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询问我,如何拍好蝴蝶?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做简单的回答。因为这个“好”根本没有任何的标准,即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那些形式,也可是纯粹的个人表达。
上一篇《怎样才能拍好蝴蝶?》已经讲了摄影者本人该具备的软实力,本篇在拍摄的技巧层面,提醒大家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技巧一:焦平面和景深

有力的翅膀使窄斑凤尾蛱蝶能在很短的时间里飞到很远的距离,运动量越大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大,所以除了晒太阳几乎要不停地进食。蛱蝶科蝴蝶的习性和其它种类差异较大,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各类发酵的水果、树汁和富含有机物的多种食物。
除了眼力要好,还需要有好的运气遇到它们,领略到它们风一般的矫健身姿。
微距镜头可以在更近的距离拍摄,但近距离所带来的浅景深,对于焦平面控制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以毫米计的景深范围,如果没有选好焦平面,则会看起来只有局部清晰,丢失了很多元素和信息。很多时候大家都习惯从侧面的平视角度来拍摄,这样会让蝴蝶的翅膀都处于焦平面的景深范围。但不一定张张都是标本照,俯视、仰视、平视,都会各自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技巧二:焦点的选择
很多教程上都在强调焦点必须落主体的眼睛上,这不能一概而论。
就像人物摄影中,背影或者是侧面的剪影有时候更能表达拍摄者的感观和意图。在微距摄影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并非焦点在蝴蝶的眼睛上才是合格的照片。这取决于你想表现的是哪些内容,想在画面上传递怎样的心理感受,有时候略显主观的东西比起千篇一律的教条主义,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
技巧三:动态和静态
在有更多拍摄机会的情况下,尽可能尝试以不同快门速度来抓取它们,动静各自精彩。根据蝴蝶的飞行状态和不同种类的振翅频率,在快门速度的设定上也有较大不同。动态画面的快门设定通常是在1/30到1/200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动态效果。
高速凝固静态画面,一般来讲需要1/50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在自然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经常需要使用闪光灯,因为帘幕快门的原理,闪光灯的快门同步一般都在1/200到1/250之间,实际闪光时间根据输出功率的大小而不同。小功率高速度,大功率低速度。而闪光灯的FP高速同步只是一种低功率的频闪,适用于大光圈镜头在强光环境下的补光,并不适用于高速拍摄动态目标。
技巧四:光线的控制
纯自然光能更好地还原蝴蝶的色彩和质感;人工光(包括闪光灯、LED手电等持续光源)能更加自由地控制光线的角度和质感;混合光是经常使用的光线,也是自然光和人工光的结合用法,能更加灵活地应对拍摄环境,这需要大量的练习。
至于环闪还是双闪,机顶还是离机,这都不是问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顺光还是逆光同样不是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能放弃任何一种拍摄的可能,任何尝试都会有相应的收获和经验积累,这比任何参考资料都更加宝贵。
技巧五:用三脚架,还是手持
雅灰蝶虽然体型很小,但是翅膀正面却有着两大块儿金属蓝色,仿若美洲才有分布的蓝闪蝶。它们飞行的时候一闪一闪的十分高调,但是停下来的时候却低调似一小片枯叶而不易被发现。蝴蝶在交尾的时候身体会连接在一起,这对情侣在热恋之际无意间落在心形的植物叶子上,巧妙地构成了唯美而难得的画面。
在自然光线条件不足时,使用三脚架时可采用低速快门,相对保证画面的清晰度,适合在无风和相对开阔平坦的环境使用。在野外环境中,等把三脚架移动和调整好位置和构图,往往会错过了最佳拍摄时机。林间或者溪边的微小气流,都足以对拍摄造成严重影响。
在野外,等待无风的间隙,或是把三脚架与防风夹配合使用。最好,还要把三脚架的重量也算进去,以保证体力充沛。
手持拍摄则需要较好的光线条件,灵活程度较高,可以较快地进入拍摄状态,但需要更多的练习才能提高拍摄成功率。要点在于控制好设备和身体的协调程度,尽量寻找可以依附的物体,在相对静止的瞬间把握好释放快门的时机。
现在市场上虽然有了几款防抖微距镜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三脚架的依赖,提高手持拍摄成功率,但在实际应用中,目前的防抖技术在微距镜头上,低速快门的拍摄成功率仍然不理想。
三脚架和手持拍摄,需要双管齐下同时练习,才能在机会面前做出最快和最佳的选择。
技巧六:用手动,还是自动
高档的相机机身能提供更快速和更准确的自动对焦,但在一些情况下,比如目标在晃动或者光线条件不佳,仍然会经常出现难以合焦的情况。
这时候能全时手动对焦的镜头,可以即时用手动完成对焦,不具有此功能的则需要快速调为MF档。在拍摄中,经常有意识地切换手动和自动档,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才能真正把握住宝贵的拍摄时机。
技巧七:构图与景别
大隐隐于市的枯叶蛱蝶可谓是昆虫里拟态的顶尖高手,它们不动时就是树叶一片。在自然世界中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断地演化,物竞天择也是每一个生命的源动力。
拍摄蝴蝶,在构图而言可以有中国古代的画意,可以是欧洲近代的风格,也可以是教科书里的黄金分割式,更可以是完全出于个人的主观选择。忘记规则才是构图的真谛。
真正在拍摄现场,面对无限大的选择空间,学会如何组织场景,留意和把握细节,突破传统的视角。
技巧八:放大率
放大率越大越难控制。通光量的减少,快门速度会急剧降低,不利于手持和抓拍动态场景。虽然高感光度设置能在一定程度进行补偿,但画质的降低还是显而易见的。放大率越大景深越浅,容易失焦,浅景深还会使焦平面的控制更难把握;往往更多人只愿意把主体拍得更大更饱满。
我们不应只是在放大观看,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往往比主体本身更有内容,更加耐人寻味。还要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合理使用不同的放大率。
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更需要能从平常中找到不平常的眼光,让作品饱含摄影师的真情实感,这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平常的现实记录。
摄影师所有的设备都是有限和不足的,最好的就是用好现有的设备,熟练应用、扬长避短,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图文:程斌
探索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之美,激发爱惜和保护之心
微信公众号:ziranguancha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