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有一篇关于《灰椋(liáng)鸟》的课文,里面这样描述了灰椋鸟: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也许你也在城市中见过灰椋鸟,却没有认出它们?灰椋鸟是雀形目椋鸟科的物种,体型较北椋鸟稍大,头顶至后颈黑色,额和头顶杂有白色,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
栖息于平原或山区的稀树地带,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主要取食昆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黑龙江以南至辽宁、河北、内蒙古以及黄河流域一带的夏候鸟,迁徙及越冬时普遍见于东部至华南广大地区。
灰椋鸟雄鸟自额、头顶、头侧、后颈和颈侧黑色微具光泽,额和头顶前部杂有白色,眼先和眼周灰白色杂有黑色,颊和耳羽白色亦杂有黑色。背、肩、腰和翅上覆羽灰褐色,小翼羽和大覆羽黑褐色,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外翈具狭窄的灰白色羽缘,次级和三级飞羽外翈白色羽缘变宽。
尾上覆羽白色,中央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内翈先端白色。颏白色,喉、前颈和上胸灰黑色具不甚明显的灰白色矛状条纹。下胸、两胁和腹淡灰褐色,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白色。翼下覆羽白色,腋羽灰黑色杂有白色羽端。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仅前额杂有白色,头顶至后颈黑褐色。颏、喉淡棕灰色,上胸黑褐色具棕褐色羽干纹。虹膜褐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疏林草甸、河谷阔叶林,散生有老林树的林缘灌丛和次生阔叶林,也栖息于农田、路边和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中。
性喜成群,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活动。常在草甸、河谷、农田等潮湿地上觅食,休息时多栖于电线上、电柱上和树木枯枝上。
平原地区常结群活动,在山区多活动于开阔地段,接近农田、水田的林缘。飞行迅速,整群飞行。鸣声低微而单调。当一只受惊起飞,其他则纷纷响应,整群而起。
(王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