住,该房对面是育婴堂(今邵伯中心幼儿园)。后来,董恂于咸丰三年(1853)自湖南奉讳归里时,则又僦居刘家巷(即今长春巷,齐氏故居)。董恂可谓是一生五易其居了。

由于家境贫困,一家人都把振兴的希望寄托在董恂身上。4岁时,其祖父便剪纸为字,对他逐字指授。董恂也天资聪慧,喜爱读书,不久即能将中堂上的朱子柏庐治家格言勉强成诵了。7岁,董恂入设于潘氏宗祠的私塾,就学于龚民怀塾师。8岁,家中虽“睘睘无依”,但母亲依然“脱簪珥,力鍼黹”,让其继续从师余啸溟,并习八股文。道光五年(1825)18岁的董恂感到自己应该担当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便开始舌耕生涯,先是“僦屋于外,设塾训蒙”,后为节省开支,则“移训蒙于家”。

董恂在江都的岁月(扬州江都邵伯镇)

此时,董恂一面教书,一面应试,可惜未售。直至道光十一年(1831)才取入县学第六名,受业于学使白小山师。道光十三年(1833)因其名“椿”与前盐政同,遂更名为“醇”(后为避同治帝名讳,又改名为“恂”)。

道光十七年(1837)中乡试二十二名,二十年(1840)中会试六十七名,保和殿复试一等十六名,殿试二甲十八名,朝考入选第三十四名,赐进士出身,完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蜕变。

自此,董恂便入宦海,远离了家乡。期间,他曾两次还乡。

第一次,是咸丰二年(1852)八月。董恂授湖南粮储道,他奏请从水路南下赴任,在察看运河运道的同时,乞假返乡修墓。十二月底抵达邵伯择吉拜埽后,闻太平军攻夺武昌,赴任道路受阻,他便于岁底“僦居郡城小玲珑山馆”。咸丰三年(1853)初,在他准备束装赴任时,突又传来太平军顺流而下,攻克南京并进而北上扬州的消息。太夫人闻讯,迅即差人送轿,命其避居东乡大桥镇亲戚处。

董恂在江都的岁月(扬州江都邵伯镇)

其时,大桥镇乡绅李寅清就地组织了一支乡团,进行操练、巡逻,以防战火殃及。李寅清的义举得到避居大桥镇的董恂的青睐与敬佩,两人很快相识、相交。为了反击与坚守的需要,李寅清经过实地考察,绘制了一幅《江都东乡形势图》,董恂觉得很有价值,也就复制了一份以珍藏。

后因朝廷催促,而“长江又不能走”,董恂这才北上绕道履任。

第二次是咸丰三年(1853)八月十一日其母病逝,九月初二得到家信后,董恂神魂飞越,博膺慟绝,随即动身归里。当十二月份到达江苏境内时,得知扬州已于前日收复,便从三江营上岸抵达邵伯,僦居刘家巷。

董恂在江都的岁月(扬州江都邵伯镇)

董恂读书处(修建中)

丁忧期间,董恂感到自己一生历任各地,不论于山于水,险隘扼塞,“凡所经历,纤悉毕记”,唯“叩以故乡一、二轶事”,则“茫无以应”,虽“目穷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于是决心动笔为家乡撰志。他查资料,拜乡贤,访古寺,走遍家乡河渠沟坝,从咸丰五年(1855)七月动笔到九月完稿,终于撰成四卷九篇的《甘棠小志》,为家乡搜集、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二克扬州,仙女庙、邵伯一线成了交战的前沿。董恂又捡出李寅清绘制的《江都东乡形势图》,以该图为主体,从府志中绘得扬镇间江河图,从县志采得仪征滨江诸洲图,从《北湖小志》仿得邵伯诸湖图,整合成一幅较为完整详尽的《扬镇瓜仪形势图》(47cm×61cm),以作为地方之用。

董恂在江都的岁月(扬州江都邵伯镇)

三江营风光

不仅如此,董恂还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与慈善事业。咸丰二年(1852)他见家乡镇水铁牛保存完好,惜铭文漫漶不清,便补撰铭文“淮水北来河泱泱,长堤如虹固金汤。冶铁作犀镇甘棠,以坤制坎柔克刚。容民畜众保无疆,亿万千年颂平康”。道光二十九年(1849),他为家乡书写了徐玉丰撰文的《重建万寿宫记》。同治十一年(1872)又为扬州书写了由蒋超伯撰文的《重建平山堂记》,留下了珍贵的墨宝。他还捐资博爱堂,创建恤嫠会,救助被洪水肆虐的流民与老弱病残者,并捐资倡建河西大街,亲书命名“参府街”。

董恂在江都的岁月(扬州江都邵伯镇)

邵伯湖风光

董恂病故京师后,其棺柩并未返里。家乡民众出于对他的感念,在邵伯镇南为他建有衣冠冢,并由其门生、光绪二年(1876)探花冯文蔚书写了2085字的碑文。

朱毓麒(海流 漉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