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德工作室 寒柏
有报道,根据消息人士透露,内地官员今年在几场闭门会议里,都向香港地产商传达几个重要讯息。该报道综合各方消息,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中央要求香港最主要的地产商运用手上的资源及影响力,支持国家的利益,并协助化解恐致香港社会不稳的房屋供应短缺问题。换句话来说,内地官员叮嘱港府及主要地产商要一同处理好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2. 内地官员表示:“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中央亦不会再容许“垄断行为”;这讲法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国家大方向吻合。
3.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地产商代表转述内地官员的意思:“只要我们向社会回馈更多,我们就可以继续做生意,业界需加紧解决房屋供应问题。”这意思亦即是,所谓“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主要还是要遏止多年来香港地产商以寡头方式的“垄断行为”,绝非指“资本主义”的市场主导模式会有重大改变。
4. 该匿名地产商亦指,中央提出过期望,但没有明言策略或期限。但合和主席胡应湘则补充:“中央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只说你要解决问题……,不会显得不耐烦,但会给你压力。”结合两者的讲法来说,内地官员没有言明解决楼市供应短缺的具体策略 (这明显是香港特区政府及地产商的责任),但已开始给予港府及香港地产商压力,要他们尽快处理好这个大问题。

5. 国家目前正在采取更广泛的努力,使香港遵守国家安全法,而且要港人更加“爱国”。
中央官员多次对香港房屋短缺问题表示关注,笔者对外媒的报道,并不感到奇怪,只是由外媒引述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消息,事情始末尚有待进一步考证,而且在细节上可能未必精确。但无论如何,中央政府希望港府及香港主要地产商跟随国家的步伐,并处理好“资本无序扩张”及“垄断行为”,理应是一直以来的调子;其实多年来在大方向上从没有改变过。
回归24年以来,香港人一直沉迷所谓的“民主运动”,最终换来的却是一个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61平方呎的“地产城市”。港府受“反对派”及“港独派”影响,土地及房屋改革一直无法推行。董建华年代的“八万五房屋政策”最终“胎死腹中”;港府觅地建屋的能力亦受诸般原因被严重削弱。
自从《港区国安法》成立后,再加上“选举改革”,“反对派”及“港独派”被拒诸门外,从前的反对势力被肃清,港府和香港地产商应该乘势处理好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再也没有借口“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值得留意的是,无论是奉行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社会,对于“资本无序扩张”及“垄断行为”都应该被遏止。西方国家一直都有“反垄断行为”的法案,当行业“巨无霸”过分主导市场而影响国计民生之际,西方政府亦有责任把事情处理好,甚至乎透过行政及法律手段把“巨无霸”分拆。
此外,德国一直都有“租务管制”,新加坡则有“组屋”(公共房屋) 供绝大部分的国民居住。简单来说,西方资本主义都有“房住不炒”的政策思路。
因此,在“一国两制”之下,就算香港奉行资本主义,亦不表示港府可以默许各大地产商对市场作出“寡头垄断”,更不应该让“资本无序扩张”。参考回归前港英政府的做法,港府应该尽快推行有效的土地及房屋改革。以港英年代来说,最著名的当然要数《10年建屋计划》。于1972年,当时的港督麦理浩提出一项公共房屋计划,打算为180万港人 (当时人口约412万) 提供公共房屋单位,并于荃湾、沙田及屯门等地开发新市镇。
众所周知,香港并非没有土地,全港尚有74%的土地有待开发,我们还可以填海造地。根据网上资料显示,全港4大地产商手上,单是囤积多年的农地储备便有高达1亿平方呎,即大约929公顷左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以香港传统屋苑“太古城” (占地21.5公顷) 来作比较,4大地产商的农地储备便可以兴建至少43个“太古城”。“太古城”里有61幢住宅大厦,一共有12,698个住宅单位,城里还有两个大型商场,至少两幢商业大厦和花园平台等等。现时,居住在太古城的人口已超过3万人。屈指一算, 4大地产商手上的农地,已可供至少129万人居住了。而且,太古城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初中期兴建的住宅项目,每一幢大厦大约只有30层左右。以今时今日的建筑技术来说,地产商的农地或可容立更多居民。
既然当年的港英政府都可以实行那么大刀阔斧的提出《10年建屋计划》,现在港府及香港地产商还有什么借口可以继续推搪下去呢?
本文原载于堅料網,原标题《中央给予香港地产商的“国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