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薛仁贵,大家都很熟悉,毕竟这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对象。可在历史上薛仁贵的经历要比影视剧中的薛仁贵坎坷得多,在其本人成为唐朝名将之前也经历了一段困苦的时期。那么薛仁贵又是怎样发迹的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薛仁贵的故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初入军中崭露头角</h1>
薛仁贵和大部分唐朝名将一样,都是出身在官宦之家,只不过薛仁贵的命运比较糟糕,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已经衰落了,为此他必须要搏一个前程出来。恰逢此时,唐太宗征讨辽东需要大批勇武的将领,于是薛仁贵便去将军张士贵那里应征入伍,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军事生涯。
虽然刚开始薛仁贵迫切想要得到唐太宗的赏识,但他的地位实在太过于低微,根本见不到皇帝,于是为了给皇帝留下个好印象薛仁贵做了一件大事。薛仁贵首先将自己的战袍弄成纯白色,因为当时的军队制服一律是黑色,为了突出自己薛仁贵便将自己的战袍换成了白色。之后薛仁贵又寻找时机准备出战。之后唐军和高句丽军队在安市城进行了对峙,战争陷入了胶着状态。但此时薛仁贵觉察这是个露脸的好机会,于是上前叫阵。最后薛仁贵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身骑白马在敌军中横冲直撞,大有万夫不挡之勇。
在战争结束后,唐太宗对当时只是士卒的薛仁贵印象很深,于是特地召见了薛仁贵,并封其为将军。之后唐太宗又询问了薛仁贵的家世,得知他是北魏名将薛安都的后代,于是对薛仁贵更为青睐。据史书记载,在班师回朝的过程中,唐太宗又召见了薛仁贵,对其勉励说:“朕的旧将领都老了,不能承受指挥的繁重工作。朕每次都想提拔骁勇雄健的将领,没有能比得上你的。朕不高兴于得到辽东,而高兴得到你啊。”通过唐太宗的这番话可以知道唐太宗本人对薛仁贵颇为器重。
回到朝廷的薛仁贵在唐太宗的可以提携下不断晋升,最后成为镇守玄武门的将军。在唐太宗去世后,薛仁贵又成为唐高宗的军事班底,负责对外战略。不得不说薛仁贵和李唐皇室的渊源很深。永徽五年天降大雨,由此引发了山洪,当洪水冲到了玄武门的时候士兵都四下逃散,而薛仁贵则登上城门向宫中示警,然后唐高宗才躲过了洪水的灾害。洪水过后唐高宗特地召见了薛仁贵,对他的行为大加赞赏,并感概薛仁贵救了他一命,可以说薛仁贵和唐朝皇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一身威名战功赫赫</h1>
公元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和薛仁贵征讨高句丽,在征讨高句丽的过程中薛仁贵大发神威,一路斩杀敌军,最后在高句丽闯下了赫赫威名。之后薛仁贵又在黑山和契丹人作战,最后因功封为河东县男。在这几场战役中薛仁贵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从而进入了唐军的高层中心。
公元661年九姓铁勒在天山聚众反叛,唐高宗命薛仁贵前去镇压。九姓铁勒凭借部众的骁勇一直和唐军作对,结果薛仁贵刚来就连射三箭射死三人,一下子压住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之后薛仁贵用计击败了九姓铁勒的大军,最后擒获了其首领叶护等人,从而收复了天山的部众。后来唐军中一直传唱着“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故事,因而薛仁贵也有着将军三箭定天山的典故。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军神落幕兵败大非川</h1>
公元670年唐朝和吐蕃产生冲突,于是朝廷决定对吐蕃用兵。于是薛仁贵被任命为行军大总管负责征讨事宜。但是当时的副总管郭待封是名将郭孝恪的儿子,他不满薛仁贵成为他的上司,经常对薛仁贵的命令阳奉阴违。在薛仁贵的嘱托下郭待封负责押运粮草快速前行,但郭待封本人态度傲慢根本不理会薛仁贵的嘱托。最后导致粮草被吐蕃人截获,薛仁贵的军队陷入了危机。之后由于唐军没有粮草,再加上驻扎地大非川不易于防守,最后在吐蕃军队的进攻下薛仁贵兵败。回到朝廷后薛仁贵被革职贬为庶民,从此军神落幕。
薛仁贵被贬期间唐高宗仍然记得他,于是在云州之战中薛仁贵再度被启用。在战争薛仁贵宝刀未老,三次大败敌军,重演了当年的赫赫威名。但是毕竟年纪大了,身体也跟不上战争的步伐,最后唐高宗让薛仁贵在封地养老。
公元683年,唐朝名将薛仁贵去世,享年七十岁。薛仁贵去世后,唐高宗对其格外优待,追赠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其子女也受到朝廷的重用,大多都成为唐朝中后期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